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通过野外露头和岩心观察,黄陵地区裂缝发育,主要是垂直缝和高角度缝。裂缝在区域内分布稳定,属于区域构造裂缝。裂缝主要以未充填为主,有效性高。结合裂缝发育特征及区域应力背景,采用岩石声发射实验、裂缝充填物稳定碳氧同位素、流体包裹体分析等实验手段,综合分析认为黄陵地区延长组存在三期裂缝,分别对应为燕山期二幕,燕山期三幕和喜山期,现今裂缝分布是在燕山期构造作用的基础上经过喜山期改造而形成。  相似文献   

2.
鄯善油田裂缝体系及对注水开发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较好地开发鄯善油田,研究了裂缝对油田开发的影响。方法在研究鄯善油田宏观裂缝和微观裂缝特征的基础上,采用岩心古地磁定向和倾角测井解释。结果确定了该区裂缝方位主要为NE和NW向,是燕山构造运动时期形成的;分析了天然裂缝的有效性,探讨了天然裂缝对人工压裂的影响,认为NW向天然裂缝与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方位夹角很小,压裂裂缝主要沿NW向开裂;最后分析了裂缝对注水的影响。结论在布井时应避免沿天然裂缝和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布置注采井,注水压力应低于地层破裂压力。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研究区页岩中裂缝发育状况,考察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地区地表露头,分析得出延长组长7段富有机质页岩中发育构造裂缝,以高角度为主,倾角大于70°,走向集中在NW、NE、近EW、近SN向。岩心观察表明,富有机质页岩段以高角度缝为主,裂缝多被方解石充填。裂缝的成因与基底断裂的再活动和古构造应力场(方向)的作用有关,其形成时期为燕山期和喜山期。  相似文献   

4.
头台油田储层天然裂缝对注水开发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为降低油井中的含水量,提高油井产油量,通过岩心测试及动静态资料分析,研究了头台油田储层中天然裂缝的特征。结果表明:头台油田储层中构造裂缝较发育,且构造轴部的裂缝比两翼发育,裂缝平均线密度为0.057条/m,裂缝主要发育在粉砂岩中,规模不大,以垂直缝为主,充填较严重;裂缝方位以近EW方向为主;在注水开发中,水沿EW向裂缝推进,使EW向的油井严重遭受水淹,SN方向油井供液不足,导致整个油田地层压力下降且不均衡。认为沿裂缝布置注水井,可改善油田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5.
根据野外、非定向岩心、成像测井、裂缝充填物的稳定同位素测定、岩心的声发射实验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延长组天然裂缝特征、形成期次及成因类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区裂缝以垂直和高角度裂缝为主,主要组系为南北向、北东向,发育张破裂和剪破裂2种裂缝类型;延长组裂缝有3个破裂期,主要破裂期为燕山期第Ⅱ幕,对应埋深约为1 190m;研究区存在多期的区域性裂缝及断裂共(派)生裂缝。运用断层共生裂缝参数评价软件和FLAC3D岩石破裂数值模拟软件,预测和评价断层共(派)生裂缝和多期次区域构造裂缝的平面分布。结果表明,南部的区域构造裂缝比北部发育,砂体越多的地方裂缝发育程度也越高,断裂带范围内裂缝发育程度普遍高于非断裂带范围。  相似文献   

6.
延长油田志丹西区延长组天然裂缝发育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确定天然裂缝对志丹新区注水开发的影响,通过野外露头地质调查、岩心观察,结合实验分析研究了天然裂缝发育规律.结果表明,延长油田志丹西区延长组天然裂缝发育燕山期E-W向、NW-SE向和喜山期S-N向、NE60°四组区域构造裂缝,其中以E-W、S-N向最为发育,NE60°较为发育.地下裂缝与野外露头裂缝发育规律基本一致.天然裂缝类型主要为直立、近直立大型剪切裂缝,微裂缝不发育.天然裂缝主要在砂岩中发育,泥岩中发育较少;岩性一致时,裂缝密度与层厚呈负乘幂关系,裂缝发育程度随埋深加大而降低.  相似文献   

