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通过对茂兰自然保护区喀斯特森林中林隙和非林隙林分的调查,分析了茂兰喀斯特森林主要乔木树种和幼苗、幼树在林隙内外的数量特征以及灌木对林隙的更新反应规律,根据树种在林隙内外的重要值位序差值把茂兰喀斯特森林主要乔木树种大致划分为5种生态种组:①对林隙有强烈正更新反应的树种;②对林隙有强烈负更新反应的树种;③对林隙有中等正更新反应的树种;④对林隙有中等负更新反应的树种;⑤对林隙更新反应不显著的树种.不同生态种组树种的幼苗在林隙与非林隙斑块中的更新表现出显著的差别.每种灌木在林隙内的密度都非常明显地高于非林隙中,但林隙内大多数灌木的平均高度小于非林隙的.林隙内的树木以幼苗、幼树和小径木为主,中、大径木较少,林隙外的对照林分中虽然也有一定的幼苗幼树和小径木,但与林隙内相比,中、大径木所占的比例相对较高.林隙内的幼苗幼树以阳性树种为主,而中、大径木则以耐荫树种为主.    相似文献   

2.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一个重要的碳库,树干呼吸是森林碳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研究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的树干呼吸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以及它们与影响因子的关系,采用CO2红外气体分析法(IRGA),对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3种主要树种(变色锥、黄心树和南洋木荷)的树干呼吸进行为期1a活体原位监测,还监测了干季(4月)和雨季(8月)黄心树和南洋木荷的树干呼吸日变化特征.研究发现,2个树种的树干呼吸、树干温度和空气温度日变化幅度并不大,3种树种的树干呼吸具有相同的季节规律,并且雨季的树干呼吸速率大于干季;不同树种以及同一树种不同径阶对温度的响应不一致;3种树种树干呼吸速率与胸径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2=0.216).  相似文献   

3.
 樟子松是中国北方地区主要造林树种,影响其林分生长的主导因子之一是密度。研究樟子松生长特性及其与密度的相关性,对引种栽培和林分抚育管理等都有重要意义。选取内蒙古中部地区那日斯台林场为试验地,通过对高密度(>3000株/hm2)、中密度(2000~3000株/hm2)、低密度(1000~2000株/hm2)3个不同密度组被选的8个样地每木检尺和解析木分析,结果显示,各年龄段3个密度组之间在树高生长量上没有大的分化,而在胸径、单株材积和蓄积量具有较大的分化。研究表明,密度对山地樟子松的胸径、单株材积和蓄积量有显著影响,而对树高生长量影响不明显;随着密度的增加,林分胸径和单株材积减少,蓄积增加;20龄高密度组和低密度组胸径总生长量相差10 cm、材积总生长量相差0.9 m3。密度愈大,材积迅速生长开始期的树龄愈大。  相似文献   

4.
应用"正态分布标准差分类法"对钟萼木与杉木混交造林中钟萼木高与地径3年生长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树种不同生长类型个体高与地径生长表现不同的生长适应性,树高不同生长类型权重呈近正态分布于65~450 cm区间,地径不同生长类型权重呈近正态分布于1.5~8.6 cm区间.高生长类型的84%以上个体是处于平均值与相邻两生长类型,地径生长类型的85%以上个体是处于平均值与相邻两生长类型.高与地径生长类型均出现小概率的优势个体,优势个体属于杂种优势基因型个体,依据该树种幼树高与地径生长分化分析,优势个体属于平均值加3个标准差以外的突变个体,可作为良种选择资源.以该树种高和地径生长作为选择性状,应用"t"检验选择法共筛选2株优良个体,分别命名为永钟1号和永钟2号.永钟1号和永钟2号的高与地径生长比平均值分别提高了268%,245%;269%,259%,具有很好的速生效果.永钟1号是目前幼树生长最快的优良个体,它将改写该树种的生长前期记录.  相似文献   

