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0 毫秒
1.
水体重金属污染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文章以潮白河流域(燕郊段)为研究对象,在燕郊段流域水体内设置了10个监测断面,测试分析了水体中八种重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并运用单因子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对潮白河流域(燕郊段)水体进行了重金属污染评价。结果表明:潮白河流域(燕郊段)水体中检出的重金属元素以Zn、As、Cu、Hg和Cd为主,浓度大小顺序依次为:ZnAsCuHgCdNi≥Cr≥Pb,不同的重金属元素浓度随水体水流流向存有明显的差异。以《地表水环境标准(GB3838-2002)》中的Ⅲ类水作为评价标准,评价结果表明,潮白河流域(燕郊段)水体受到了重金属元素的严重污染,污染指标为元素Hg,可能与周边密集居民区燃煤,城际高速汽车尾气排放有关。  相似文献   

2.
潮白河燕郊段水体氮含量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体富营养化是常见的水环境质量问题,而氮素浓度过高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现场调查与实验测试方法研究了潮白河燕郊段水体中氮含量的分布特征,对潮白河燕郊段水体环境质量进行单因子指数评价和内梅罗指数评价,以此作为潮白河生态环境研究基础数据。研究表明局部水体中总氮的含量略高且主要为有机氮;监测段内总氮和氨氮浓度整体呈上升趋势,总氮含量西岸高于东岸;大运河汇入水体对潮白河水体氮素含量存在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福州内河环境治理与生态城市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阐述福州内河污染及治理现状的基础上,对内河整治存在的生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可以从加强内河水环境科学研究、倡导生态治河、建设城市滨水空间、恢复生物多样性以及开发内河旅游等方面对现有河流进行综合治理,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城市滨水绿地的生态规划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析了城市滨水绿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滨水绿地的生态规划设计原则、滨水绿地空间各景观组成要素处理的具体设计入手,来进行滨水绿地生态区域的景观建设。  相似文献   

5.
张蕊 《科技资讯》2011,(32):125-126
城市滨水区作为人类生活中不可多得的自然景观,在城市开发中日益受到重视。本文首先介绍了城市滨水区绿地的概述,澄清了城市滨水绿地的现状和特点,重点对于城市滨水绿地的生态规划进行阐述,从生态规划的由来、模式入手,继而重点阐述了其原则。并在第三部分突出了生态规划的绿色设计理念,最后描绘了城市滨水绿地的生态规划愿景。  相似文献   

6.
文章分析了城市滨水景观生成元素--自然生成元素和扩展生成元素;总结了城市滨水空间构成特征:多维生态体系特征、生境场所特征和景观地标性特征;并以安徽省潜山县东关桥滨水景观为例,陈述了城市滨水的自然生成元素和扩展生成元素和特征以及生态空间构成实践.  相似文献   

7.
城市滨水驳岸是水体与陆地交接的特殊地带,具有较高的生态环境价值、经济价值与美学价值。分析了城镇滨水驳岸的类型,采用生态修复的相关技术,提出了相应的城镇水域驳岸生态修复模式,为城镇水域驳岸生态景观建设提供了理论及实践参考,以全面有效地提高水域驳岸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滨水驳岸与景观生态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8.
梁伟 《天津科技》2010,37(6):46-48
通过分析水生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典型水域水环境与水生态及湿地三者的关联性指标体系;另一方面通过确定水生态环境特征进行水生态区划以确定不同分区的水环境、水生态的修复任务,指出科学、合理可行的修复路线,制定天津市水生态与湿地恢复规划。  相似文献   

9.
滨水空间是城市的黄金区域,城市建设也开始重视滨水空间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该文以辽中县生态水城为实例,分析滨水空间与城市实体之间的联系以及设计方法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城市更新、韧性城市建设和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是2021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议题,滨水空间作为城乡"三生"协同发展的重要空间要素,对城乡建设的品质、环境、生态价值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滨水空间的城市空间、景观建设、水生态修复与"双碳"目标紧密相关互相促进.回顾了2021年滨水空间生态修复研究、规划建设、运营管理、...  相似文献   

