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偶联表面活性剂与传统表面活性剂混合溶液的双水相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研究了偶联表面活性剂(Geminis,l2—3—l2,2Br)和传统表面活性剂(SDS)混合体系双水相的性质。结果表明:该系统在很低的总浓度下(0.03mol/L)能够形成双水相。双水相约区域非常狭窄,且分相溶液中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比值随着表面活性剂总浓度的变化而线性改变。双水相的表观现象也因表面活性剂总浓度的不同而异。采用冷冻蚀刻技术、负染色技术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得到的结果表明,双水相中两相的微观结构明显不同,胶团和囊泡可以共存。偏光显微照片显示该系统有独特的液晶结构。  相似文献   

2.
对正离子表面活性剂烷基三甲基溴化铵(DeTAB、DoTAB、TTAB和CTAB)和负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混合体系双水相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13 K下各体系都能形成双水相,且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分别决定着阴、阳离子双水相(ATPSa、ATPSc)的性质.双水相区域中两表面活性剂的配比可能与该区域内富舍表面活性剂胶团化性能有关.胶团化越强,其在双水相中所占的比例越大.实验结果也表明:混合溶液中两表面活性剂链长的匹配扩大了双水相区域的面积,使双水相具有更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正负离子混合表面活性剂的双水相系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实验测定并绘制了正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负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混合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双水相相图,考察了温度和外加盐溴化钠对双水相区域的影响,并用电镜观察了双水相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在SDS或CTAB过量的两个区域形成双水相,属于最低临界共溶温度(LCST)类型,温度升高导致双水相区域扩大,溴化钠的加大使双水相区域扩大并向混合比增大的方向移动,加入溴化钠后,对CTAB过量区双水相的平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加快了分相速度。  相似文献   

4.
<正>表面活性剂的水溶液和油溶液均存在临界胶束浓度(CMC),只有当溶液中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大于CMC后,单体表面活性剂分子才能聚集为胶束.有多种方法测定表面活性剂水溶液和油溶液的CMC,观察溶液的密度随表面活性剂浓度  相似文献   

5.
对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 X- 100及Triton X-114及其稀溶液进行了热稳定性试验和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池核沸腾试验.结果表明:试验工况下表面活性剂及其溶液的热稳定性较好;和水相比,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在其临界胶束浓度(CMC)所对应的质量分数或其附近时换热强化效果最佳;基准质量分数...  相似文献   

6.
用Monte Carlo方法模拟了Gemini表面活性剂溶液形成胶束的情况。考察了链长、分子间相互作用能、联接基团对表面活性剂的聚集能力、聚集形态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尾链越长,所对应的临界胶束浓度(CMC)越小、和尾链的对称性无关、不同分子间的交换能通过对有效交换能的影响来改变溶液的CMC值。Gemini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溶液中自聚集生长成胶束,胶束的聚集数和分子本身的特性相关。  相似文献   

7.
用MonteCarlo方法模拟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溶液形成胶束的情况。考察了链长、分子间相互作用能对表面活性剂的聚集能力、聚集形态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尾基-溶剂间、尾基-尾基间的作用能越大,越易形成胶束,所对应的临界胶束浓度(CMC)越小,而头基-溶剂间的作用能对胶束的形成影响不大。CMC随表面活性剂链长的增加而降低。胶束在溶液中的形成过程经历了形成大胶束→大胶束分散为小胶束→小胶束再长大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溶液自聚集行为的M0nte Carlo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Monte Carlo方法模拟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溶液形成胶束的情况.考察了链长、分子间相互作用能对表面活性剂的聚集能力、聚集形态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尾基-溶剂间、尾基-尾基间的作用能越大,越易形成胶束,所对应的临界胶束浓度(CMC)越小,而头基-溶剂间的作用能对胶束的形成影响不大.CMC随表面活性剂链长的增加而降低.胶束在溶液中的形成过程经历了形成大胶束→大胶束分散为小胶束→小胶束再长大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脂肪胺聚氧乙烯醚(AE18)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在水溶液中相互作用.通过表面张力法测定了AE18和LAS不同比例下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两种表面活性剂以任何比例复配时,复配体系的CMC都明显低于LAS的CMC;并且在摩尔比 n(LAS)∶n(AE18)=1∶9时,混合体系的CMC比任何单一表面活性剂CMC都低.复配体系达到CMC时的表面张力(γCMC)介于两种表面活性剂之间.运用Clint提出的理想混合胶团公式对CMC值进行了计算,与CMC实验值比较,发现随AE18摩尔分数的增加,CMC的实验值与计算值相近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表面活性剂与聚合物相互作用的减阻效果,对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CTAC和非离子型聚合物PAM的纯溶液和混合溶液进行湍流减阻实验测量。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CTAC溶液中加入不同浓度非离子型PAM,混合溶液减阻的临界温度均相同但低于相应纯CTAC溶液的临界温度,而超过临界温度后混合溶液减阻能力的下降趋势更缓;各个温度下混合溶液的减阻稳定区和纯CTAC溶液基本一致,且减阻稳定区内的摩擦系数也都相同;在超过临界雷诺数的减阻破坏区,混合溶液减阻效果更好,且PAM浓度升高,溶液减阻能力增强。提出了表面活性剂胶束联结在聚合物长链上形成了内部交联密集、结构稳定的混合网状结构模型,应用此模型合理解释了CTAC溶液中加入非离子型PAM形成的混合溶液的湍流减阻现象。  相似文献   

