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二十多年来,古生态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展非常迅速,除了传统的个体古生态学在现代新技术的促进下取得了不少创新之外,群体古生态学和生态地层学的研究也已迅速展开,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如今的古生态学已不再单一地为恢复古环境服务,它已成为古生物地理学,海洋地质学,古海洋学,海底工程学等不可缺少的基础,也是一些新的地学理论如板块学说,生物进化论等的重要依据。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当前在古生态领域中研究的几个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四川黄龙地区晚泥盆-早二叠世含丰富的生物化石,可划分出6个古生物群落.通过对个体生态、营养结构的分析及围岩和生物组合特征的研究表明:Gigantoproductus gianteus群落和Choristites群落为不成熟群落,环境属台地边缘;Triticites-Pseudoschwagerina群落和Verbeekina群落为成熟生物群落,Parafusulina-Schwagerina群落和Dictyoclostus-Schellwienella群落为较成熟群落,均属开阔台地生态环境.各群落在时间上相互取代主要受控于海水深度、海水持续缓慢变化导致的环境渐变,属缓慢环境变化型取代.结合各群落古生态环境及群落取代关系,建立了生态环境模式.  相似文献   

3.
地球至今已有46亿年的发展历史。在30多亿年前,地球上出现生命,生物由此开始了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漫长演变历程。保存在地层中的化石向我们展示了生命演化的历史。然而在漫长的地壳变迁过程中,绝大多数古生物没有形成化石,形成化石的仅仅是其中极少的一部分。据科学家们推测,大约每5千到1万个古生物遗体才能形成一件化石。古生物化石的组合艺术过去,古生物化石展示通常沿袭传统的古生物学分类,即按界、门、纲、目、科、属、种进行分类。用现在的眼光看,这种陈列形式显然已经比较落后了。如今,博物馆在展示内容上多采用“主题单元…  相似文献   

4.
回顾了国内外襀翅目稚虫化石的分类研究,以及稚虫化石食性、古生态学等综合领域的研究成果,并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迄今,已发表的襀翅目稚虫化石约14科48属97种,主要分布在俄罗斯和蒙古地区,中国仅6属8种。石蝇稚虫食性不同,口器结构差异明显,根据化石保存的口器结构推测化石种类的食性有植食-腐食性、捕食性,以及因保存不完整产生的未知食性。稚虫水生,因化石埋藏的特殊性,目前发现的石蝇稚虫化石绝大部分集中于湖泊环境,流水环境很难保存化石。近年来,中国东北中生代地层中发现大量保存良好的襀翅目化石(成虫和稚虫),印痕清晰,丰富多样,为中国襀翅目化石研究创造了有利条件,分类鉴定、食性分析、埋藏学、古生态学等多角度研究工作急需开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导了安徽省巢县散兵岭上石炭世—二叠纪钙藻化石7属19种,包括1个新种和3个未定种。其中属于绿藻门粗枝藻科的有5属12种,属于红藻门裸海松藻科的有2属7种。这些化石的发现对研究上石炭统—上二叠统古生物地层学及探讨古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试论化石证明生物进化的模糊性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化石是古生物存在的见证,是证明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材料。但又存在着许多模糊之处。本文根据古生物学和现代生物进化论的研究成就,就化石证明生物进化中存在的模糊问题进行了理论性阐述。  相似文献   

