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油藏长期注水开发形成的大孔道造成注入水循环流动;波及效率低。介绍了室内物理模拟实验对大孔道形成机理和影响因素的研究情况;国内外利用试井、测井、岩芯分析等手段定性或定量识别大孔道的方法。分析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以油藏工程理论为基础;采用先进的测井技术和解释理论;研究大孔道的定性和定量识别方法是可行的;并提出了研究设想。准确地识别砂岩油藏大孔道并计算相关参数;能够更深入地认识储层;指导油井防砂、调整油井生产工作制度;为油田开发中后期封堵剂筛选、封堵工艺设计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2.
顾文欢 《河南科学》2015,(3):440-446
疏松砂岩油藏在长期注水开发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大孔道的出现,这严重影响了油藏水驱开发效果,制约了采出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大孔道识别及有效封堵成为该类油藏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研究分析,确定了影响大孔道从形成到发展的7种主要静态因素,以及标志大孔道形成的6种主要动态因素.将层次分析法及灰色关联法相结合,分别计算静态及动态因素的权重,建立了全新的大孔道定性识别模型.示踪剂监测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疏松砂岩油藏大孔道形成机理及判别方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动用填砂玻璃板模型对疏松砂岩油层大孔道形成机理进行物理模拟,探讨了沉积特征、油层物性、开发过程等因素对大孔道形成的影响,归纳了大孔道形成的因素模型及大孔道形成过程中的产量压力特征。以渗流力学原理和油气工程方法的指导,提出了描述大孔道的数学模型,运用灰色关联理论和常规动态资料识别描述油层大孔道,取得较好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4.
以油层物理理论、渗流力学原理和油气藏工程方法等基础理论为指导,提出了低速层流条件下储层中描述大孔道的数学模型,推导出了注水开发过程中五点法注采井网下不同位置大孔道变化规律的关系式。并举例说明了在实际中如何应用这个数学模型进行模拟。模拟结果表明,该模拟模型能很好地模拟大孔道的变化规律。这为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金家油田砂岩储层泥质含量高,存在常规酸化易出砂,导致酸化效果不佳的问题。本文在储层伤害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溶蚀实验优选出适合金家油田疏松砂岩油藏的酸液类型,同时通过岩心流动实验及环境扫描电镜对其酸化机理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该酸化液配方对于疏松砂岩油藏酸化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大孔道是疏松砂岩油藏长期注水冲刷形成的次生高渗条带,极易造成注水低效循环。大孔道的形成严重影响了油田可采油的动用程度,而且增加了开发成本。因此必须加强对大孔道的识别及其形成机理的研究。以胡12块油田为例,通过对大孔道在吸水剖面、电性、静态等方面的特征分析,进而分析了大孔道的形成机制。胡12块油田大孔道的形成受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和成岩程演化度控制。成分成熟度高,填隙物含量少,碳酸盐胶结物少,成岩演化程度低,压实作用中等-弱的储层在后期长时间大规模注水加剧了大孔道的形成发育,是形成大孔道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7.
大孔道是疏松砂岩油藏长期注水冲刷形成的次生高渗条带,极易造成注水低效循环。大孔道的形成严重影响了油田可采油的动用程度。而且增加了开发成本。因此必须加强对大孔道的识别及其形成机理的研究。以胡12块油田为例。通过对大孔道在吸水剖面、电性、静态等方面的特征分析。进而分析了大孔道的形成机制。胡12块油田大孔道的形成受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和成岩程演化度控制。成分成熟度高。填隙物含量少,碳酸盐胶结物少,成岩演化程度低,压实作用中等-弱的储层在后期长时间大规模注水加剧了大孔道的形成发育。是形成大孔道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8.
假定射孔中流体流动为管流,储层渗流遵从达西定律,基于流固耦合力学原理,建立储层渗流和射孔内流体管流的耦合模型,储层流体渗流和大孔道管流之间通过压力和流量关系进行耦合,并运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进行数值模拟,为疏松砂岩油藏开发等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10.
金家油田砂岩储层泥质含量高,存在常规酸化易出砂,导致酸化效果不佳的问题。本文在储层伤害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溶蚀实验优选出适合金家油田疏松砂岩油藏的酸液类型,同时通过岩心流动实验及环境扫描电镜、残酸离子浓度评价技术对其酸化机理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该酸化液配方对于疏松砂岩油藏酸化效果好,可有效防止粘土微粒运移,减少储层二次伤害。  相似文献   

11.
聚合物驱过程中的聚合物窜流是影响聚合物驱效果的重要因素。针对七东1区克下组砾岩油藏特殊的复模态孔隙结构,通过室内并联岩芯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了聚合物驱窜流特征及调剖对策。研究表明,砾岩油藏渗透率变异系数低于0.3时,聚合物驱不发生窜流;渗透率变异系数高于0.5时,聚合物改善剖面作用有限,发生窜流,且窜流导致聚合物驱见效后高渗岩芯含水率迅速回升;随着渗透率变异系数增大,聚合物在高渗层突破时间缩短,聚窜发生越早和越严重,聚窜后高渗层吸液百分数从52%增大到75%;聚窜后及时调剖,能有效控制聚窜和发挥聚合物驱作用,采收率提高28.75%;聚合物驱全过程调剖是治理聚窜的理想对策。  相似文献   

