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一个英国男孩,1627年1月25日生于爱尔兰的利兹莫城。他在家里是14个兄弟姐妹中最小的一个。他3岁时,母亲不幸去世。有一次患病时,由于医生开错了药而差点丧生,幸亏他的胃不吸收将药吐了出来,才未致命。经过这次遭遇,他怕医生甚于怕病,有了病也不愿找医生,并且开  相似文献   

2.
医生开“大处方”、医院卖贵药、让病人作不必要的检查……只要上医院,小病也要花费不菲。原因之一,在于“以药养医”。令人欣喜的是,这样的现象有望成为过去,即将实行的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制度,将试行把医院的药房改为药品零售企业。卫生部部长张文康最近在北京召  相似文献   

3.
由于医生开单提成有医院的红头文件撑腰,在蚌埠医学院附属医院,许多不该收住的病人住进了医院,本该用便宜药的用了价格高几倍甚至十几倍的昂贵药.即使不做任何检查,不用任何药,每位住院病人平均一天的费用也不低于100元…………  相似文献   

4.
渠道药的流通渠道是:医药公司向制药厂购买药,药店或医院根据需要再到医药公司购买。由于药厂之间的竞争、同类产品之间的竞争,医药代表的作用便是尽力游说医院购进自己的药,游说医生多开自己的药。药价一般是这样构成的:制药厂在出厂价的基础上加上15%到医药公司,医药公司再加上20%至25%卖给医院,医院在零售时又会加上10%左右。医生卖一瓶药,可以得到零售价的10%至15%的回扣。  相似文献   

5.
有位患者看病,张大夫给他开扑热息痛,王大夫给他开必理通,李大夫又让他吃百服宁。他觉得是吃了好几种药,可实际上是不同厂家生产的同一种药。五花八门的药名别说病人不清楚,医生也给搞糊涂了,就连整日和药品打交道的药师们也有这样的感慨: 近年来新药不断涌入市场,国  相似文献   

6.
正我长大后想做一名医生,因为做医生可以医治病人。在我读二年级的时候,那年春节,是我一辈子也忘不了的——爸爸得了癌症。起初,爸爸觉得肚子不舒服,就到中心医院看病。爸爸告诉医生肚子老是痛,医生问爸爸:"你以前有没有得过胃炎?"爸爸说:"有。"医生接着说:"那可能是胃炎。"医生就开了些胃药、消炎针给爸爸。可爸爸吃过药、打过针还是没有好转,就这样持续了十多天。爸爸在同一所医院里换了两三个医生,用了一大堆大同小异的药,却没能正确地找出病因。后来,爸爸选择了另一家医院,碰到了一位好医生。  相似文献   

7.
编辑老师,到医院看病,医生经常要病人抽血化验。而据笔者观察,有相当一部分人不愿意抽血(少数人怕疼),认为抽血会损害身体,会缩短寿命等等。抽血检查真的会影响身体健康吗?  相似文献   

8.
针对医生偏好开"外购"处方而导致患者看病药费过高的现象,运用博弈论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建立了医院监管与医生开"外购"处方的博弈模型,分析了"外购"处方存在的原因及其运行规律。结果表明:医院对医生开"外购"处方的行为是可以在制度上通过减少监管部门不严格监督时的得益、加大医生开外购处方的惩罚等方法来进行调控的,且当对监管部门尽职工作的激励足够大时,模型便存在纯策略的纳什均衡,便捷地达到使博弈双方尽职工作的结果。该结论从医院管理的制度层面阐述了遏制医生开"外购"处方的方法,对我国现阶段的医院管理有较为现实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由李白益州谒见苏Ting当在开元九年(721),江陵遇见司马承祯当在开元十一年春,可推断李白远游出峡当在开元九年到十一年春之间,又据《初下荆门》作于深秋、《自巴东舟行……》作于冬春之间、诗有“海月十五圆”等语、《荆门浮舟望汉江》作于春天等实情,可推断李白出蜀之时当曾两次出峡:第一次在开元九年秋,后复返峡中,第二次在开元十一年春。  相似文献   

10.
周一杨 《科技潮》2003,(8):42-45
7月11日,又一个“世界人口日”到来之际,记者走访了著名环保学者梁从诫先生,请他谈一谈人口与环境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1.
老百姓有句口头禅:“有啥也别有病”,其中的恐惧一半源于疾病,一半源于居高不下的药费。自去年以来,国家计委多次下令降低部分药品的价格,国家除此以外还推行了医药分家和集中采购两项改革,但收效不尽如人意。道理很简单,如果医生不给患者开降了价的药或招标采购的药,药品降价与招标采购又有何意义?要真地把降低药价落到实处,除非从根本上消除医院、医生不再视回扣的多寡进药、开药的痼疾。  相似文献   

12.
一位病人感到右手右腿发麻,就到医院就诊。医生说,你得做核磁共振检查。于是他被缓缓地移进一个巨型磁体的圆柱形空间中。医生开动机器,他听到一阵“啪啪”的响声。这响声是计算机改变磁场的强度而发出来的。大约经过20分钟,他又被移了出来。这时大夫已经得到了10多张照片。从照片上大夫清楚地看到他的大脑内一层一层的情况。实际上,照片上的每一点都代表着大脑中水分子中氢原子核磁性的强弱。这些氢原子核就像是自然界置于人体内的天然探针。人们用核磁共振成像仪,获得了这些氢原子核探测到的结果,得到了大脑内部结构的图像。我们生存的地…  相似文献   