7.
随着生态地层学的研究,“群落”已成为古生物工作者和古生态工作者感兴趣的术语和研究课题。但群落的概念则由于不同的古生物和古生态工作者分别在相当不同的方面来限定和强调而显得有些混乱。为了广泛而深入地开展古群落的研究,古生物和古生态工作者需要一个关于群落定义方面的共同语言。本文讨论了有关群落基本概念方面的七个问题,作为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关心“古群落”研究的同志们的兴趣。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膝县煤田晚古生代含煤岩系中发现的各类古生物化石的研究,提出了石炭-二叠系及各统的生物划分依据。并在古生物群特征和岩性特征详细研究的基础上,对膝县煤田晚古生代地层作了进一步的厘定。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六口钻井中的介形虫、轮藻及腹足类化石,结合岩性特征及区域资料,对束鹿凹陷南部下第三系重新进行划分和对比。论证了凹陷南部缺失沙河街组二段,沙一段与沙三段之间为假整合接触。确证本区的主要储油层为沙河街组三段。同时还根据微体古生物群的古生态特征、化石组合、分异度等,对本区沉积环境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末至今,地球生物学作为一个整合学科引起了地学与生命科学界学者的广泛关注。生物与环境,特别是微生物与环境、微生物与宏体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是现代碳循环和全球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也是解决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大灭绝和环境巨变问题的基础和关键。遗迹化石作为地史时期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信息载体,在古环境再造、古生态和古生物分析以及油气、煤等资源的寻找和勘探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复杂遗迹化石(如Zoophycos, Chondrites, Spirophyton,Palaeodictyon等)的地球生物学研究,可以从多角度、多背景来解释宏体造迹生物、地球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27届国际地质大会是1984年8月4日至14日在苏联首都莫斯科举行的,会议地点主要是莫斯科大学和苏联外贸中心,开幕和闭幕式都在克里姆林宫.参加会议的人数多达5600,来自112个国家。这届大会分为地层、古生物、第四纪地质、沉积学、前寒武纪地质、海洋地质、构造地质、地球物理、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金属矿床学、油气地质、固体燃料矿床、非金属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遥感、比较行星学、数学地质、地质学史和地质教育等22个学科组。每个学科组的工作可按主题分别在各组进行,也有各相关组之间的讨论.地层组的主题有:地层学的原理及方法,地层学与地质年代学,地层单位的准确限度及地理稳定性,地层界限的性质及类型,显生宙地层问题。地层学的组间讨论有不同相和生物地理区沉积的对比,文德系(前寒武最后的系),前寒武系与显生宙的界限,二迭系,胞粉地层学。古生物组的主题有:早期的生物,生态系统的古生态学及演化,脊椎动物的起源及分布,作为系统发育分析钥匙的古构造与结构形态学,化石的微细构造及化学。古生物的组间讨论有地球历史中的基本生物变化与化石群的灭绝,迭层石,类迭层石的微小生物和灰藻,植物群的生成与大陆的历史,古植物群分区的起源及演化,寒武纪动物群、植物群的演化、迁移与区划,牙形刺的生物学及生物地层学。考虑到世界地层工作的进展,作者提出了加强与我国地层有关的古地理、同位素、磁性的研究。至于我国古生物的研究则应特别注意于早期的生物,古生态与进化论,寒武纪植物群,化石的微细构造与化学,牙形刺的生物学及生物地层学等。  相似文献   

12.
孢粉古生态分析在层序地层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的植物产生不同的孢粉,一定地质时期和特定的自然条件下产生的植物群与特定的孢粉组合对应,因此,孢粉组合可以指示当时的岩相古地理环境。在对伊犁盆地侏罗系孢粉组合特征及古生物图件详细研究的基础上,论证了古生物(孢粉)在层序边界上的特征。通常,层序边界上的古生物在垂向上种类和数量最少,分异度小,界线上、下之间古生物组合大不相同,是一个反映古地理环境有很大变迁的时间界面;而在最大湖泛面附近,古生物种属和数量最多,分异度大,代表了复杂的古地貌及强烈的构造运动期间的古生态组合特征。一个层序可以包含几个不同的生物带;反之,同一生物带也可包含几个层序,这主要取决于生物带所延续的时间长短  相似文献   

13.
古生物化石资源作为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对研究古地理、古气候、地球的演变、生物的进化等具有重要的价值。宁夏中卫古生物化石资源丰富,有鱼、昆虫、珊瑚、蜓、植物、腕足、腹足等多门类化石,开展系统古生物研究对推动地质遗迹保护开发及地质学科普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盐井沟古生物化石遗址发现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目前在重庆市、万州区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古生物化石得到了有效保护。文章通过对盐井沟古生物化石遗址的历史、成因、时代、特征等研究,揭示几十万年前盐井沟地区动物的生存状态。从地质背景上看,盐井沟地区保存了早更新世晚期至现代较为完整的生物演化序列,有望建立我国南方第四纪生物地层学的标尺。  相似文献   

