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稻温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约发生于70个国家和地区,每年给世界稻米生产带来严重的损失,生产实践证明种植抗瘟品种是控制稻温病发生的最经济有效的途径.因而抗稻瘟病育种已成为国内外水稻育种工作的研究重点之一.纵观抗稻瘟病育种的历史可将其分三个阶段:①利用水平抗性育种阶段;②  相似文献   

2.
稻瘟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选育抗稻瘟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非常有效的方法.总结了稻瘟病抗性基因特别是主效抗病基因Pita和Pib的定位、克隆及其功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利用云南丰富的稻种资源挖掘抗性基因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稻瘟病是世界上各稻区分布最广泛的严重病害之一.随着人们对优质米的重视和对日本品种的大量引进种植,稻瘟病在我省局部地区又有回升趋势,选用和培育抗病品种是综合治理该病的经济有效措施.现将稻瘟病抗性鉴定方法简报如下,旨在为水稻抗病育种提供科学依据,加速抗病育种进程.1 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黄淮海地区是我国玉米主产区,镰孢茎腐病、镰孢穗腐病和小斑病是该区玉米生产上的3种重要病害,也是品种审定工作中实行“一票否决”的关键病害.为了明确玉米新品种对3种主要病害的抗性水平,为新品种审定、推广、引种及抗病育种工作提供依据,作者于2021—2022年鉴定并评价了参加河南省玉米区域试验和引种试验的405份玉米新品种对3种主要玉米重要病害的抗性.结果表明,对于玉米镰孢茎腐病,在2021年抗性鉴定试验202份品种中,高抗、抗病、中抗、感病和高感类型品种分别占比为31.68%、9.90%、42.57%、6.44%和9.41%;2022年参试的203份品种中,5种抗性类型品种分别占比为60.10%、9.36%、15.76%、9.85%和4.93%,两年均以高抗和中抗类型为主.对于镰孢穗腐病,在2021年试验中高抗、抗病、中抗、感病和高感类型品种分别占比为4.95%、66.83%、22.28%、4.95%和0.99%;而在2022年试验中,5种抗性类型品种分别占比为0、86.70%、11.82%、0.99%和0.49%,抗病类型两年均居主导地位.对于玉米小斑病,在2021年抗性鉴定试验中,高抗...  相似文献   

5.
李铭东  刘永刚 《甘肃科技》2013,29(8):138-140
推广抗病品种是控制玉米丝黑穗病发生危害的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2010年,在田间采用0.1%丝黑穗病菌土覆盖种子接种的方法,对25份玉米杂交种进行了抗丝黑穗病的鉴定与评价。结果表明,表现抗病1份,中抗4份,感病13份,高感7份,大多数玉米品种对丝黑穗表现感病。加强玉米品种抗性鉴定与评价,对于有效控制丝黑穗病和和品种合理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三、抗病育种与抗病性遗传日本、朝鲜、美国、意大利、印度、菲律宾等国均开展水稻抗病育种,特别是抗稻瘟育种的研究。其中以日本的工作较有典型性。日本原产的水稻品种多不抗稻瘟病,但有些旱稻品种抗病性较强。在开展抗稻瘟育种初期,将旱稻品种的抗病性引人水稻的品种中,获得一定成效。五十年代育成的一批抗稻瘟品种“黄金锦”、“郁金锦”、“誉锦”、“银河”、“茗叶”等均是旱稻品种“战捷”的杂种后代。  相似文献   

7.
稻瘟菌侵染后水稻抗氧化酶类的变化与抗病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对稻瘟菌70-15小种表现抗病和感病反应的近等位基因系两水稻品种(C101和C039)为材料,对其接种稻瘟菌,结果表明:POD酶活性与抗稻瘟病正相关;而水稻抗瘟性与病害早期的SOD和CAT活性呈负相关;同时还发现,在不亲和反应的水稻中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的含量上升,并显著高于亲和反应水稻的MDA的含量,这表明水稻叶片中有膜脂过氧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金大强  赵志敏 《汉中科技》2010,(2):24-24,27
通过对勉县杂交水稻品种抗稻瘟病水平分析,感病和高感病品种占72.1%,充分说明高感品种在种子经营上占比例较大,是造成水稻稻瘟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建议种子经营商在引种和经营中严格按照品种审定公告,了解品种抗性,坚持试验、示范、推广“三步”原则,坚持守法经营,做好售后服务,避免自然灾害风险和经营风险,是农业生产安全用种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根据川南和渝南主栽品种抗瘟性变化历史资料,分析了1992年和1998年稻瘟病菌不同致病种群变化与品种组成关系.首次提出了利用菌株回接毒力频率与其平均毒力频率差数相比较,确定品种感病化程度,作为调整品种群体结构的科学依据,以达到宏观控制稻瘟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采用田间病圃筛选鉴定、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电泳三者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棉花通过病圃筛选由高感品种过渡到抗病品系的过程中,其抗性变化的生化机理.结果表明:高度感病材料的抗性可以通过定向选择使其抗枯萎病性能不断增强,随着抗枯萎病性能的提高,接菌后,各材料中过氧化物酶活性也随着增强,在48~72h时可达到峰值,并且抗性不同的材料对病原物侵入的敏感程度有很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