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研究外露式钢柱脚力学特性对多层钢框架动力响应机理的影响,首先定义外露式钢柱脚滑移型滞回曲线模型,以首层剪重比及钢柱脚强度系数等为主要研究参数,建立6个简单规则的6层钢框架模型;通过时程分析,研究各模型的动力响应。分析表明: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各模型各层最大层间位移角分布较均匀,外露式钢柱脚强度变化和首层剪重比提高5%等对各模型各层R值的最大值无明显影响。随模型柱脚强度系数减小及首层剪重比提高,首层塑性变形能量比例减小,而3~6层塑性变形能量比例增大;总体上塑性变形能量向各层分散。地震输入能量和结构塑性变形能量的大小与各模型的强柱系数及外露式钢柱脚强度系数等变化无关;主要取决于结构第一周期。钢柱脚滞回曲线动力响应和本文建立的外露式钢柱脚滑移型滞回曲线模型较吻合。 相似文献
2.
3.
4.
为研究地震作用下跨地裂缝复杂连体结构的动力响应,本文基于地裂缝的三维位移活动特征,将地裂缝蠕动变形量以初始位移形式施加在分析模型上,同时施加罕遇地震,分析地裂缝活动对上部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影响,重点考察了结构关键构件内力变化,结构的层间位移角,层间剪力等指标.分析表明:地裂缝沉降量的增加对上部结构的不利作用也随之增大,... 相似文献
5.
6.
选取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计算分析模型和算例,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双塔框架两层连体结构和双塔框架单层连体结构的动力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了不同连体层数下结构的动力特性规律. 相似文献
7.
相对于一般的高层建筑,连体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由于连体的存在使得原来独立振动的塔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出现连接体部分受力复杂、扭转振动变形大等现象。连体结构中,连体的位置直接影响到连体对主体结构所起的连接作用,从而影响结构整体地震响应性能。分析连体在两塔之间的传力机理和计算模型。结合一个实际工程,得出连体位置改变对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规律,并得出相关结论以供实际工程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强柱系数的大小和不同定义形式对典型多层钢框架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以不同强柱系数值(0. 9~1. 5)和不同定义形式(结构层定义、结构的柱梁节点定义)为研究参量,设计柱脚刚接的典型多层钢框架结构模型,通过强震下的动力时程分析,研究结构模型的最大层间位移、最大层间位移角集中率及构件的塑性变形能量等变化规律。通过研究发现,随着强柱系数的减小,各模型最大层间位移变形及构件塑性变形能量呈现向首层集中的趋势,强柱系数≤1. 2且按柱梁节点设计的模型尤其明显,其位移角集中率也较大;而强柱系数≥1. 5的模型塑性变形能量基本分布于梁,且分散于1~6层。各模型的地震输入能量速度换算值和塑性变形能量速度换算值大小取决于结构模型的基本周期,与强柱系数大小和定义形式无关。 相似文献
9.
带有双塔楼的高层建筑结构是大底盘多塔楼高层建筑中最常见的结构形式之一.目前,越来越多的双塔楼都采取在上部塔楼间某些楼层设置连体(如连廊)的结构形式,既加强了两塔间的联系.又使连体自身具有了特殊的使用功能,如用作观光走廊或咖啡吧、餐厅等成为城市的景点之一.由于 相似文献
10.
宋娟 《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5(2):76-79
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大底盘多塔连体结构的发展情况,总结了该类体系的静力和动力方面的研究状况.动力方面的研究包括建立分析模型和分析方法,分析对称和非对称双塔连体结构的动力特性和地震响应的方法主要有静力法、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动力时程分析法、随机分析法、能量分析法和静力推覆法(Static Pushover Analysis)等方法. 相似文献
11.
柔性节点预制混凝土结构的动力反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端部带转动弹簧的梁单元力学模型,对柔性节点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动力学特性及其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反应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结构自振频率随着节点相对刚度比的增加不断增大,当节点相对刚度比在0.1~10之间变化时,结构自振频率的变化十分明显.结构峰值位移反应随着节点相对刚度比的增加呈总体下降趋势,但下降趋势和程度受输入地震波能量分布特征的影响,并可能局部增大.随着节点相对刚度比的增加,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峰值加速度反应受输入地震波能量分布特征的控制,分布规律非常复杂.在工程中,应根据结构可能遭受的地震作用的能量分布特征,通过结构动力分析,确定节点的最优相对刚度比,以减小结构的动力反应. 相似文献
12.
倪韦斌;张旭;王少杰;周满;孙宏宇;吕绪亮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53(7):2719-2732
为研究不同轴压比下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采用“浆锚连接+节点后浇”装配方案,设计并制作轴压比分别为0.14和0.28的足尺试件PCFS1和PCFS2,并对其进行低周循环往复加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浆锚连接+节点后浇”连接方案安全可靠,试件PCFS1和PCFS2初裂分别出现在一层柱底部灌浆口、梁两端竖向拼接处,结构失效均以梁铰破坏为主;试件滞回曲线均呈反“S”形,轴压比增大后滑移现象减轻,捏拢现象显现,极限变形与耗能能力下降,延性降低,但耗能与承载稳定性能均较好,满足延性要求;2个试件各层及整体结构的极限弹塑性层间位移角均满足“大震不倒”抗震设防限值要求。在浆锚连接装配式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结构的实际应用中,建议采取有效措施以推迟首条裂缝出现的时间,并在弹性分析时考虑结构的整体空间效应。 相似文献
13.
