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现浇预应力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性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预应力可影响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的抗震性能,但其对核心区抗剪强度的贡献仍存在争论。重点从平面框架节点和空间框架节点两方面对预应力混凝土(PC)节点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进展进行了论述。采用38组PC节点试验数据对节点现行抗剪设计公式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现行设计公式均不同程度地偏于保守,且预测精度普遍较低。指出了目前研究的不足和以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白云岩砌体抗剪强度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一种高强石砌体 ,砌体由白云岩砌块和 C40小石子混凝土砌缝组成 ,通过对砌体试件在不同轴向力作用下的抗剪强度试验研究和非线性有限元模拟分析 ,得出该种砌体抗剪强度的经验公式和该种砌体抗剪强度与摩擦系数 ,研究成果已被世界第一大跨径石拱桥——丹河桥设计采用。  相似文献   

3.
受剪是结构最基本的受力形式,受剪计算公式作为混凝土结构设计中最基本的公式在设计中经常使用.与旧规范相比,新规范对受剪计算公式作了一些调整,但由于旧规范习惯的影响,人们未能时这些变化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比较新旧规范公式和使用范围的不同,结合常用混凝土强度等级和常见的配箍博况,对一般公式和集中荷载作用公式两个基本公式计算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表明抗剪计算两个基本公式的计算结果可能差距很大.本文对正确使用新规范受剪计算公式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通过统计52个异形柱节点的拟静力试验结果,对现行《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的节点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规程节点受剪承载力公式用于异形柱结构设计,能够保证异形柱节点设计的安全且有较大安全储备,但公式的剪压比限值偏低.通过采用纤维增强的12个异形柱节点试验,提出了纤维增强异形柱节点受剪承载力公式,公式形...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超高性能混凝土梁受剪性能的尺寸效应,对不同截面尺寸HRB500级钢筋超高性能混凝土梁进行受剪试验。首先分析UHPC梁的试验现象及结果,其次探究截面尺寸对梁剪切延性、剪切裂缝强度及抗剪强度的影响规律,最后基于所得试验数据比较现行公式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不同截面尺寸梁的失效模式均为剪压破坏,梁的应力重分布能力、挠度、刚度及主裂缝特征参数均与截面尺寸呈正相关;梁的位移延性系数、剪切裂缝强度及抗剪强度均随梁高的增大而减小,存在明显的尺寸效应;经对比分析,陈宝春提出的抗剪承载力公式的预测值较好。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12根集中荷载作用下高强混凝土有腹筋约束梁试验的基础上,分析了集中荷载作用下高强混凝土有腹筋约束梁的斜向开裂特点、破坏形态和抗剪性能、研究了剪跨比和含箍特征值对抗剪强度的影响. 依据试验结果,比较了几个有关抗剪强度公式对集中荷载作用下高强混凝土有腹筋约束梁抗剪强度计算的适用性.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回归分析,提出了集中荷载作用下高强混凝土有腹筋约束梁抗剪强度计算建议公式及其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7.
新型棒状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抗剪性能试验与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最新引进日产棒状聚丙烯纤维和喷射混凝土衬砌中常用的钢纤维,通过18组72个混凝土试样的双面剪切试验,研究了不同基体强度、不同纤维掺量混凝土抗剪强度变化特性.试验结果表明:①棒状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抗剪强度随着纤维掺量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钢纤维混凝土抗剪强度随着纤维掺量增加而增大;②纤维掺量在0.5%以内,棒状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抗剪强度增大幅度接近钢纤维混凝土,纤维掺量在0.5%以上,棒状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抗剪强度增大幅度低于钢纤维混凝土;③两种纤维对C30混凝土抗剪强度的改善一般比C50混凝土大.最后,基于回归分析理论得到纤维混凝土抗剪强度拟合计算公式,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比较一致.  相似文献   

8.
将混凝土剪压(包括剪拉)强度相关性规律统一表达为三参数椭圆公式或两参数椭圆公式其中,三参数椭圆公式符合某些试验结果:而两参数椭圆公式,或是由三参数椭圆公式简化而来,或是由双参数强度准则导出的,将它们分别与试验公式作了比较,其中之二也是可用的  相似文献   

9.
对14根分别考虑了剪跨比、钢纤维含量、配箍率、配筋率以及纵筋强度影响的HRB 500级纵筋活性粉末混凝土(RPC)梁进行受剪试验,得到其抗剪承载力实测值.基于塑性理论对其进行分析,推导出RPC梁的受剪承载力公式与简化公式,采用该式对构件的抗剪承载力进行了预测,将计算结果与实测值和现行规范公式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基于塑性理论所推导的公式能很好地预测RPC梁的抗剪承载力;简化公式的计算结果离散性不大,适合于工程使用;现有规范的计算结果均较保守,但《纤维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在材料强度修正中的某些思路值得RPC梁借鉴.  相似文献   

