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对产于中国的6种姬鼠属种类进行了严格的支序系统分析.通过对这6个种的形态特征分析、对比,找出了17项具有种系发生意义的性状,用Nelson等的最小方式组分分析法建立了支序图,重建了它们的种间分支亲缘关系.根据支序图及国内已有的化石和地史资料,对该属的演化作了初步探讨.运用特有性简约分析(PAE)方法对东亚地区姬鼠属地理分布格局及其成因也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2.
为了对中国齿甲类群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运用支序分析方法和Hennig86程序研究了齿甲属(鞘翅目:拟步甲科)全部中国已知种类的系统发育关系,根据支序所得最简约树(步长L=149,CI值为25,RI值为46)制作的支序图首次提出该属中国种类系统发育关系假设,并由此推断出中国齿甲属物种分化强烈,来源和演化路线复杂.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支序分析的原理和方法,采用Henning86程序研究长蝽类(lygaeoidcomplex)亚科以上阶元间的系统发育关系,研究用分类单元代表共计21种,选用性状共48个,内群共包括19个OTUs并采用“理想祖先”作为单一外群,计算得到的首选最简约树步长=165,CI=0.32,RI=0.51,相应支序图所提示的系统发育建景象的主要包括:(1)原有意义上的长蝽科为一并系群或复系群,(2)Rh  相似文献   

4.
石珊瑚演化的18S rDNA分子生物学和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测定石珊瑚目一些现代种类的18S rDNA,构建石珊瑚的系统发生树,并且对石珊瑚目中一些亚目和科属的演化关系进行分子生物学和传统的比较形态学的对照研究,以期为石珊瑚起源和演化提供新的证据。研究表明: 1) 石珊瑚的早期演化至少有两个主要演化分支,这支持以前的形态分类研究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结果。尽管这两方面研究所得出的分支不尽相同,但都说明石珊瑚目的亚目一级有强烈分化; 2) 石珊瑚目的5个亚目不全是单系发生的,对Wells的传统分类提出了质疑。此项分子生物研究虽与大部分种的属和科级根据形态生物学的归属相符合,但还有些科的归属还有分歧,如Faviina亚目中的Rhizangiidae科和Faviina亚目中的Dendrophylliidae科等。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支序分析的原理和方法,采用Hennig86程序研究长蝽类(lygaeoidcomplex)亚科以上阶元间的系统发育关系.研究用分类单元代表共计21种,选用性状共48个,内群共包括19个OTUs,并采用“理想祖先”作为单一外群.计算得到的首选最简约树步长=165,CI=0.32,RI=0.51.相应支序图所提示的系统发育再建景象主要包括:(1)原有意义上的长蝽科为一并系群或复系群.(2)Rhyparochrominae与红蝽类互成姐妹群.(3)Artheneinae似为一较原始而孤立的支系.(4)支持Cyminae与Berytidae接近的意见.(5)支持“malcidline”意见.  相似文献   

6.
白树崇  董文秀 《科技资讯》2012,(11):222-222
本文分别运用PAUP4.0b和MacClade 4.0软件,选取中国花蝇科目前已知的34个属的模式种或代表种为内群,蝇科Muscidae家蝇属家蝇Musca domestica Linnaeus,1758和丽蝇科Calliphoridae丽蝇属反吐丽蝇Calliphora vomitoria(Linnaeus,1758)为外群,对总计36个分类单元进行了支序分析研究,初步分析并探讨了中国花蝇科各属间的形态系统发育关系。  相似文献   

7.
中国主要红树科植物的分子系统发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和分析了红树科(Rhizophoraceae)5属6种植物的rDNAITS区序列,所构建的ITS区分子系统树图表明:红树科植物可形成1个单系的类群.但在部分属种ITS序列分析的结果与红树科传统的分类系统有所不同,陆生红树科植物竹节树属(Caralia)的竹节树(Cbrachiata)和旁杞木(Cpectinifolia)之间的分子差异很大,呈复系演化的特征.旁杞木与红树林主要植物秋茄属(Kandelia)的秋茄(Kcandel)和红树属(Rhizophora)的红海榄(Rstylosa)的关系较近,竹节树则与另一红树林的主要种类角果木属(Ceriops)的角果木(Ctagal)呈姐妹群关系.  相似文献   

