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曹正万  程斌  吴苏琴 《科技信息》2012,(36):487-488
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优美、舒适、健康、方便的生活环境,我国推行了“生态园林城市”的创建活动。实施绿色交通,完善城市生态交通系统,建设生态交通系统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内涵之一。本文以南京生态城市建设为例,时生态城市与城市生态交通的关系、生态城市建设对城市交通建设的要求、生态城市整体交通规划理念、建设城市生态交通的措施与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以期对我国目前实施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梁作臣 《天津科技》2010,37(2):26-27
建设生态城市是推进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制定科学的城市规划和建立城市循环经济体系是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手段。分析了我国当前的城市化建设与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之间存在的差距,提出生态城市建设需要强化生态意识、科学制定城市规划、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健全生态城市发展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3.
陈葵  钱海燕  严玉平 《江西科学》2012,30(3):416-420
建设生态城市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的必然途径,是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探讨了生态城市内涵,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出发,以江西省共青数字生态城建设为样点,选取了一些国外影响较大的生态城市建设成功案例加以分析,从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中获取一些指导性的启示,从而推动鄱阳湖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城市建设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建立生态城市是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目标 ,是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模式。生态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文章从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以经营城市的理念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产业和企业、培育第零产业与第四产业发展等方面 ,讨论了生态城市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生态城市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生态城市理论对我国城市化特点、城市建设中的主要生态问题、生态城市建设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我国城市化水平与生态环境问题均表现出阶段性特点,全国大部分城市几乎出现了类似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城市建设重补偿,缺乏前瞻性.基于上述结果,以石家庄市为例,提出生态城市建设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6.
文章介绍了伦敦生态城市建设经验,主要包括伦敦城市整体规划、城市生态规划、城市绿色网络构建及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出了对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和人们生态意识的加强,生态城市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发展建设的主要模式和方向。在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实地调查,结合乌鲁木齐城市的实际,从资源、经济、社会、环境以及政策支持五个方面构建了生态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了因子分析法对乌鲁木齐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评价。通过对乌鲁木齐生态城市建设现状的分析,提出乌鲁木齐生态城市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根据生态城市的内涵,从城市的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环境建设情况入手,构建了生态城市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熵值法对2000~2008年徐州市的生态城市建设状况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从2001~2008年,徐州市生态城市建设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其中,2002~2005年是生态城市建设增长速度相对平缓的时期;2005~2008年是快速增长的时期,三大子系统快速、协调、均衡地发展.  相似文献   

9.
综合现有的生态指标,结合徐州、连云港生态城市建设的特点,构建了生态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1995-2004年徐州、连云港生态城市建设情况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虽然在经济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方面,徐州得分高于连云港市,但由于环境生态系统的影响,徐州生态城市建设能力总体差于连云港市。  相似文献   

10.
生态城市已经成为21世纪城市发展的新模式。本文探讨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理论以及影响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因素,并根据国外比较成功的生态城市的开发模式及其主要的成功经验,讨论了对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启示和原则。  相似文献   

11.
基于协调度的生态城市指标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研究国内生态城市建设理论,基于协调度理论构建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从自然、经济和社会3方面入手,选取能够较好反映自然、经济、社会3者协调度的指标,作为生态型城市指标体系选择的重要标准和基本途径.结合上海地区的实际情况,采用AHP(层次分析法),构建基于自然、经济与社会协调性的二级型上海生态型城市指标体系.一级指标有3个,即自然与社会协调度、自然与经济协调度和经济与社会协调度,以及组成一级指标的22个二级指标.并且根据国内外生态城市城市建设经验,初步提出了上海2005年和2010年生态型城市建设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建设生态城市的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基于生态城市的内涵,结合北京市目前城市建设的具体情况,本文参照宋永昌等人提出的生态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北京市生态城市建设的程度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与评价,指出其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强化城市管理等方面进行北京市生态城市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与生态和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统一体,协调二者的关系,走生态城市之路,是实现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笔者以武汉市为研究区域,利用2000~2009年的统计数据,结合武汉市具体情况,构建了城市化与生态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计算了城市化与生态和环境的综合指数及协调度指数.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武汉市城市化综合水平逐步提高,而生态和环境综合质量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总体来看,武汉市城市化与生态和环境处于不协调状态.  相似文献   

14.
打造生态宜居城是实现城市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它表征了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协同发展的城市理念,更体现了并重自然价值、人文价值、生态系统价值的深刻伦理关怀。坐落在太湖南岸的湖州从生态城迈向生态宜居城建设的探索,彰显了其深刻的自然价值和人文价值。生态宜居城市伦理建构须以可持续发展为首要原则、以公正为根本原则、以整体性为最高原则;生态宜居城伦理实践需通过树立生态宜居理念、确立生态宜居制度、养成生态宜居行为三方面来把握。  相似文献   

15.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原理与模拟探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剖析城市演化历程中的功能变迁与导引的生态环境滞胀类型和危害的基础上,着重利用系统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探讨了可持续发展要求下的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目标、原理和研究的内容、方法及过程;提出了以产业结构、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格局的调整为核心制定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总体思路;创造性地融大气扩散、雨水沉降和植被吸纳SO2,NOx及TSP等污染物模型与经济、人口和碳氧平衡等模型于一体,构建了案例城市广州的生态环境综合调控模型,并借助DYNAMO语言模拟得到了广州市未来生态环境规划的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6.
运用城市发展生态理论,分析了建设城市水绿生态体系的基本原则,同时结合沈阳中心城区的水绿现状,分析其优劣势,在此基础上构建沈阳城市水绿生态体系,并对生态体系建成后可能产生的生态效益作出预测分析。  相似文献   

17.
论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内容构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设生态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未来方向,而生态城市规划则是生态城市建设的起点,因此在规划中需要优先考虑城市经营成本问题、人力资源转化问题、区域生态安全问题和增长空间控制问题;同时也要将构筑可持续发展度量体系、建立以循环经济为主导的循环型社会体系和建立近自然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等具体的内容统筹规划,从而使城市的生态设计建立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8.
运用PSR模型框架,构建区域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使用AHP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模糊物元模型对泉州市2001年、2004年、2007年的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泉州市土地生态系统受到较大的破坏,服务功能和生态结构有所退化,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较差,生态问题较大,均处于预警四级.在评价年份中,泉州市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水平呈上升趋势,但速度缓慢.利用模糊物元模型,计算样本与标准之间的欧氏贴近度,衡量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水平,评价结果合理客观,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9.
在山地城镇中,地形地貌对土地生态环境质量及土地利用方式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笔者以重庆为例,利用遥感(RemoteSense,简称RS)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简称GIS)技术,参照《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建立土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LandEco—environmentIndex,LEI)模型进行评价分级,结果表明:重庆土地生态环境质量一小时经济圈明显好于渝东北和渝东南两翼,盆地好于山区,城口县和巫溪县土地生态环境压力大.这与重庆各地的土地利用、水资源、地形地貌等因素有关,也与实地考察和历史资料分析结果相吻合,表明评价模型是科学客观的,为城镇土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基于遥感的厦门市景观生态环境格局定量分析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RS和GIS技术,定量分析厦门1996年和2001年景观格局指数,结果表明,厦门市整体生态环境状况良好,景观基质以林地为主,景观类型多样性较高,保证了生态系统稳定,但厦门的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建设用地在逐年增加,基于这一趋势,进一步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生态环境建设的方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