10.
在修正压力场理论(MCFT)基础上,结合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钢筋混凝土深受弯构件受剪承载力公式,提出了混杂纤维钢筋混凝土深梁抗剪承载力简化计算模型.模型引入纤维对钢筋混凝土深梁受剪承载力的贡献,并考虑了纵筋配筋率的相对影响.采用该模型对试验梁进行预测,将试验值与该模型计算值以及现行纤维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钢纤维混凝土深梁抗剪公式的计算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综合反映混凝土强度、纤维种类和形状、纤维体积率、长径比和配筋率等诸多影响因素,计算结果与试验值吻合较好,并且适用范围广,适用于纤维钢筋混凝土有腹筋和无腹筋深梁的抗剪承载力计算.  相似文献   

11.
 目前在筋混凝土桥面板冲切破坏机理的研究中, 多数国家规范用冲切强度计算公式均未将保护层厚度作为计算参数。为揭示钢筋混凝土桥面板抗拉侧保护层厚度对其静力冲切强度的影响规律, 采用中国规范用公式、Matsui 公式及自行推导公式, 对16 块不同保护层厚度的钢筋混凝土板试件的理论强度进行计算, 通过比对3 个公式的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的差异, 分析了保护层厚度对混凝土板的作用机理, 并对自行前期推导的计算公式进行评价、完善, 提出新的采用保护层作用系数的计算方法。算例的比较结果表明, 新提出的钢筋混凝土板冲切强度计算公式适用范围较广且精度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12.
本文应用软化桁架理论研究钢筋混凝土中高和高剪力墙的抗剪强度。对于矮剪力墙的抗剪强度应用软化桁架理论已得到与试验相符的结果。但对于中高和高剪力墙,由于其高宽比大于一,支座对墙体横向(水平)方向变形约束不再起作用。本文根据这个条件得出一套计算公式,说明了用迭代法的求解过程。并提出在实际设计中所用的简化计算公式和设计步骤。  相似文献   

13.
混凝土拉、压强度尺寸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混凝土复合剪切强度的尺寸效应,建立了反映截面尺寸影响的混凝土拉、压剪强度的相关关系式及相应的尺寸效应计算公式。研究表明,混凝土复合剪切强度随剪切方向截面边长的增加而降低,且随尺寸的增加,强度的降低呈减缓的趋势,而轴压比对尺寸效应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在对称集中荷载作用下,对8根高强钢筋活性粉末混凝土矩形截面简支梁进行抗剪试验,研究剪跨比、配箍率、纵筋配筋率对试验梁抗剪承载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高强钢筋活性粉末混凝土构件的破坏形态与普通钢筋混凝土构件相似,高强钢筋和活性粉末混凝土具有较好的协同工作能力;在无腹筋情况下,随剪跨比的提高,梁抗剪承载力随纵筋率的增大抗剪承载力略有提高,但变形能力降低;采用GB 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计算高强钢筋活性粉末混凝土梁的抗剪承载力值比实验值小,说明规范计算结果偏于保守,建议采用适用于纤维高强钢筋活性粉末混凝土的抗剪计算公式,使理论计算结果和实测值更接近.  相似文献   

15.
复合砂浆钢筋网加固混凝土梁抗剪计算模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分析了复合砂浆钢筋网加固混凝土梁受剪承载力计算模型,就其特点做了说明。  相似文献   

16.
利用ANSYS软件,对5个不同参数下的钢骨高强混凝土柱,钢筋高强混凝土梁框架边节点进行了在低周期反复载荷作用下的模拟计算,确定了各个试件的节点承载力。根据达到极限状态时节点的平衡方程,求出节点核心区总剪力,进而对其在低周期反复载荷作用下的承载力进行了分析。经过节点核心区总剪力计算值与节点核心区承载力实验值的比较,发现二者吻合较好。为节点承载力的计算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高强钢骨混凝土柱的抗剪承载力计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11根高强钢骨混凝土短柱的试验结果,分析了同时承受剪力、轴向压力和弯矩的高强钢骨混凝土柱的抗剪承载力及型钢构件的极限承载力·根据试验及相关资料,分别对钢骨混凝土柱的不同破坏模式、传力机理及剪切强度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实测数据回归建立了高强钢骨混凝土柱的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试验结果表明该公式具有较高的精度,建议采用·  相似文献   

18.
通过钢纤维高强高性能钢筋混凝土梁受剪试验,分析了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纤维掺量及箍筋配置对梁受剪承载力影响;结果表明:混凝土强度提高与钢纤维的掺入显著提高梁受剪承载力,箍筋充分发挥作用;结合梁受力模型,分析梁受剪承载力主要影响因素,基于国内外钢纤维高强钢筋混凝土无腹筋梁及有腹筋梁受剪试验数据,提出钢纤维高强钢筋混凝土有腹筋梁受剪承载力经验计算公式并验证,计算结果与实测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