13.
周励  王非 《科教兴省》2008,(2):46-47
早听说西安市高陵县有个医生叫刘永昌,他治病救人的动人故事在方圆十里八乡经久传颂。日前,记者在高陵县卫生局上报审定刘永昌为全国劳模的材料中看到,他自1972年开始在高陵县人民医院工作,35年来累计接诊200多万人次,平均每年创收近百万元,个人创收占全医院总收入的1/3强。一个小县城的医生。如何靠口碑声名远播?怎么有这么高的工作量和贡献?有什么特殊的医术和“道法”吗?11月13日上午,记者来到高陵县人民医院。院长张旭遗憾地告诉我们:“刘大夫根本没有时间接受采访。你们只能在他工作的环境看看。”[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5月份助残捐款,在学校集体宣传后,我又回到班级(初一⑤班)作了动员:数额不限.量力而行,体现爱心。因为我校坐落在素有中国板材第一镇之称的官湖镇境内,学生家庭经济情况普遍较好。晚上布置后,第二天早上,班长便把捐款的情况向我作了汇报:全班48名同学,已经捐过45位,共计447元,平均10元左右,最多的是于超波同学,他父亲开了两个厂子,他捐了60元。  相似文献   

15.
傲慢综合征     
<正>今天,医院里来了一位特殊的病人,好几个科室的医生都为他忙了起来。对病人进行了一系列检查后,医生们聚到一起,讨论病情和治疗方案。耳科医生首先发言:"这位病人耳朵里长了一种类似过滤网的薄膜,它让病人对善意劝说和严肃批评充耳不闻,反而喜欢听奉承话和谎言。"口腔科医生接过话:"这位病人口腔中滋生了大量‘骄傲’  相似文献   

16.
追踪菌必治     
为了维护国家药政管理部门的崇高形象,本期头条稿(原稿)已压了两个星期,有关方面在“调查”之后答复说,重庆市卫生防疫站性病防治所出售的意大利ibp厂“菌必治”不是假药,依据是卫生部刚刚下发的388号文。 388号文与认定假药的卫生部[1997]244号文似乎并无冲突。但仔细筛理材料后,我大吃一惊,继而若有所悟。  相似文献   

17.
 一次乘出租车,和出租司机聊起某一广播节目,出租司机说,他非常欣赏一档节目中的“医生”,因为他回答听众的问题不但通俗易懂,而且非常亲切和耐心。听下来,我明白了那是一档推销保健品的节目,于是问,那你相信“医生”说的吗?驾驶员回答:当然了!还有一次,笔者在一家理发店理发,理发师看到我稀疏的头顶,同情之余,热情地向我推荐一种“德国进口”的生发用洗发膏。我请教这种膏含有的成分和原理,理发师答道:“不是那种医学的东西。你到医院,医生还不是没办法?最多开点药,还没有用,白花钱。”我好奇地问:“医生没办法,厂家又有什么办法呢?”“人家厂家做的不是那种医学的东西,不是药。”“那这种洗发膏有什么副作用吗?”“没有啊!不是药怎么会有副作用呢?”镜子里理发师惊讶地看着我。看来他并不是为了推销而言不由衷。  相似文献   

18.
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龙联村蒋建月,年纪虽轻,今年才30岁,但他饲养蟾蜍(癞蛤蟆)已有丰富的经验,6年来已为药材部门、民间医生提供了8万余只蟾衣(癞蛤蟆脱下的皮)收入60万元,还无偿给科研单位、医院作研究课题和临床试验。目前他的非药刺激活蟾蜍取衣术正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专利。高中毕业后的蒋建月,在家养过毒蛇、蝎子、鸽子等,但不是蛇毒价贱亏了本,就是蝎子死亡过半和鸽子市场饱和积压而筑起债台。家中父辈几十年来一直养龟,由于对龟类防病的需要,他常去野外捕捉蟾蜍来放养在龟池中。有一天晚上,父亲让他去龟池中观…  相似文献   

19.
患者张某.女,10岁,汉族。于1989年12月7日下午在学校上课时,头痛,手抽搐成鸡爪型,然后失去知觉,由老师和学生护送儿童医院就诊。查体:血压、脉搏、心肺、脑电、CT均正常。化验检查:血常现、尿常规、血钙、镁、碱性磷酸酶、肝功能等项目均正常。不是低钙引起的手抽搐。在检查过程中,患者逐渐清醒。从此,每到阴雨天或下雪时,患者进入校门就开始发病,症状比第一次轻,只感到头晕、手抽搐,能座在教室听课,但不能写字。几年来,患者多次到本市及省内大医院去看病,经查体和化验结果均正常,临床也一直未确诊是什么疾病。采用中西…  相似文献   

20.
郭剑峰 《科技潮》2012,(10):54-55
在杨明的从医道路上,有两位重要的引路人,一位是他的母亲,另一位是他的博士导师,我国儿科急救和重症医学的奠基人樊寻梅教授.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杨明选择了医生的职业,而樊教授的言传身教则为他的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伴着消毒水的味道成长 杨明的母亲曾经是一名下乡知青,做过"赤脚医生",后来在医院检验科工作,家里许多亲戚也是医务工作者.小时候每天放学,他都会像很多孩子那样,到父母的单位去拿钥匙,因此他童年里的很多时光都是在医院里度过的.从那时起,他渐渐地熟悉了医院的环境,习惯了"医院的味道".用杨明的话来说,他的童年是闻着消毒液的味道长大的.1993年从九江大学医学院毕业后,杨明如愿地成为了一名医生.做了3年的住院医师后,他又先后在江西医学院和首都医科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