结构关联效应及其程度研究的熵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现代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结构关联效应的作用进行了分析.运用现代信息理论,提出了研究产业经济系统中产业部门之间关联程度的熵方法,并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4.
秦发动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3)
本文简略介绍了凝聚炸药爆轰波基本方程及其参数的近似计算;对实用中的混合装药性能参数的确定、裸眼井聚能装药定向开裂造缝原理、造缝深度估算及其影响因素、套管井聚能复合射孔造缝提示等作了探讨性说明.指出聚能效应在我国特殊油气藏的开发中,作为预处理技术,将发挥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传统内凹六边形蜂窝结构的基础上,结合甲虫鞘翅结构提出一种新型负泊松比蜂窝结构,基于有限元软件Abaqus/ Explicit仿真计算比较所提出的新型负泊松比结构与内凹六边形结构的抗冲击能力和能量吸收能力,以初始碰撞峰值力和比吸能为评价指标,结果表明新型负泊松比结构相较于内凹六边形结构的初始峰值力降低了28%,在压缩后程进入密实化阶段前结构吸能能力提高了35%.以胞元角度作为梯度变换参数来构造不同梯度排列的新型负泊松比结构,计算分析和对比不同梯度结构与均匀新型负泊松比结构的缓冲性能以及各结构在冲击过程中的变形模态,结果表明四种梯度结构均可强化结构的抗冲击能力,但在能量吸收性能上,分层递变正梯度结构(C3)的吸能能力较强.使用3D打印技术制作C3结构和均匀新型负泊松比结构的实验样件,进行准静态冲击实验,通过对比分析验证了仿真结果的正确性.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合理的梯度分布排列方式对提高结构的抗冲击性能和能量吸收能力有重要意义,为后续探索结构缓冲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借助于莫尔方法 ,对厚度 3mm,干涉量 3.1 %情况下的航空用硬铝合金L Y1 2 CZ板销钉干涉配合预应力及其在 35 %σ0 .2 ,6 0 %σ0 .2 ,6 8%σ0 .2 的拉伸载荷下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实验研究 .研究显示 ,在 3.1 %干涉水平下 ,干涉配合适宜在中等及其以下的拉载环境中工作 ;当载荷水平等于或大于 6 8% σ0 .2 时 ,预应力的稳定性较差 ,不利于抑制疲劳裂纹的萌生 相似文献
17.
由于焊料凝固限制了瓷壳和金属的自由收缩,在真空灭弧室整管钎焊过程中,会产生陶瓷与金属的封接应力,影响封接强度.在真空灭弧室中,常用的有立封和平封两种封接结构.应用液体焊料的能量约束方程,确定了立封结构的焊料凝固轮廓线,得到了立封焊缝的有限元模型;根据焊料用量和装配模的重力,确定了平封焊缝有限元模型.两种封接结构下的应力分析对比计算结果及标准抗拉件试验都表明,立封结构比平封结构的封接应力小,总拉力和单位面积上的抗拉极限应力都比平封的高. 相似文献
18.
19.
地震作用下屈曲约束支撑钢框架结构的损伤分布通常是不均匀的,一旦梁柱节点或局部构件发生破坏,屈曲约束支撑的高延性就不能得以完全体现,且结构的局部失效和薄弱层的产生也容易导致结构倒塌。文中提出了两种改进型梁柱延性节点方案,将其应用于屈曲约束支撑钢框架结构中,使结构整体延性、延性节点和构件局部延性相互协调,形成高延性结构。首先,建立了屈曲约束支撑-延性节点钢框架结构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并对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进行验证;然后,采用增量动力分析方法,分析了屈曲约束支撑钢框架结构整体延性变化对结构体系抗地震倒塌能力的影响;最后,基于倒塌裕度比对结构体系抗倒塌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与刚性节点结构相比,采用狗骨节点、上翼缘连接节点的屈曲约束支撑钢框架结构的整体延性增加,结构倒塌裕度比增大,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提高。 相似文献
20.
预制装配式建筑在我国正受到业界的极大关注,政府出台了相关的政策,设计标准也已颁布,但结构工程师对相关的设计概念缺乏了解,阻碍了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为此,在我国已有研究基础之上,结合现行标准对预制装配式建筑的结构体系做了系统阐述,提出将其按节点型式划分为(干式)铰接结构、(湿式)刚接结构、柔性连接结构和混合连接结构4大类;对各种结构体系的力学性能、抗震性能和经济性能做了比较研究,建议优先采用有明显优势的(干式)铰接结构和混合连接结构;依据JGJ1-2014《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对预制装配式建筑的结构设计方法做了研究和讨论,提出了新的设计思想,也针对混合连接结构提出了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