12.
辽河油田根据自身条件首创性地提出了直井-水平井组合式SAGD开发方式,并进行了先导矿场试验。以辽河油田杜84块馆陶油层直井-水平井SAGD先导试验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油藏数值模拟软件研究了采注比、注汽速度、蒸汽干度等注采参数对直井-水平井SAGD开发效果的影响。综合考虑SAGD开发阶段的经济效益和油藏的采出程度,优化得到了合理的注采参数范围。并且,针对直井-水平井SAGD开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汽窜问题,提出了预防和控制措施。研究结果可以为类似稠油油藏采用直井-水平井组合SAGD开发方式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大芦家临56-4断块沙二下为大边水、大倾斜度、小油区的断块型低渗油藏,其有效开发的关键在于井网优化部署及其与边水的协调,并充分有效地发挥边水的作用.本文基于油藏精细描述的成果和各种测试资料分析,利用精细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对大芦家临56-4断块沙二下低渗透边水油藏布井方案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对于低渗透边水油藏的综合调整方案的合理制定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庄油田新浅45断块目前大多采用蒸汽吞吐开采,井间汽窜问题伴随着区块开发的整个过程.随着该区块稠油油藏注蒸汽过程中汽窜现象的频发,汽窜影响产量较多,是影响区块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对新浅45断块稠油汽窜的特征及油藏地质因素、井网井距因素和注采参数因素等进行的研究,深入分析了汽窜的成因,为今后提出适合稠油蒸汽吞吐开发防窜的措施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新疆油田J230区块石炭系油藏储层中部深度620 m,地层压力8.6 MPa,平均孔隙度7.26 %,渗透率分布在0.01~96.1 mD之间,平均渗透率1.14 mD,属典型浅层低压砂岩储层。近几年,该区先后进行了水平井多段压裂和体积压裂衰竭式开发试验,提高了油井初期产量,迫切需要对不同压裂方式的长期生产进行预测和评价。论文选取一个典型的裂缝单元,运用数值模拟方法,模拟相同支撑剂用量下常规多段压裂与体积压裂模式的油井生产规律,预测20年油井累计产量与采出程度。研究表明:一定支撑剂用量下,不同渗透率储层对应最优压裂方式,渗透率低于1 mD时体积压裂效果好,渗透率高于1 mD时普通多段压裂效果好;在相同的支撑剂用量下,体积压裂相对于普通多段压裂具有更高的初产优势,但随生产进行,体积压裂的优势逐渐减弱;对于体积压裂,缝网对储层的改造程度和改造面积是决定油井长期生产的主控因素,不同渗透率储层存在最优的裂缝簇数。新疆油田J230区块石炭系油藏建议以常规多段压裂为主,在极低渗透率区局部辅以体积压裂。论文对于西部石炭系浅层低压油藏压裂方式优选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研究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储层孔隙结构及演化特征,对于制定剩余油开发方案意义重大。利用不同含水期密闭取心井的薄片、扫描电镜、压汞及物性等分析化验资料,在翔实分析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的基础上,利用统计分析手段查明了该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储层孔隙结构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扶余油田储层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孔与粒间溶孔,胶结物主要为泥质; 由于注入水的冲刷影响,致使孔隙中的粘土矿物分散及漂移,进而导致胶结类型由中低含水期孔隙-接触式转变为高含水期的孔隙式; 注水开发对孔隙半径均值和中值的影响较小; 最大、平均孔隙半径相同的情况下,渗透性随着水淹程度加大,渗透率增大,而孔隙半径中值、孔隙半径均值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17.
针对特高含水期油藏发育优势渗流通道所引起的主要生产矛盾,根据优势渗流通道的潜在地质特征和动态形成特征,从不同角度给出优势渗流通道的概念,应用预警理论和油藏工程原理,建立优势渗流通道的预警模型和不同发育级别优势渗流通道的动态判别方法,用以识别特高含水期油藏中优势渗流通道严重发育、一般发育和不发育三个级别的区域分布。通过数值模拟研究,给出了治理不同发育级别优势渗流通道的深部封窜方法和深部调驱方法的条件和界限;基于封窜和调驱的见效机制和效果构成研究,揭示了治理优势渗流通道后的有效驱替接替方式是发挥封窜和调驱潜力的技术关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优势渗流通道的特高含水期油藏差异化精细调整策略。  相似文献   

18.
南海流花油田经过长时间注水开发后出现注水压力上升、注水量下降以及达不到配注要求等问题。为此,通过对该油田注水层段储层特征分析以及储层敏感性实验评价,找出注水过程中潜在的损害因素,并提出合理的储层保护措施建议。储层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储层岩石类型以岩屑石英砂岩、长石岩屑石英砂岩为主,黏土矿物以伊/蒙混层和蒙脱石为主;储层物性良好,属于中孔、中渗储层;地层原油性质较好,属于轻质原油,地层水型为Na HCO3水型。敏感性实验结果表明:储层临界流速为5 m L·min-1,具有弱速敏;临界矿化度为4 480 mg·L-1,储层具有强水敏;储层不存在盐酸敏感性,存在弱土酸敏;临界p H为13,储层具有弱碱敏。在油田后续注水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注水速度、控制入井流体的矿化度和p H,采取合适的酸化处理措施等。  相似文献   

19.
丁志洋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13(10):2736-2740
自然界绝大多数滑坡都是在降雨期间发生的,研究降雨对滑坡的稳定性的影响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以澜沧江某电站水库的一个滑坡为例,通过对滑坡渗流场的模拟,得出滑坡体中的地下水浸润线位置、压力水头,进而结合刚体极限平衡理论计算该滑坡稳定性系数,分析在不同蓄水期、不同降雨条件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对库区滑坡稳定性评价和治理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调查报告以三峡清库和"1 35"蓄水为对象,以三峡清库、"1 35"蓄水与库区水环境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为研究核心,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大量数据和资料揭示了三峡清库和"1 35"蓄水的积极价值与存在的水体生态安全问题,分析了主要成因,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