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皇甫闪 《科技信息》2012,(28):21-21
红歌是新时期内我国出现的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尤其是依托于"红歌会"这一组织形式的红色歌曲创作和传唱,深刻的影响着我国不同年龄段人民的思想的变化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方式,是人们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一种活动。新疆高校处于反分裂、反渗透斗争的最前沿,是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聚集地,面对文化全球化的冲击与西方霸权主义的文化渗透,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李红  张铮  吕家伟 《科技资讯》2010,(7):180-180,182
一首红歌就是一面革命的旗帜,一支红曲就是一个战斗的号角。红色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熏陶和精神需求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就目前许多高校在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来讲,开展红色歌曲唱响校园是一种比较方便而且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方式,文章从目前高校开展"红歌会"的现状入手,简单分析了活动开展的必要性及其产生的影响,并对这一主流性的活动给出了较为客观与真实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领导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斗争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的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的先进文化。红色文化具有先进性、民族性、实践性、斗争性、开放性和人民性特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红色文化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正确方向的不变基因,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武器,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诗词中形形色色的"红",包含着十分丰富的美学意蕴。无论是对与"红"有关的一系列色彩的描绘,还是对华夏民族自古以来的红色崇拜的展现;无论是对壮志雄心和顽强生命力的赞美,还是对精神焕发和人生得意的表达;无论是对民族文化和红色革命的讴歌,还是对劳动人民深重苦难的书写,抑或是对红颜薄命和"红颜祸水"的同情,都给予人们美的享受。事实上,诗人和词人对"红"的钟爱,不仅蕴藏了创作主体的审美心理、审美情感和审美观照,而且折射了中国独特的历史语境、文化环境和思想氛围。  相似文献   

5.
长征精神上承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下启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宝库中的奇葩和红色文化体系重要组成部分。长征精神丰富的内涵、隽永的意义是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文化"文化自信"的基石、旗帜、号角,是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和凝集中国力量的源泉,继承弘扬长征精神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然需要和必要选择。  相似文献   

6.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事业中形成的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全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传承红色基因,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以红色基因为核心,挖掘红色文化的价值,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思想源泉;以红色基因引领,扬弃中华传统文化,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文化根基;以红色基因为基础,提升红色文化的凝聚力,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文化自信。在社会转型时期,传承红色基因,扎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核心地位,战胜西方的"普世价值",凸显红色基因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的中心论题是"八一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密切关系.首先,文章通过列举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赣东南革命老区从事革命活动的大量史料,揭示了植根于革命老区的"八一精神"的深厚底蕴,对于历代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培养所起的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接着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伟大理论到当今震惊中外的"中国红歌会"等方面,分析了"八一精神"原动力所产生的巨大威力,论证了思想教育的重要性;最后从校园文化建设的三个主要方面:师资队伍建设、学生队伍建设和校园环境建设,展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美好前景,从而深化了"八一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有着密切关系的中心主题.  相似文献   

8.
香山文化与以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为代表的红色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宝库中的奇葩,是近代以来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和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精神产物;二者因同具"革命"的基因与魂魄,故而在实现"救亡图强"和"振兴中华"为主题的中华民族复兴中一脉相承,谱写出民族精神的崭新篇章;香山文化和红色经典文化是区域及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必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弘扬和创新。  相似文献   

9.
大庆精神是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丰富内涵,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极好素材和重要资源,把大庆精神全面地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使当代大学生能够自觉地承担责任,成为未来的有用之才。  相似文献   

10.
作为革命精神之源和红色文化之基,八一精神聚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先进政党品质于一身,是我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及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精神动力。在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期,在高校几乎已经清一色的"90后"大学生中继承弘扬、创新发展八一精神,对国民道德素质提高有着特殊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化作为历史文明的积淀,代表着一个国家的软实力。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的新文化,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区域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与作用。达州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纪念场馆众多、内涵丰富且品级较高。新形势下,进一步发挥达州红色文化纪念场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功能,应切实保护好达州红色文化纪念场馆和巴渠红色文物,积极开展巴渠红色文化的宣传与研究,大力发展以红色文化纪念场馆为重要资源的红色文化旅游。  相似文献   