15.
湘,桂两省栖霞组中的生物化石常以一定的组合类型出现,各种生物化石组合的形成都受到各种环境因素控制,因此它们具有指相意义。多种组合的存在证明了栖霞期沉积环境的多样性。对化石组合的描述和古生态分析作出其沉积环境的推论,研究这些化石组合的时空分布规律则得出该地区岩相古地理概貌。图8,参7。  相似文献   

16.
古生物园在歙县文化馆展出了许多古生物化石,引来了无数人参观。古生物园里有奇石、恐龙化石、海百合化石、乌龟化石、大型古生物群化石……我也随同学们一起穿越时空,回到亿万年前。我们首先步入奇石宝库。这些奇石来自好几个国家,色彩绚丽、图案迷人、肌肤嶙峋。斑驳的纹理,委婉的洞孔和奇特的造型,令人眼花缭乱,赞叹不已,让我在赏石中增添了无限情趣。当我们来到恐龙大世界时,我惊呆了:这么多瓷制的小恐龙仿真展品!我大略数了一数,100多头。它们各具形态,栩栩如生。有的贴着墙侧耳聆听,有的将前肢抬起,有的昂首阔步……真是千奇百怪的恐…  相似文献   

17.
在自然界中,每一种生物都有其一定的生活环境;反之,在一定的环境中有一定的生物生存,即有一定的生物组合。因此,可以利用生物组合来推测古代沉积环境。生物组合类型就应成为“相”的标志之一。为了能更全面地反映古代生物群面貌,我们在确定生物组合类型时,不单应用了大古生物资料,更重要的是应用了微体古生物和生物化石碎片的资料,因为它们在碳酸岩中保存得最多,最好。 通过对桂西北地区隆林——田林一带四条剖面的生物组分的统计分析,初步划分出了13个生物组合类型。根据J.L.威尔逊的相模式,它们分别属于第5、6、7和8相带。  相似文献   

18.
古生物是南极科考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人们了解南极地质历史变迁的重要史证,也是探寻矿产形成及分布规律的不可缺少的手段.对于研究大陆漂移,确立各板块之间的关系,古生物又是十分重要的证据.南极作为冈瓦那大陆的核心,其古生物化石的研究,对于了解南方大陆乃至全球生物的起源、发展及地理分区都有其特殊的意义.近30年来,南极地层古生物研究发展迅速,一些重要化石被发现,  相似文献   

19.
孙佳凤 《大自然》2015,(1):66-67
林得霍姆龟科是曲颈龟中亚洲陆龟总科的并系群,由于化石罕见,资料匮乏,人们对这一科知之甚少。难得的是,2010年4月,我国山东诸城发现了林得霍姆龟科新成员—东武山东龟,它的发现将为龟鳖类生存演化、古生态、古环境等研究提供新的线索。龟鳖类是古老的爬行动物,化石记录表明它们已在地球上生存了2亿多年,大致与恐龙同期出现在中生代的舞台上。被誉为"世界恐龙化石宝库"的山东诸城是白垩世恐龙骨骼化石、脚  相似文献   

20.
根据黄骅坳陷孔南地区古近系孔店组118口井的孢粉和藻类鉴定资料、62口井的介形类生物化石的鉴定资料和其它古生物分析资料的综合研究,推测判断孔店组各层序发育时期古气候和古环境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孔店期古环境属于陆相淡水-半咸水湖泊相沉积环境,湖泊水体的深度有由浅到深再变浅的变化规律;古气候属于亚热带气候带,4个层序呈干旱、半干旱—潮湿—半干旱—干旱的变化趋势.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其岩石学特征,依据孔店期古生物及其遗迹化石在平面上的分布来识别湖泊的位置并画出孔店期生物相图,从而为沉积相和沉积体系的划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