11.
前文测定了磷脂酰胆碱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在此工作的基础上,本文研究了醇对此临界胶束浓度的影响。发现随醇浓度的增加和碳链的增长,临界胶束浓度值呈有规律的下降趋势,与醇类对十二烷基磺酸钠CMC的影响相似。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咪唑类离子液体[Cnmim]Br与传统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混合水溶液的性质,结果显示混合水溶液性质随咪唑阳离子上烷烃链长的变化而呈现出明显的不同。当离子液体取代烷基链的碳数大于或等于6时,混合体系可以自发地分为共存的两相,即双水相。共存的两相界面清晰、性能稳定且能有效萃取染料二甲酚橙,有望成为新型高效的分离体系,在生物活性物质的纯化、分离中发挥作用。混合体系中离子液体和传统表面活性剂相对含量的改变引起混合溶液中表面活性剂聚集体尺寸和形态的变化,最终导致双水相上、下两相表观现象的差异。此外,离子液体、SDS头基间库仑力作用、烷烃链的疏溶剂力以及离子液体与SDS的协同效应,是形成溶致液晶的重要驱动力,导致较低浓度下十字花纹理层状液晶(LC)的生成。  相似文献   

13.
14.
偶联表面活性剂和传统表面活性剂混合水溶液的性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偶联正离子表面活性剂12-3-12,2Br^-和传统负离子表面活性剂SDS复配体系的液相性质,考察了两表面活性剂的混合比对复配体系的表观现象、流变性、电导性等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该体系同传统的正、负离子表面活性荆复配体系相似,在一定的混合比范围内出现了液晶区和双水相区。偶联表面活性剂的特殊结构及其与传统表面活性荆的协同作用决定了此体系中液晶相、双水相的独特性质。此外,溶液混合比的变化对溶液的流变性及导电能力的影响很大。冷冻蚀刻技术,负染色技术以及透射电子显微技术对溶液内部胶束微观结构的研究表明,溶液的混合比影响着胶束的形态从而影响了溶液的粘度及电导率。  相似文献   

15.
以聚醚多元醇为软段,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和不同小分子二元醇为硬段,采用预聚体法合成热塑性聚氨酯(TPU)。研究了异氰酸酯指数、不同扩链剂以及混合扩链剂的物质的量比对聚醚型热塑性聚氨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异氰酸酯指数为1.02时,热塑性聚氨酯的综合性能最佳;一缩二乙二醇合成的TPU具有最佳的力学性能,而双酚A合成出来的TPU具有优异的熔体流动性,当双酚A与一缩二乙二醇的物质的量比为1/3时,聚醚型热塑性聚氨酯在保持一定力学性能的同时又具有较好的熔体流动性。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近红外疏水花菁染料I在几种表面活性剂溶液中的荧光行为. 花菁I在水中及含有低浓度(小于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曲通X-100溶液中表现出很弱的荧光,但当表面活性剂浓度达到CMC时,荧光显著红移并迅速增强到最大.这种荧光突变为曲通X-100的胶束形成提供了直观的指示,可据此建立一种测定其CMC的简单荧光方法.该法还适用于Brij-35的CMC测定,所测的CMC值与文献报道的结果十分吻合.  相似文献   

17.
以蜂蜜百合为主要原料,研制发酵型保健酒,运用正交实验确定其最佳工艺参数为蜂蜜百合重量比为5:1,接种量为5%,发酵时间为72h.所得产品酒精度12%~14%,不仅具有营养保健功效,而且改善了风味,其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18.
《科学通报(英文版)》1998,43(12):1011-1011
The spectrophotometric titrations have been performed at 298.15 K in buffered aqueous solution (pH 7.20) to give the stability constants (logK-s) for the supramolecular system formed by mono-[6-(phenylseleno)-6-deoxy]-β-cyclodextrin (2), mono-[6-(p-tolylseleno)-6-deoxy]-β-cyclodextrin (3), mono-[6-(o-tolylseleno)-6-deoxy]-β-cyclodextrin (4), mono-[6-(m-tolylseleno)-6-deoxy]-β-cyclodextrin (5) with a series of aliphatic alcohols.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data reported for the parent β-cyclodextrin. The molecular binding ability and selectivity for aliphatic alcohols of modified β-cyclodextrins (2_5) were discussed from the viewpoints of the induced-fit and geometrical complement. The results obtained indicate that the phenylseleno moiety of β-cyclodextrin derivatives (2_5) as a probe for spectrometry can enhance not only the molecular binding ability but also the molecular recognition ability.  相似文献   

19.
测定了30℃时不同条件下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磺酸盐(AES系列)和脂肪醇聚氧丙烯醚磺酸盐(APS系列)与正辛烷、正癸烷和正十二烷之间的界面张力.结果表明:APS比AES具有更好的界面活性,用HLB值基团计算法证明了这一结论;疏水基链长的APS对于长链烷烃有较好的选择性,疏水基链短的APS对于链较短的烷烃有较好的选择性;同一表面活性剂溶液的最佳盐含量与烷烃碳数ACN有明显的对应关系;APS、AES水溶液的最佳矿化度均较高,在低矿化度条件下不易与烷烃形成超低界面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