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大规模推进高速铁路网络建设不仅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也是为了促进城市和区域的协调发展,然而国际学术界关于高铁对城市的影响还存在很大争议,中国高铁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更是缺乏相关实证研究。利用2010年至2012年的城市统计数据对此进行检验,结果显示,高铁对城市经济增长的确存在促进作用,越早开通高铁站点的城市经济增长幅度越大。在沿线城市中,经济规模越大的城市越能从高铁建设中获益,从而有可能扩大沿线城市的差距。结论还显示,距区域中心150 km以内的城市,如果开通高铁站点,经济增长幅度将高于其他城市,表明高铁建设促进大城市的空间溢出效应向邻近城市扩散。  相似文献   

2.
选取呼包鄂榆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可达性模型、经济潜力模型和经济联系强度模型,对比分析了呼包鄂榆城市群开通高铁前(2009年)和开通高铁后(2020年)的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经济潜力和经济联系强度的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1)高铁开通后呼包鄂榆城市群内部各市的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缩短一半,城市群内部的交通整体可达性提升显著;(2)高铁开通后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发展迅速,呈现出“中心扩散型”发展模式;(3)高铁开通后呼包鄂榆城市群的经济潜力提升显著,各个城市的经济实力发展迅速,各城市间联系发展更为密切;(4)高铁开通前后的城市群内部经济联系强度提升明显,能够直观的看出高铁可达性以及缩短平均旅行时间对经济联系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以2008年高铁开通为准自然实验背景,采用2005—2014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双重差分法对高铁开通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高铁开通显著抑制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该作用在地级市强于副省级及以上城市。研究还对高铁开通影响盈余管理的内在机理进行了探讨,发现高铁开通可以通过信息透明度进而影响盈余管理。进一步讨论了公司规模对高铁开通与盈余管理之间关系的影响,发现上市公司规模越大,高铁开通对盈余管理的抑制效应越强。  相似文献   

4.
高铁对城市间劳动力流动格局会产生较大影响,进而对区域就业密度格局产生影响.采用加权平均中心、地理加权回归方法研究高铁对京津冀县域尺度2010—2017年就业密度格局演变的影响,结果发现:高铁的开通显著改变了区域就业密度格局,劳动力从最初向高铁沿线区县集聚,过渡到向地级市或更发达城市集聚,高铁的虹吸作用促使以衡水为中心的就业密度低值区的形成.高铁背景下经济发达、就业待遇更好的地区更容易吸引劳动力,而社会固定资产的投资对劳动力的吸引力较弱;相对于高铁开通年限而言,高铁班次变量对区县就业密度的影响更为显著,其中正向影响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和位于京广高铁沿线的保定北部区县.总体来说,高铁对京津冀县域就业密度的影响以集聚效应为主.该结论可以为未来高铁建设背景下区域就业格局的优化和调整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可达性指标与引力模型等方法分析高铁对研究区交通可达性与经济联系的影响。结果表明:(1)高铁开通后各沿线城市加权平均出行时间明显降低,时空收敛效应显著,并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特征;沿线各城市日常可达性大幅提升,可达性的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廊道效应”,变化率呈现出较强的等级性与层次性。高铁的开通也促进了半岛城市群空间公平性的提升,全域交通可达性趋于公平分布。(2)高铁重塑了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经济联系格局,高铁建设后的经济联系网络呈现出沿高铁轴线分布的特点,形成以济南、烟台为经济联系网络双核心的格局。各沿线城市的经济联系总量差异显著,以济南为核心的对外经济联系强度优势明显。受高铁布局的影响,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联系总量空间布局以济南、潍坊为双核心且中心性不断增强。最后,就依托高铁建设如何推动半岛城市群区域经济健康发展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6.
国家中心城市作为我国城镇体系的塔尖,承担着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责任。选取2004—2019年中国103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这一政策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对其异质性和作用机制进行了进一步探讨。结果表明:对于设有国家中心城市的区域来说,区域内城市的年均经济增长率显著提高了约0.87个百分点,且国家中心城市的带动效应具有可持续性,在设立后第8年,带动效应依旧显著,但这一政策效果的发挥存在着时间滞后性,在其设立后第4年,其带动效用才开始显著;机制检验表明,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可以通过促进与周边城市的分工协作,从而提高整个城市群的空间功能分工水平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7.
张歆悦  胡艳君 《科技促进发展》2020,16(11):1363-1371
高铁开通提高了区域可达性,促进了要素流动,从而对区域产业发展和空间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长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高铁密度最高的地区,研究高铁开通对其空间结构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矩阵,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网络密度、中心性和凝聚子群等方面研究高铁开通其网络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铁开通对长三角城市群网络空间结构起到了一定的整合优化作用,进一步完善高铁网络建设将有助于实现长三角城市群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8.
以长春—珲春高铁为例,通过对城市间相互经济作用强度、熵分析,比较高铁开通之后吉林省各地级市(州)的旅游流变化.研究表明:长珲城际高铁的开通增强长春、吉林、延边州作为重要旅游目的地的领先地位,表现出高铁旅游流的"马太效应";高铁使得一些与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有竞争关系的城市旅游流表现出"过道效应";高铁使得临近城市间的旅游流表现出"同城效应";高铁在改变地理位置不占优势的旅游资源型城市的可进入性的同时,对地区中心城市的交通依赖程度有所降低;高铁的时空压缩效果减少了出行的时间,可在小长假内完成远程旅游,双休日完成中程旅游,一定程度上避免黄金周期间中远程旅游人数较多这一现象,从而降低出游时间的集中性,达到提高旅游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旅游效率是衡量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识别黄河流域城市旅游效率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对于推动黄河流域的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SBM-DEA模型,对2007—2018年黄河流域98个地级市城市旅游效率进行测度,运用修正引力模型分析城市间的空间关联强度,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揭示其空间网络特征与演化规律,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 黄河流域城市旅游效率空间网络整体发展态势向好,但发展速度缓慢;空间网络中核心城市多位于中下游,上游城市基本处于“孤岛”状态.2) 空间网络集聚模式表现为“局部聚集,全局松散”形态,网络核心区扩散效应不稳定且范围有限,尚未形成稳定的空间网络结构.3) 地理空间邻近、旅游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水平及地区产业结构等因素对空间网络的形成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研究提出,应从国家和地方等多个层次推动黄河流域城市的协调发展,形成由中心城市—城市圈—城市群—区域城市网络的分层网络发展路径,并促进旅游发展要素的一体化建设与升级.  相似文献   

10.
区域一体化日益成为旅游经济增长的重要诉求,对驱动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深刻意义.本文基于2002—2019年中国21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DID)实证检验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政策对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展开探析.研究发现:(1)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政策能显著促进旅游经济增长,且经过PSM-DID检验、安慰剂检验等之后,结论依然成立;(2)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政策的旅游经济效应具有即时性、异质性特征,在政策实施当期便能发挥效益,且对核心城市旅游经济的影响程度明显高于非核心城市;(3)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政策能通过技术创新、产业集聚、产业结构升级等传导路径促进旅游经济发展,且通过旅游产业集聚影响旅游经济增长的正向效应最大,科技创新次之,产业结构升级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