5.
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对林分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和阐明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对林分保留木、套种树种和自然更新树种生长的影响。【方法】2005年1月,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12年生马尾松人工林进行5种不同强度(0%,20%,30%,40%和50%)间伐后,套种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和润楠(Machilus pingii)3个乡土阔叶树种,每种强度设3次重复,每个套种树种密度均为120株/hm^2,2013年8月对所有样地(共15个,每个样地面积为600m^2)的马尾松保留木、套种树种和自然更新至乔木层的树种进行每木调查,记录种名、胸径和树高等。【结果】间伐处理8年后,不同间伐处理间林分保留木的平均胸径、树高和蓄积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胸径:P〈0.001,树高:P=0.001,蓄积量:P=0.008);林分平均胸径和树高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增加,林分蓄积量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减少。间伐促进了3个套种树种幼树的生长,但不同树种间存在差异;米老排在50%间伐林分下生长最优,而红锥和润楠以40%间伐林分较优,前者的生长速率明显高于后者。间伐显著的提高了自然更新至乔木层的林木株数,与对照处理(100±25株/hm^2)相比,20%,30%,40%和50%间伐林分分别是对照处理的8.72倍、11.22倍、11.06倍和13.78倍;间伐显著提高了自然更新林木的树高生长,而胸径生长差异不显著。【结论】从人工林木材生产、套种树种生长和自然更新树种生长情况分析,采用30%或40%的间伐强度和套种优质乡土阔叶树是马尾松纯林近自然化改造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6.
唐明生 《海峡科学》2006,(6):120-122
以近年我国的水旱灾害的发生情况为依据,论述了水土流失的根源在于森林生态系统遭破坏,提出必需发展森林的生态经营管理,恢复生态森林,走持续发展之路.继而从天然林保护、次生林经营、荒山荒地造林、陡坡退耕还林四个方面讨论了保护和恢复天然林生态系统的方法.从造林地的清理和整地、林种和树种的选择、造林密度和造林方法、幼林的抚育管理、森林的采伐五个方面讨论了转变和改善人工林经营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14年生翅荚木生物量及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位于顺昌的14年生翅荚木人工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的研究,结果表明:翅荚木人工林平均胸径19.8 cm,平均树高22.4 m,密度525株.hm-2,平均单株生物量为181.26 kg,乔木层生物量95.17 t.hm-2,各器官组成比例大小顺序为:干(62.51%)>根(14.97%)>皮(12.43%)>枝(7.67%)>叶(2.42%),活枝和活叶生物量主要分配在19~22 m;人工林生态系统总生物量为96.25 t.hm-2,其中乔木层占98.98%,灌木层占0.24%,草木层占0.78%.与其它阔叶树相比,翅荚木平均木年平均生长量较高,是一种适合生产上推广的速生树种.  相似文献   

8.
作者在2013年4月(干季),运用树干喷雾法调查了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2 000,2 200,2 400,2 600 m海拔的树干节肢动物群落.结果显示,所调查树干节肢动物群落隶属于7纲30个类群(目),主要由弹尾目、蜱螨目、蜘蛛目、双翅目、膜翅目、鞘翅目、啮虫目、半翅目同翅亚目、缨翅目等组成.不同海拔间树干节肢动物群落组成显著不同(基于Bray-Curtis相似性),其个体数量(密度)总体呈现出沿海拔升高而上升的趋势,但不同类群的个体密度随海拔梯度表现出不同的分布差异.树种和树皮粗糙度对树干节肢动物群落总体的影响不显著,但对少数节肢动物类群的密度呈现显著影响.表明海拔差异(温度和湿度)对树干节肢动物的影响显著高于微环境差异(树种和树皮粗糙度).  相似文献   