7.
以岩芯观察、录井资料、钻井资料和成像测井资料为基础,研究了克拉玛依九区石炭系火山岩油藏裂缝的特征。结果表明:石炭系火山岩油藏裂缝非常发育,主要为构造运动作用形成的构造缝,大部分裂缝都被各种固体矿物不同程度地充填,影响了裂缝对油气储集和运移的有效性;裂缝主要为网状裂缝和斜交缝,规模以细小裂缝为主,大裂缝较少;裂缝方位主要为北东向,与主构造方向相同。根据上述基本特征和成因,对研究区裂缝进行了综合分类;探讨裂缝与构造运动的关系,认为发育的4期裂缝与构造运动期次相吻合;探讨了裂缝发育的影响因素,认为岩石性质和构造位置是影响裂缝发育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川东北巴中地区须四段裂缝特征及有效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巴中地区须四段储层属于低孔、低渗的致密砂岩储层,裂缝是改善储层物性和促进天然气富集的重要因素,开展裂缝方面的地质研究十分必要。基于钻录井、岩心、成像测井,测试等资料,对该区须四段裂缝特征及有效性进行了详细研究,取得了以下两点认识:1研究区须四段裂缝以构造缝为主,优势走向为NWW-SEE向(285°±15°),具有高陡倾角,充填程度较低。裂缝发育宽度较小,井上所识别的裂缝平均线密度较低,可能与高陡倾角裂缝的钻遇率低有关。裂缝的纵向分布不均匀,须四段上部裂缝发育程度高于下部,且局部存在裂缝发育密集段;2NWW-SEE向(285°±15°)且倾角大于45°的裂缝张开程度大,充填程度低,有效性好,对储层产量的提高有积极贡献,可作为研究区须四段重要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9.
埕岛地区埕北20潜山带裂缝类型、发育期次及控制因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依据岩心观察和薄片分析并应用潜山测井解释模型,揭示埕岛地区埕北20潜山带的裂缝类型及测井响应特征;通过应用碳氧同位素特征判定方法对其裂缝的发育期次进行划分,并依据区域岩性、构造应力场及断层活动分析,对潜山裂缝的发育控制因素进行剖析。结果表明:埕北20潜山带主要发育风化破裂缝和构造破裂缝两种类型;风化破裂缝为网状缝,以高角度为主,分布于不整合面下脆性地层中,构造破裂缝多为斜交缝,形成于拉张和挤压双重构造环境中;两种裂缝在测井响应上均表现出扩径、声波时差增大、低电阻率的特征;裂缝发育主要经历了3个期次,以印支期发育为主,形成了加里东—海西期风化缝、印支期构造缝和燕山期—喜山期拉张缝;裂缝形成受上覆岩性、构造应力场、断层活动等多种因素控制,一般发育在灰岩、白云岩等脆性岩石中,且在无上覆石炭-二叠系砂泥地层覆盖区,或构造应力高值区、断裂带集中发育区。  相似文献   

10.
元坝地区中部珍珠冲段储层裂缝特征及主控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元坝地区中部珍珠冲段砂砾岩储层构造裂缝的发育特征、有效性和主控因素,综合运用岩心、测井、试气以及野外露头裂缝调查等资料,对元坝地区中部珍珠冲段储层裂缝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元坝地区中部珍珠冲段储层裂缝发育的主要方位为近EW向(85氨10?)、近SN向(360氨5?)、NE向(35氨5?)、NW向(310?0?)以及NWW向(290氨5?),其中,近EW向和NWW向裂缝为优势方位,其次是近SN向和NE向;优势方位的裂缝走向与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大致一致,且高角度构造缝的充填程度较低,说明工区裂缝的有效性较好;同时,断裂构造是控制裂缝发育程度的外部因素,储层岩性和岩层厚度是控制裂缝发育的内部因素。裂缝综合预测结果表明:构造裂缝发育的有利区主要位于工区中部断裂带和东南部断裂带的多组断裂带的交汇部位、转折端、夹持部位以及断裂带尾端,呈现近南北向的条带状分布。  相似文献   

11.
泥页岩天然裂缝特征及其对页岩气成藏、开发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及北美地区页岩气勘探开发实践表明,泥页岩中发育种类繁多的天然裂缝,对于页岩气成藏和开发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但各类裂缝所起的作用尚存在争议。首先根据产生裂缝的应力来源和触发机制的不同,将泥页岩内的天然裂缝分为构造裂缝和非构造裂缝两大类,进一步又划分出张裂缝、剪裂缝、构造压溶缝合线、层间页理缝、成岩缝和流体超压缝6类,并总结了每类裂缝的成因及发育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页岩气勘探开发实例,认为泥页岩内部的微裂缝对页岩气的储集空间贡献微弱,大型天然开启裂缝可能破坏封存性能,不利于成藏;裂缝密度是页岩气开发的重要控制因素,一定范围内,裂缝密度越大,页岩气产量越高,超过一定范围,产量反而下降;被方解石充填的裂缝网络有利于水力压裂,而大型开启裂缝可能导致压裂液的漏失,诱发工程事故。  相似文献   