12.
"巨胚红粳1号"是上海师范大学植物种质资源开发中心育成的一个早熟晚粳功能性水稻品系,主要特点是产量高,胚大(比普通品种增大2~3倍),糙米呈红色,富含花青素.经分析测定,"巨胚红粳1号"稻米的营养价值均明显好于普通种的糙米和精米,尤其γ-氨基丁酸(GABA)和维生素E含量均高于普通种糙米2倍以上,营养极其丰富,具有极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遵義红     
正"遵义红"茶产于贵州茶产业第一县——湄潭,主要选用黔湄系列国家级茶树良种鲜叶,在"湄红"加工工艺基础上不断探索、总结、研制而成。产品外形条索紧细、褐色油润、显金毫、匀净,汤色红艳明亮,甜香高、持久,滋味鲜爽醇厚,叶底嫩匀红亮。以红色遵义独特的地域特性作为商标名称,取其意遵义红,使这一品牌物质、精神文化得到更进—步升华。  相似文献   

14.
早期中国工人运动红色遗产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作为其代表性样本的安源工人运动红色遗产,更是具有丰富而又独特的传承和保护价值。当前传承和保护这一红色遗产,应当坚守"红色遗产自信",营造这一红色遗产的"场所精神",构建其"文化路线"的整体性保护网络,开展其数字化的"文化换装",启动相应的地方立法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5.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民族的科学的先进的无产阶级文化,是对中国优秀思想和文化成果的继承和创造,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价值,对于形成理想信念、思想品德、爱国情操、艰苦奋斗作风和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等具有重要指导和规范功能。通过构建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机制、红色文化的传播机制和"三位一体多维联动"的育人机制等,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强大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6.
2008年,先是山寨手机粉墨登场,继而山寨服装、山寨春晚,形形色色的山寨产品层出不穷。也因此诞生了一些人津津乐道的"山寨文化"。有人在博客中说,"山寨文化的泛滥与其说是对草根创新精神的标榜和昭彰,不如说是对中国知识产权意识  相似文献   

17.
"红色"旅游蕴含了浓厚的民族精神和丰富的"红色"文化内容,具有较强的政治色彩,有利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我国一直把"红色"旅游作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因此"红色"旅游景区的文本翻译不得草率。对江西"红色"旅游景区有关文本英译的现况进行调查了解,指出了江西"红色"旅游文本英译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意在帮助把江西"红色"旅游的革命精神踵事增华。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支撑,安源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蕴含着重要的时代价值。通过调查分析地方高校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利用安源红色文化资源的现状、存在问题,提出从健全协调联动机制、设计主题景观空间、创新课堂教学形式、丰富社会实践活动等四个方面利用安源红色文化资源来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19.
"经世致用"是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质,是湖湘士人治学和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五四"时期湖湘文化继续得到传承,但在整个中国文化"凤凰涅槃"的新时代,湖湘文化也在传承中得到锻炼,获得新生,实现了与现代文化的对接。在这一历史文化蜕变的过程中,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精神特质赋予了这一蜕变以动力、以方式、以特色。从新闻报刊的运作来看,"傍着活事件讨论"是"五四"时期湖南报刊"经世致用"精神十分突出的表现,围绕着"赵五贞事件"和"湖南自治运动"所展开的讨论即充分地表现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可谓是从现实生活立足的具有实用体征的内容与形式融和贯通的哲学思辨体系,更注重戏剧艺术理应遵循于特定的伦理学和美学的价值规范.可以说,"天人合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潜质",也是华夏审美文化的"中坚思维",它在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成为文化艺术精神流变的一种支配力量与文化底蕴,始终渗透于中国地方戏审美的诸多时空.因此,中国地方戏曲崇尚"天人同构"的自由、和谐、恒定、隽永的生命状态,并成为东方戏剧艺术苑囿中一朵靓丽的文化奇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