9.
密度调控对米老排中龄人工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密度是影响林分生产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分析密度调控对米老排中龄林生长的影响,进而为其间伐密度调控提供决策依据。【方法】以南亚热带中等立地两种不同密度调控的米老排中龄林为对象,按优势木、中等木、被压木的条件选取了28株标准木(每林分各14株),基于2 m区分段的中央断面积树干解析法和双侧t检验的统计分析法,对不同调控密度下米老排林分的平均木、优势木和林分蓄积等生长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米老排径向生长的缓慢期在第1~2年,速生期在第3~10年,衰减期在第14年后。树高的早期速生特性明显,连年生长量呈多峰状,速生期主要在第2~6年。平均木与优势木材积生长的缓慢期均在前6年,从第8年起均进入速生期; 密度对平均木材积连年生长与林分数量成熟时间的影响显著,哨平试验林(在第12年经过生长伐1次,伐后林分最终密度为1 200株/hm2)数量成熟在第24年,而青山试验林(分别在第12年、第17年、第25年经过3次生长伐后,林分最终密度为520株/hm2)直至第34年仍未达到数量成熟。中弱度间伐(株数间伐强度<30%)对中龄林蓄积总生长量的影响不显著,对林分蓄积连年生长量短期有一定影响; 强度间伐(株数间伐强度>30%)对中龄林蓄积总生长量与连年生长量的影响显著(P<0.05)。在第14年后,米老排树种的实验形数趋于稳定。【结论】林分密度调控在520~1 200 株/hm2的范围内,密度调控措施对米老排平均木的胸径和材积的生长影响显著(P<0.05),对林分树高和平均实验形数的影响不显著,对优势木的胸径与材积的短期生长影响显著(P<0.05),对其长期生长的影响不显著,对减小林分径阶分化及提高大径木比例的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0.
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是我国特有的自然植被类型和天然林类型,为研究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优势种及主要伴生种群结构和动态,揭示其生物多样性形成及维持机制,作者依托湖北恩施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的建设,对木林子自然保护区不同恢复群落的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开展了植物群落调查,从物种组成、径级结构和垂直结构等方面分析了优势种及主要伴生种群的群落特征.结果表明:3个恢复群落中,DBH≥1 cm的木本植株分别有148种6 970株、176种4533株和149种4048株,隶属于14科23属、19科26属和16科25属;从整体上看,3个恢复群落优势种及主要伴生种的物种丰富度随垂直层自上而下呈现"单峰型",个体多度随垂直层降低而增加,平均树高分别为5.94、5.21和4.61m;群落物种丰富度整体上均随径级增大而下降,个体多度均呈倒"J"型分布,小径级个体数量多,平均胸径分别为4.18、4.35和4.48 cm.总之,木林子自然保护区不同恢复群落的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群落物种组成丰富,多数种群自然更新良好,群落整体上正处于演替进程中.  相似文献   

11.
Sloboda树高生长模型在火炬松人工林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位指数是立地质量相对于具体树种的数量化反映,也是森林经营和收获预估的重要依据.为了编制福建省火炬松多形地位指数,根据收集的火炬松人工林优势木树干解析资料,采用Sloboda树高生长数学模型,利用遗传算法拟合出火炬松优势高生长模型.精度检验表明:用Sloboda树高生长模型拟合的火炬松人工林多形地位指数曲线可以应用于林业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12.
在云南元谋县的干热河谷引种了9个木麻黄种和1个无性系,并比较它们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短枝木麻黄、细枝木麻黄和肥木木麻黄的树高生长最好,粗枝木麻黄的树高生长最差.造林1年和2年后都以短枝木麻黄的保存率最高,轮生木麻黄的保存率最低.综合树高及保存率两个生长指标,短枝木麻黄可作为云南干热河谷造林树种进行进一步推广试验.木麻黄接种Frankia菌后造林的试验结果表明,接种Frankia固氮菌后对木麻黄树高生长有极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廖日红  魏溦 《江西科学》2020,38(3):331-334
森林城市建设是评价城市生态化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也是有效发挥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的主要途径。通过对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的森林城市建设现状分析,探讨了森林城市建设中树种的选择要求,为国家森林城市的创建提供科学指导。研究表明:在森林城市建设中,树种选择应该以乡土树种为主,选择抗性强的树种,注重不同树种的配置,营造乔灌草相结合的森林生态系统,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豫南地区青钱柳人工林树冠、胸径、树高在不同海拔地带,不同密度样地发育情况,确定冠积和树木生长指标的定量关系.试验表明,青钱柳在豫南地区较低海拔地区生长较快,而林地海拔较高时,冠积生长变慢,林间空隙变大,不同海拔各分级木冠积差异明显;青钱柳在林木密度较大时,树高与冠积的相关性反而会更大,当林木密度较小时林间空地增多,杂树杂冠增加当密度较小时被压木减少,影响冠积生长的因子变多;7~9年生的青钱柳密度为1200株/hm~2冠积指标最高;不同海拔、不同密度样地青钱柳的胸径、树高与冠积均呈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15.
龙牙楤木幼树的树高、高生长和地径,与根系处理、栽植密度和施肥关系密切.GGR溶液可促进龙牙楤木新根的萌发和不定芽的形成,促进其高生长和地径生长;适宜的初植密度可增加龙牙楤木幼龄林早期产量,2株/穴是营造经济林高产较合理的密度;合理施肥可以促进龙牙楤木幼树高生长和地径生长,尿素15g/株+磷酸二铵10g/株+氯化钾6g/株的氮磷钾混合施肥效果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16.
秋冬季植物景观是园林景观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景观变化不仅增加了园林植物景观的丰富度,该研究通过对徐州市云龙湖东岸的植物群落在秋季、冬季两个季节植物景观进行调查与分析,并得到如下结论:徐州市云龙湖东岸共有55种植物,隶属46个属,其中常绿植物有29种,落叶植物有26种;常绿乔木有5种,落叶乔木有19种;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的种数比为1:0.87,个体数量比为1:1.98,乔木和灌木的种数比为1:0.58。徐州市云龙湖东岸植物群落共分布乡土树种约为26种,占树种总数的14.2%。而以重阳木、垂柳、三角枫3类落叶树木共占1.64%,是引起植物秋冬季景观季相变化的主要原因,色叶植物缺少。  相似文献   