8.
采自中国大连的钝顶叉节藻(Amphiroa echigoensis Yendo)和鳞形珊瑚藻(Corallina confuse Yendo)被确定为中国珊瑚藻科的2个新纪录.二者分别属于叉节藻属(Amphiroa Lamouroux)和珊瑚藻属(Corallina Lamouroux);对这2种海藻进行了形态观察和生态习性研究.  相似文献   

9.
对中国喀喇昆仑山黄耆属(Astragalus L.)植物进行的形态分类学研究表明:中国喀喇昆仑山黄耆属植物计有24种,占新疆、中国黄耆属植物种总数的14.1%和8.63%。其中新发现中国喀喇昆仑新记录种4种,该地区黄耆属植物有昆仑山特有种1种,青藏高原特有种3种,中国特有种1种,中国喀喇昆仑仅分布种3种,中国新疆仅分布种4种。  相似文献   

10.
测定了60个中国野生香菇菌株的rDNA的内转录间区(ITS)序列,结合GenBank已有的48个其他地区不同种的菌株的序列数据,构建Lentinula属内的系统发育树. 结果将该属分成了两大支共7个谱系,西半球一支2个谱系,东半球一支5个谱系,聚类结果与形态种的划分明显相关. 亚洲菌株在东半球的5个谱系中占两席,系统发育关系分析表明这两大谱系所代表的种质资源的地位特殊,不可缺少. 谱系V的菌株数量明显扩大,覆盖范围的地理空白也得以填补,成为了亚洲香菇的主流谱系之一;谱系I的菌株数量庞大,覆盖了绝大部分被研究区域,有进一步分化成两类的趋势. 这表明中国(亚洲)是重要的香菇自然群体遗传多样性中心. 将谱系I分成Ia和Ib两个亚类,与谱系V一起进行亚洲范围内香菇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发现中国东部沿海、西北高原和中国西南及喜马拉雅地区的多样性最为丰富,是亚洲香菇的3个多样性重点保护区域.  相似文献   

11.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陕西太白山蕨类植物区系组成和分布类型。方法野外调查和对已有资料的整理。结果太白山有蕨类植物21科40属110种,其中蹄盖蕨科、水龙骨科、鳞毛蕨科为优势科;卷柏属、耳蕨属、鳞毛蕨属、铁线蕨属、瓦韦属等为优势属。结论区系属中仅一种的类群多,起源古老,科属结构较简单,科的分布类型以世界分布为主,并与温带区系有着较强的联系;属的分布以温带成分为主,同时也表现出热带、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特性;种的分布以中国特有分布为主,温带分布次之。区系特征与其古老的地质和优越的水热条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中国鸟类特有属物种分化与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现有的鸟类特有属包括朱鹮属(Nipponia)、雉鹑属(Tetraophasis)、锦鸡属 (Chrysolophus)、马鸡属(Crossoptilon)、血雉属(Ithaginis)、拟地鸦属(Pseudopodoces)、山鹛属 (Rhopohpilus)、藏雀属(Kozlowia)、朱鹀属(Urocynchramus)、蓝鹀属(Latoucheornis),共10属,其 中朱鹮属、血雉属、拟地鸦属、山鹛属、藏雀属、朱鹀属和蓝鹀属为单型属,雉鹑属、锦鸡属和马鸡属 皆为多型属.首先建立了这些特有属的地理分布数据库和生境分布数据库,并利用GIS(ArcView 3.1)软件进行水平和空间格局上的叠加分析,进一步对特有属的时空分布以及属内物种的分化予 以探究,确定了这些特有属的分布中心,并在此基础上建议不同级别的物种特有性优先保护区域. 这些都为研究该地区鸟类的特有性、动物区系形成历史和物种分化,以及多样性研究与保护提供了 参考依据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3.
鄂西木林子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2.1.2 东亚分布属的分析东亚分布是从喜马拉雅一直分布到日本的一些属。东亚分布属(包括变型)在本区系有91属,136种(包括变种),分别占本区系属种数的20.40%和13.01%,隶属于46科。中国东亚分布属共294属,木林子东亚分布属占其31.29%。本区系91属中木本属有48属。木本科18科。在这91属中,仅猕猴挑属(Actinidia)和沿阶草属(Ophiopogon)各有5种,25属2~4种,其他64属仅1种出现于本区系。给人印象深刻的是单种属达13属,占本区系该分布型的14.13%;少种属(2~6种)26属,占该分布型的28.26%;其中古老、孑遗的属种会多,也不乏较为特化的类群,这反映了该分布型植物在亚洲温带区系形成和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第四纪冰川对我国昆虫区系的形成有重大影响,冰川促使古北界种类向南扩散,分布于我国云南、海南和台湾等最南部地区形成了我国分布最南古北种。第四纪冰川对我国南部高山昆虫属、种及特有种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国古北界和东洋界在东部的分界线应该在淮河附近。我国一部分特有种可能是来源于欧洲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种类被冰川向南驱赶所遗留下来的。很多的古北-东洋广布种的形成是由于冰川的驱赶作用促使一些来源于古北界种类进一步延伸至东南亚和南亚。  相似文献   