12.
构造控制性裂隙分布对巷道稳定性影响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从巷道围岩裂隙的分布特征角度,初步探讨了裂隙因素以及地应力状态对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规律,指出今后应进一步着重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裂缝性气藏中孔隙介质包括压裂裂缝、天然裂缝及基质孔隙。考虑裂缝与基质间的物质交换,建立了考虑压裂裂缝的多重孔隙介质渗流数学模型,研制了裂缝性气藏压裂后生产动态模拟器。根据库车天然裂缝发育程度综合量化分类,天然裂缝发育程度是影响压裂后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裂缝系统连通差、发育差的气藏,压裂后也难以获得理想的增产效果。统计分析了裂缝参数与渗透率的关系,裂缝密度与测试渗透率相关性好,给出了裂缝密度与渗透率的关系,建立了渗透率地质模型。结合裂缝性砂岩气藏压裂井生产动态模拟器,通过拟合试采压力校正渗透率,打破了关井测试计算地层渗透率的传统做法。通过实例计算表明,所建立的多重介质渗流数学模型和渗透率地质模型是合理的,试采压力拟合精度高,校正渗透率准确且误差较小,为油田开发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和总结多发性肋骨骨折后应用记忆镍钛合金肋骨环抱器施行肋骨断端对位内固定术的病人的临床特点.方法利用镍钛记忆合金肋骨环抱器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26例.结果26例手术后胸廓形状恢复正常,胸壁浮动消失,胸痛显著减轻,呼吸功能明显改善,用镍钛记忆合金肋骨环抱器固定的肋骨骨折均达到解剖复位,平均住院天数12d,均痊愈出院.术后1个月复查胸片,肋骨骨折对位对线好,无环抱器松动移位,胸廓无畸形.结论镍钛记忆合金肋骨环抱器治疗肋骨骨折简单易行,手术时间短,术后患者恢复快,临床效果好,是处理胸壁软化的一种很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测定了无压和热压烧结两种β’-Sialon陶瓷的抗热震性能,计算了两者的抗热震参数,发现热压烧结β’-Sialon的抗热震断裂能力优于元压烧结β’-Sialon,而抗热震损伤能力却劣于后者。SEM分析和理论推导认为,除了力学性能的影响之外,显微结构中微裂纹数量及尺寸直接影响了材料的抗热震性。无压烧结β'-Sialon显微结构中微裂纹数量及尺寸均大于热压烧结β'-Sialon,这有利于无压烧结材料抗热震损伤能力的提高,但不利于其抗热震断裂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现场工作面来压所进行的预测预报所观测到的工作面顶板二次断裂现象进行分析,建立了工作面项板三次断裂的力学模型,研究表明对于各种不同的顶板三次断裂均有可能发生,它与顶板上覆岩层的变形特性和煤体或直接顶的变形特性有关并且提出通过提高工作面支架阻力是难以控制顶板二次断裂发生的,同时指出对于三次断裂不是控制其位置而在于采取安全措施通过三次断裂区域。图4,袁2,参3。  相似文献   

17.
川中地区香溪群中的产层主要与裂缝有关。从香溪群的地质条件和裂缝的特点论断,裂缝属差异压实作用形成的非构造缝,主要发育在雷口坡组侵蚀面古残丘的斜坡部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长肱骨近端锁定钢板系统(PHILOS)经前外侧入路使用经皮微创技术(MIPPO)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合并同侧肱骨中上端骨折临床疗效观察。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25例肱骨近端骨折合并同侧肱骨干中上段骨折,其中男16例,女9例;年龄21~72岁,平均为61.5岁。对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并发症及术后12月肩肘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2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月~24月,平均为18.2月,手术时间70~126 min,平均为107.8 min,术中出血量100~240 mL,平均为173.6 mL,骨折均取得愈合,愈合时间为14~28周,平均为20.3周。1例患者术后出现拇指背伸活动受限,3月后恢复,1例患者钢板位置放置较高出现肩峰撞击,内固定取出后症状改善。术后12月随访肩关节功能优17例,良7例,一般1例,优良率96%。术后12月肘关节功能优23例,良2例,优良例100%。结论运用PHILOS钢板结合经皮微创MIPPO技术通过前外侧入路闭合复位固定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肱骨中上段骨折,具有术中损伤小,出血量少,节省手术时间,骨折愈合率高,术后肩肘关节恢复满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地质体裂隙等间距性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预测断裂可能发生的空间位置及其规律,断裂等间距性即要模拟材料的弹性性质又要模拟材料的断裂性质,决定了建立其定量理论的复杂性。对断裂等间距性进行了初步理论研究,采用非欧模型,建立断裂等间距的一维理论模型,通过对模型的求解,给出一维条件下应变不协调张量有解条件及相应单轴拉伸条件下的应力分布规律,并对方程中拟和系数影响进行了讨论。理论分析对相关的断裂等间距问题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检查及三维重建技术在胸腰椎骨折中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并进行三维、多平面重组等后处理并对其分型.结果:52例胸腰椎骨折中,单节椎骨折37例,双节椎骨折12例,三节椎骨折3例。以压缩性骨折(占44%)、粉碎性骨折(占33%)多见,骨折脱位占23%,三柱受累中以前中柱和前中后柱受累多见。结论:螺旋CT检查及三维重建联合应用对胸腰椎骨折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有利于胸腰椎骨折的分类,同时有助于临床医师根据椎体骨折情况选择手术方式,减少手术创伤和并发症发生,对预后评价也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