17.
茂兰喀斯特森林林隙主要树种的高度生态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茂兰自然保护区中喀斯特森林林隙内外主要树种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椤木石楠和巴东荚蒾在林隙内外都占有较高的生态位宽度;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接近的树种高度生态位重叠较大,反之则较小;云贵鹅耳枥和翅荚香槐的高度生态位重叠在林隙内和非林隙中均较大;在林隙内,光叶榉和圆叶乌桕的高度生态位重叠值最大,而椤木石楠和多脉榆、光叶榉,多脉榆和巴东荚蒾的高度生态位重叠较小;在非林隙内,云贵鹅耳枥和翅荚香槐的高度生态位重叠最大,椤木石楠和多脉榆、光叶榉的高度生态位重叠最小。林隙的存在,削弱了个体生态位重叠值较大的树种间的种间竞争,同时也增强了个体生态位重叠值较小的树种间的种间竞争,从而使森林中物种多样性得以维持。  相似文献   

18.
云南松林上层木生物量与生态因子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采用数量化理论Ⅰ的方法,分析和比较了生态因了对云南松林上层木生物量的作用强度.共选择生态因子九个、即上类,土层厚度,坡向,坡位,坡形,海拔,林龄、林分密度和平均树高.结果表明,影响云南松树生物量的主要生态因子为林龄,林分密度、坡位、坡向和平均树高.但生物因子的作用比生境因子更强烈.  相似文献   

19.
【目的】含水率和密度是木质残体重要的物理性质。为了更合理地评估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含量和生产力变化,对阔叶红松林木质残体的含水率和密度进行研究。【方法】以东北典型阔叶红松林中主要树种红松、臭冷杉、枫桦、槭树、椴树、水曲柳、榆树的木质残体为研究对象, 对5个腐烂等级(Ⅰ—Ⅴ)下的3个径级(ⅰ—ⅲ)进行取样, 分析腐烂等级、径级、树种、结构组分(边材、心材)对木质残体含水率、密度的影响。【结果】随腐烂等级的增加, 木质残体含水率显著增加, 密度显著降低; 除腐烂等级Ⅲ和总体木质残体边材密度显著高于心材外, 其余腐烂等级木质残体含水率、密度在边材与心材之间均无显著差异; 除腐烂等级Ⅰ的木质残体心材含水率外, 其余腐烂等级木质残体边材、心材的含水率和密度在部分树种之间均有显著差异。木质残体含水率、密度在径级间均无显著差异; 径级ⅰ的木质残体边材、心材含水率在部分树种间有显著差异, 径级ⅰ、ⅲ的木质残体边材、心材的密度在部分树种间均有显著差异。【结论】受不同因素的影响,阔叶红松林木质残体的含水率、密度有不同的变化规律, 且腐烂等级以及树种是导致木质残体分解过程中引起含水率、密度显著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张荣瑛 《科技信息》2010,(23):J0116-J0116,J0050
本文主要分析我国林业生态系统破坏对水土保持的影响,以此基础上提出必需发展森林的生态经营管理,恢复林业生态,走持续发展之路。继而从天然林保护、次生林经营、荒山荒地造林、陡坡退耕还林四个方面讨论了保护和恢复天然林生态系统的方法。从造林地的清理和整地、林种和树种的选择、造林密度和造林方法、幼林的抚育管理、森林的采伐五个方面讨论了转变和改善人工林经营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