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存在对心理素质认识不足、心理素质教育环境不理想和自我意识薄弱等问题。所以,必须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创设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环境、加强自我意识培养、培养自信心善于自我激励、以积极的心态进行沟通和发展创造性思维等具体措施,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活动,使之成为会学习、会生活、会做人、会健康、会发展的具有健全心理素质的完整的社会人,较好地完成学业,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使之成为适应社会的人才。  相似文献   

2.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处理好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人类持久的发展。经济的“量”增长应向“质”的发展转化,而经济发展也需要不断地协调完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盲目地使用科学手段也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可持续发展应是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环境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3.
发展观是从哲学角度对发展的诠释,不同的发展观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新中国60年来发展观演变大致可分为起步发展观、政治发展观、经济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4种。理性分析它们的演变历程,有利于我们理性地总结和探索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和基本经验,这对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真正把握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人的全面发展和对幸福的追求,全面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实现人与社会、环境、资源等问题上的价值理想与现实选择的完美统一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计回报,他们热心公益,他们用汗水和热情帮助弱势群体;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会在风雨中捡拾垃圾,他们会在烈日下清理母亲河,他们用行动去感动更多的人爱护环境;也同样是这样一群人,大灾大难时,他们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灾区,捐款捐物并身体力行地帮助受灾群众。这群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安利志愿者。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城市人-地系统相互作用的全球概念模型,分析阐述了城市发展环境相互作用的依存关系以及环境对城市发展的制约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环境地学分会作为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的重要分支机构,致力于推进环境科学与地学的交叉综合性研究,侧重人类活动特别是环境破坏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以人-地系统为对象,研究其发展、组成和结构、调节和控制、改造和利用途径.环境地学分会现挂靠于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新一届理事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志峰、中国科学院院士淘澍、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等担任学术顾问,环境学院院长崔保山教授担任主任委员,张力小教授担任秘书长.新一届环境地学分会旨在立足高校面向社会,服务于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科研—教学成果互转化,培育创新型环境人才;开展不同层  相似文献   

7.
这台超级过山车,游客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运动方向,它可以通过编程改变运动方向,因此更灵活,更出乎意料。再配上用三维电影制作的环境效果,会让人感到其乐无穷。  相似文献   

8.
正环境对人的影响从来都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生活在身边每一个人,或多或少地会影响着自己,甚至会影响以后很长一段人生。生活习惯、语言习惯、沟通方式等等,会在以后的生活场景中再现。这是行为重复性再现,也叫移情。通俗地说,  相似文献   

9.
论云南省发展边境贸易的有利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地理区位、人、环境、市场及相互间的需求差异、资源禀赋和历史基础等五个大的方面较为全面地分析了云南省边境贸易发展的条件,指出要实现云南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别无选择地充分利用云南独特、优越的条件,加速边境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趋势,既给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空间和条件,有利于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同时又会给人的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要善于趋利避害,利用有利条件,减轻或抑制其消极因素,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出一个良好好的外在环境和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1.
尽管人类文明已经进入一个高级的阶段,但是人类却没有学会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关系日渐隔膜.在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同时,人的精神状态也受到了一定影响.在此背景下,我们重新审视在技术生存条件下,人类实践活动能否与自然和谐相处,对人类持续发展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人地关系认识史上,人类最先把自然环境和自然现象看成人类一切活动的主宰:随着对人地关系认识的深入,人类认识到,人是可以战胜自然、利用自然的,进而更深刻地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自然现象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要因地制宜,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经过深入研究,人们最终找到了既不牺牲未来子孙后代生存需要,足能满足我们这代人需卓的哇存懂支——可椿红右羼Rm  相似文献   

13.
 综述了木对人类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形成发展的作用和贡献。从人类发展进程、工具产生条件和相关历史证据看,史前人类木器时代是客观存在的,在进入石器时代以前,人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木器时代。木与人类相伴的历史最为久远,人们与木相关的实践活动最为普遍和广泛,木对人类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形成发展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借鉴人类过去的历史,“木”之道可望成为解决当前人类面临的粮食、能源和环境三大危机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认为地名,地图,地理在古代都是揭示地理实体的学问,根据古今文献记载的分析,人类认识地理实体的过程是由个体开始,继而研究各别个体的空间关系,进而揭示实体的构成,联系和性质,这一认识过程正好是由地名到地图再到地理,由其产生的渊源关系也揭示到三者皆是共同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科学,故都是组成地理科学的成员。  相似文献   

15.
赵华仁 《科技信息》2008,(3):114-114
居住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环境之一,有效地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创造环境,是我们规划设计工作者的重要责任。按照科学、生态学的原理,以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观念为宗旨,综合处理人、建筑、资源、发展诸方面的关系,进而达到人口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合理循环、共存互利、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劳动创造了文化的人 ,社会的人。作为生物“物种”存在的人则是基因变异 (包括染色体变异 )的结果 ,不是劳动的产物。从一定意义上说 ,劳动是人类机体的一种机能。“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思想需要再认识。  相似文献   

17.
人作为人的存在,具有价值性,是一切价值的基础、依据和目标。人是价值的主体又是价值的生产者和延续者,教育要以人为本,去延续和传播人类的知识和价值,必然要与人的价值存在相联系。人的存在价值问题也必然会影响到教育的效果,以存在价值的视角去解读,能够进一步认识“八荣八耻“这一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政治深刻性和内涵的理论价值性。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以马克思哲学为视角对体育能否实现对人的终极关怀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体育能实现对人的终极关怀;在生物层面,体育在维护人类机体健康的作用不可替代,是人类生物体得以继续进化的最后自我救赎手段;在社会层面,体育是培养现代社会合格公民的利器和促进和谐社会的催化剂;在精神层面,体育精神已成为最普适的价值观被全人类所接受,同时体育是人类克服精神异化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的本质力量的不断增长,人类与自然界打交道的深度与广度已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方面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另一方面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肾张,突出表现就是愈演愈烈的生态危机问题,这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的共同难题。为了寻找一个能拯救关乎人类未来的生存发展的“诺亚方舟”,我国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两型”社会)的社会发展模式。“两型”社会的内涵丰富,有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从人脑思维结构的角度,探讨科学理念与人文精神相互关系的基础,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人类自身及人类社会的平衡发展。对人脑研究的结果表明,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都是人脑在不同区域活动并相互作用的产物。科学家、艺术家正因为创造性地发挥了大脑的潜能,使左右脑协调一致,使抽象严谨的科学思维与想象联想的艺术思维相互激发,才做出了超凡的成就。只有用科学精神与人文思想武装头脑的人,才是既符合人自身的需求,又符合人类未来发展方向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