11.
郭易潍 《科技资讯》2014,(8):229-229
进入21世纪以来,城市滨水景观的营造与构建越来越受到各方的重视与关注,然而滨水景观设计除了满足景观视觉需求之外,更应该维持河流廊道的生态平衡,保持河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连续性。本文在对国内滨水景观现状分析的基础之上,着重介绍了国内外在构建城市滨水景观的两个案例,为我们以后的设计开辟更好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作为山地城市的典型代表,重庆有着优厚的滨水旅游资源,但是在旅游的快速发展中滨水空间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很好地开发与利用。文章在综合分析重庆主城滨水区自然与入文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了滨水区滨水旅游的主题及形象,制定了滨水空间旅游区划与开发的6个原则,结合滨水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进行了滨水区旅游空间布局。根据滨水旅游资源的特色及分布特点将滨水区分成了7个旅游功能区,即北碚峡谷温泉滨水旅游区、水土—悦来观光农业滨水旅游区、磁器口—朝天门文化生态滨水旅游区、西彭—鱼洞岛屿滩涂生态滨水旅游区、鱼洞—李家沱厂矿码头滨水旅游区、李家沱—朝天门文化生态滨水旅游区和朝天门—五宝岛屿峡谷生态滨水旅游区,并对每个功能区的开发内容与形式做出了详细的安排,这有利于发挥重庆主城区滨水旅游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参考国内外水体生态修复模式,分析各类水体生态修复模式的优缺点,调查了解黄河流域兰州段流域生态现状,结合水体生态恢复的目标,将黄河流域兰州段待修复的水体划分为黑臭治理型、水质改善型、生态功能恢复型、景观美化型和水资源恢复型共五种类型的生态修复水体,并针对不同类型待修复的水体提出不同的修复模式,为地方政府和管理部门水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山地城市公园水景规划设计的重点是:水景水量的维持、水景岸线水土的保持以及水体质量的保证,水量及土壤侵蚀程度的计算结果可指导山地城市公园水景的科学选址.水景的形态与其选址有着密切的关系,应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质和人为破坏等因素选择合理的基址及水景类型.水源地的保护应以植被的保护及恢复为基础,并根据应用尺度的不同提出相应策略,而水体景观质量的保证关键在于水体污染源的控制、滨水基础设施与场地的科学合理布局.该研究基于生态观的山地城市公园水体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与策略,通过控制水体景观污染源、合理布局滨水游憩设施与场地和保持公园水体景观水质,实现生态可持续的山地城市公园水体景观,基于生态观的山地城市公园的水景规划设计研究弥补传统理论对山地城市公园水体规划设计的不足,为山地城市的公园水体景观规划设计提供指导性原则.  相似文献   

15.
重庆开县汉丰湖在三峡大坝和汉丰湖水位调节坝的双重调节作用下形成了有别于自然湖泊和三峡水库的特殊水位变动规律;探索一种适合三峡水库消落带水位变动的生态修复模式是库区所有滨水城市景观生态修复的共同需求。本文在对汉丰湖消落带水位变动及景观特征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滨水城市消落带景观基塘系统建设模式,即将消落带生态环境治理和消落带湿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相结合;并探讨了景观基塘系统生态结构设计过程中的地形塑造、植物配置及维护管理等内容。研究认为,通过景观基塘系统建设,不仅可以实现消落带景观优化、水质净化以及生境改善等生态服务功能,也可为滨水城市消落带的景观生态修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张晶晶 《科技信息》2009,(20):I0199-I0199
本文介绍了风景园林如何体现人与自然山水的和谐共融。滨水区通过解决防洪与亲水游憩问题、创造公共连续的滨水步行系统和多元的滨水体验空间来体现;城乡一体的园林绿化处理好生态关系、通过适宜的功能分区与空间结构架构来体现;还可以通过保留与调整场地肌理、有效改善水质、营造生态驳岸和自然地形、形成生态稳定的地域性植物群落景观、创造舒适宜人的活动空间等生态恢复和景观重塑手段来体现人与自然山水的和谐共融。  相似文献   

17.
生态驳岸在城市滨水景观及园林水景中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国庆 《科技信息》2009,(16):120-120
本文以水陆边际的生态规律为基础,结合生态园林和生态工程等理论和技术,探讨了在城市水系的滨水景观和园林水景的建设中,应用生态驳岸营造重建的原理、方法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湖泊是自然生态系统中最为脆弱和最难恢复的生态系统之一。加强湖泊水生态安全的监测,建立湖泊水生态安全监测体系,及时掌握湖泊水生态的变化状况,是保障湖泊生态系统安全的重要环节,对湖泊水生态安全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阐述了湖泊水生态安全监测的概念与内涵,分析了遥感技术在湖泊水生态安全中的应用和发展,在鄱阳湖水生态安全遥感监测现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鄱阳湖水生态安全遥感监测的对策建议,为保障鄱阳湖水生态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生态恢复的定义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定义、内容、价值分类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价值评估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结合实际对城市滨水景观的生成元素、自然生成元素以及扩展生成元素进行了细致的阐述,然后对城市滨水空间构成的特点进行了概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