15.
福建省野生兰科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建省共有野生兰科植物61属134种(含变种),其中中国特有种27种。种数在5个以上的有石豆兰属、兰属、虾脊兰属、羊耳蒜属、斑叶兰属、玉凤兰属、舌唇兰属和石斛属。福建省野生兰科植物属、种的地理成分可分别划分为15个和14个分布型(变型),其中热带亚洲(印度马来西亚)分布及其变型分别占总属、种数的34.4%和22.4%,热带分布属、种分别有44属、73种,占绝对优势。与邻近地区相比,福建省野生兰科植物与广东共有属、种最多,分别有48属、97种,其次为江西和浙江。福建省野生兰科植物区系具明显的热带性质,地理成分具有明显的从热带向亚热带的过渡性,但组成比较简单,缺少本区特有种,不是近代兰科植物种系的分化中心。  相似文献   

16.
广东省种子植物区系中分布有中国特有属75属,约含128种,隶属于40科;科属种占中国同类的比例分别为:45.4%,23.4%和17.0%。其中含有丰富的古特有,新特有及地区特有属,它们都是广东亚热带植物区系的特征属;而且在西南一桂东南形成了一个中国特有现象中心。根据这些特有成分的地理分布特点,结合广东及邻近地区古老的区系发展历史来进行分析,广东无疑是中国植物区系或华夏植物区系发生的关键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地区开阔林的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其种类组成较为简单,调查的4.8公顷样地中树木层只有18种。隶属于4属4科,树木个体90%为桉树;灌木层有32种19属13科;草本层有95种20属10科。群落的垂直结构为三层:树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一些林段只有二层(缺灌木层),或四层(增多小树层)。优势种群的分布格局多为集群分布。非优势种群的分布格局则多为随机分布格局。种间联结现象较弱,除少数种对外,联结系数低或没有联结。种间生态位的重叠值低,反映了诸多种群的独立分布特征。在其组织结构水平上,除草本层外。物种多样性指数、群落均匀度、生态优势度均较低。反映群落的优势种明显,为种多群落类型。  相似文献   

18.
报道了位于中国鄂西的神农架地区苔藓植物初步的调查结果.结果表明该地区共有苔藓植物216 种,隶属于 114 属51 科. 藓类有181 种,93 属,33 科,苔类 35 种,21 属,18 科;其中125种是湖北新分布,9 种为中国特有种  相似文献   

19.
应用除趋势对应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对中国境内十大功劳属(Mahonia)和淫羊藿属(Epimedium)植物的分布式样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境内十大功劳属植物可分为西南一华中区、华南区、华东-华中区和热带区,以中国特有成分为主,其次为东亚成分和热带亚洲成分,分别占中国十大功劳属植物总数的90.63%、3.13%和6.25%;四川、云南、广西是中国十大功劳属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中国的淫羊藿属植物可以分为西南-华中区、北方区、华东区、东北区和东南区,除朝鲜淫羊藿(E.koreanum)呈现东亚分布式样外,其余均为中国特有种;四川、湖北、贵州是中国淫羊藿属植物的多样性中心.  相似文献   

20.
龙王山自然保护区是天目山区植物区系和植被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地处浙江西北部的安吉县境内,北纬30°23′,东径119°23′,主峰海拔1587.4米,面积约为12km~2。龙王山的自然植被保存完整,植物区系种类丰富,计有维管束植.149科,560属,1179种。区系起源古老,植物区系中有相当数量的中国特有属,形态上孤立的单型属和少型属,及为数众多的古老孑遗和珍稀、濒危植物。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复杂,过渡性明显,具显著的亚热带和暖温带双重特征。龙王山植物区系成分以华东植物区系为主,与华中植物区系关系密切,华南、华北及东北植物区系成分的侵入和影响显著。龙王山与邻近的黄山、庐山和西天目山的植物区系基本一致,它们是一完整植物区系,北与大别山天堂寨,南与浙南的九龙山和闽北的武夷山之间无明显的分界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