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我们设计了重量法测定完整的氮吸附等温线的装置.主要解决了系统在吸附平衡时需要保持稳定压力的困难,所以能准确地测定等温线在滞后圈范围的吸附量。装置简单,操作方便. 采用该装置测定氮在活性氧化铝、硅胶上的吸附──脱附等温线。重现性好.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用电荷自洽的推广休克尔理论和集团模型,研究了氮在β-SiC(100)面上吸附的特性。计算发现,氮主要与硅面发生相互作用而不易吸附于碳面。吸附位置以桥位最稳定,这里,氮原子轨道发生sp^2杂化,两个杂化轨道饱和硅厚子的悬挂键。此外还在推广休克尔理论的框架下,计算了氮吸附的(3×1)超结构的电子态密度,计算表明,在原禁带中不存在表面态。  相似文献   

3.
碘吸附材料的吸附类型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碘吸附材料自身结构的特点以及吸附方式的不同,碘吸附材料可以分为苯-I2型吸附、季铵盐-I2型吸附、氮-I2型吸附、吡咯烷酮-I2型吸附、醚-I2型吸附和聚乙烯醇-I2型吸附等.对各种碘吸附材料的特点、吸附机理及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发展高分子碘吸附材料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采用批次实验方法研究了热解温度和生物质材料来源对制备的生物质炭吸附水体中硝氮吸附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对生物质炭吸附硝氮的动力学过程的拟合效果最好;生物质炭吸附硝氮的热力学过程符合线性分配方程。生物质炭对硝氮的吸附机制以物理吸附为主,多种吸附机制为辅,且各生物质炭对硝氮均具有很好的吸附能力;虽然热解温度和材料来源对吸附速率和吸附能力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并不改变其吸附机制。热解温度越高,生物质炭对硝氮的吸附越易发生而且吸附量越大;不同原材料制备的生物质炭中,玉米秸秆炭对硝氮的吸附量最大,其次为树枝炭。  相似文献   

5.
本文提出了低温氮吸附—两段脱附迎头色谱法测定多孔固体的比表面积.设计了实验程序,并探讨了计算方法.对硅胶、氧化钼和三种活性炭样品的测定结果,本方法准确度和重复性都比较好.方法兼有低温氮物理吸附的特点,以及迎头色谱法快速简便的长处.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碳氮纳米管对对硝基苯酚的吸附,采用分光光度计测量溶液浓度,计算出不同质量的碳氮纳米管对对硝基苯酚的吸附量及吸附效率,探讨了其可能的吸附机理,并与文献报道的碳纳米管对对硝基苯酚吸附性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碳氮纳米管对对硝基苯酚的吸附效率43.6 mg/g,高于碳纳米管对对硝基苯酚的吸附效率39.35 mg/g,其吸附量也高于碳纳米管.  相似文献   

7.
煤矸石制多孔玻璃微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煤矸石综合利用技术,以煤矿的废弃物——煤矸石为原料,使用立式成珠炉反应装置,利用热分相和酸浸析方法制备了多孔玻璃微珠。应用氮吸附静态容量法,获得该多孔玻璃微珠的氮吸附等温线、比表面和孔分布曲线,并探讨了多孔玻璃微珠的吸附特性和成珠条件。结果表明:1273K温度的立式成珠炉内,在833K热分相温度、3tool/L HCl酸浸析条件下,煤矸石和添加剂粉末可制得孔径分布在12nm左右、孔隙率较高的白色多孔玻璃微珠。  相似文献   

8.
以有机硅季铵盐和活性炭为原料, 利用硅烷化反应, 制备一种新型吸附材料--共价键型季铵化活性炭(CQA)。通过FTIR, SEM和 BET对CQA进行表征, 验证季铵盐能够通过共价键结合, 成功地负载到活性炭表面, 并对活性炭的形貌结构产生重要影响。CQA对硝氮和磷酸盐的吸附能力都大大提高, 对含硝氮和磷酸盐的溶液的吸附实验表明: CQA对硝氮和磷酸盐的吸附机理均符合拟二级反应模型, 说明吸附过程主要由化学吸附控制; 吸附过程可以用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较好地进行描述,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14.829和8.442mg/g。最后考察pH对硝氮和磷酸盐吸附行为的影响, 结果表明, 当pH为4~9时, 比较适宜CQA对硝氮和磷酸盐同时去除。  相似文献   

9.
以乙二醇苯醚为起始剂合成了新型酚醛型氮杂假冠醚聚合物,分别用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氢谱(HNMR)确认了各中间体及其聚合物的结构.测试了聚合物对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聚合物对Cu^2 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其静态吸附容量达到1.775mmol/g.  相似文献   

10.
利用计量置换模型(Stoichiometric Displacement Model)对4-氨基-三氮唑树脂吸附贵金属金属的行为进行了研究,在研究范围内,树脂吸附贵金属遵循计量置换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