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确认了沙芥属仅有Pugionium cornutum(L.)Gaerth.和P.dolabratum Maxim.2种.确定了其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前为科尔沁-沉善达克-鄂尔多斯沙地种,分布在典型草原区的沙地;后为大湖盆-阿拉善沙地种,分布在荒漠及荒漠化草原区的沙地;二成明显的地理替代分布,沙芥属为蒙古高原沙地的特有属。  相似文献   

2.
蒙陕交界地区风沙活动规律及其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描述库布齐沙漠和毛乌素沙地沙丘基底地形之后,分析了流动沙丘分布规律与基底地形的关系。在明确沙地形成时代概念的基础上,论证了该沙漠与沙地分布范围上的稳定性,库布齐沙漠为扩展型的,毛乌素沙地属稳定型的。库布齐沙漠的风沙危害包含了直接与间接危害2种类型;毛乌素沙地风沙危害主要是沙丘再流动,有3种危害途径,最后,根据毛乌素沙地沙丘分布规律,分析了引起沙丘再流动的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及其各自所占的比重。  相似文献   

3.
蒙古高原植物的特有属及其基本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首次系统地列出了蒙古高原的10个特有属沙芥属、连蕊芥属、绵刺属、四合木属、脓疮草属、芯芭属、百花蒿属、紊蒿属、革苞菊属、沙鞭属.这些属全部是单种属或双种属,分类上属于孤立、进化的类群;生态上都是旱生植物,而且沙生植物占优势,绝大多数是荒漠种或半荒漠种,其生活型草本植物占绝对优势;地理分布上集中分布于蒙古高原的阿拉善-鄂尔多斯地区,东阿拉善-西鄂尔多斯是其分布中心;起源上多数是东亚和古地中海植物区系的后裔.  相似文献   

4.
鄂尔多斯高原沙地啮齿动物种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目前积累的鄂尔多斯高原沙地啮齿动物资料,对该区沙地啮齿动物构成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沙地啮齿动物种类构成既具有农区-草原区、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过渡特征,另一方面又体现了对干旱半干旱沙地生境的适应,形成了该区沙地啮齿动物种类构成的独特特征  相似文献   

5.
1978年出版的“内蒙古植物志”第二卷中石竹属收载了2种,2变种。经过研究,本文记载了内蒙古境内分布的本属植物4种,3变种,其中发現1个新变种——毛簇茎石竹Dianthus repens z.var.scabri pilosus Y.Z.Zhao。在内蒙古境内,本属植物的区系地理成分主要是欧、亚大陆以及北美洲广泛分布的古北极或泛北极成分,只在本区的东南部渗入1种东亚成分,此外没有其它特殊的区系地理成分,本属植物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的森林区和草原区,在荒漠区几乎没有它们的分布。  相似文献   

6.
沙地条桑     
冬春季节,失去水分和绿草及农作物覆盖的沙地,被风一吹,空中沙尘飞扬,地面沙流似水,好似海中的波浪一样。这样的沙地,对农作物的耕作影响极大,在春季播种季节,常常由于风剥沙压而造成大面积农作物缺苗断垄,严重减产。然而在河北省东部滦县一带及山东省惠民等地的沙地上,却分布着一种降漠固沙植物——沙地条桑。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中国已记载的小异长足虻属昆虫162种进行区系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中国小异长足虻属昆虫在世界动物地理区划中有5种分布型,以东洋界为主,其次为古北界;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有14种分布型,以华中区为主;中国小异长足虻属昆虫广布种少,特有种多;跨界分布的种类较少,跨中国动物地理区分布的种类也较少,说明了中国小异长足虻属昆虫分布地狭窄,不善于扩散。  相似文献   

8.
蒙古高原植物的特圾属及其基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首次系统地列出蒙古高原的10个特有属--沙芥属、连蕊芥属、绵刺属、四合木属、脓疮草属、芯芭属、百花蒿属、紊蒿属、革苞菊属、沙鞭属,这些属全部是单程度呈双种属,分类上属于孤立,进化的类群;生态上都是旱生植物,而且沙生植物占优势,绝大多数是荒漠种或半荒漠种,其生活型草本植物占绝对优势;地理分布上集中分布于蒙古高原 拉善鄂尔多斯地区东阿拉善西鄂尔多斯是其分布中心;起源上多数是东亚和古地中海植物区系的后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根内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群特征, 以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天然林和不同林龄人工林为研究对象, 采用野外调查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 鉴定并分析沙地樟子松根内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群特征。在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根尖样品中共获得520个真菌 OTUs, 隶属于5门87科197属, 其中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子囊菌门(Ascomycota)的相对丰度较高, 分别为54.98%和39.27%。天然林优势菌属 为 双 子 担 子 菌 属 (Geminibasidium) 、 红 菇 属 (Russula) 和 Phialocephala, 人 工 林 优 势 菌 属 为 乳 牛 肝 菌 属(Suillus)、Phialocephala 和口蘑属(Tricholoma), 其余菌属的相对丰度随林龄的变化波动较大。沙地樟子松人工林根内真菌α多样性指数随林龄增长均呈降低趋势, 成熟林根内真菌α多样性指数显著低于沙地樟子松近熟林、中龄林和天然林(P<0.05)。沙地樟子松天然林与人工林根内真菌群落结构变异性较小。其中, 天然林与成熟林根内真菌群落结构差异较大, 与近熟林根内真菌群落结构最接近。共生营养型真菌比例随林龄增长而逐渐增大, 腐生营养型和病理营养型真菌比例随林龄增长逐渐减小; 天然林与近熟林共生营养型真菌的占比较为接近, 腐生营养型真菌在天然林中占比较大。沙地樟子松根内真菌群落结构复杂, 物种丰富多样, 外生菌根真菌和未定义腐生菌为主要功能类群, 部分真菌在不同林分的生态策略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在2015年系统野外调查基础上,研究了呼伦贝尔沙地苔藓植物区系组成和生长型构成与分布,结果如下:(1)发现苔藓植物29科77属147种,其中,苔类6科6属9种,藓类23科71属138种;优势科有柳叶藓科Amblystegiaceae、青藓科Brachytheciaceae、灰藓科Hypnaceae、丛藓科Pottiaceae、真藓科Bryaceae和曲尾藓科Dicranaceae等;优势属有青藓属Brachythecium、真藓属Bryum、镰刀藓属Drepanocladus等;(2)可划分8种地理成分类型,北温带成分显著最多(96种,65.31%),其次是世界广布种(20种,13.61%)和东亚成分(13种,8.84%),热带成分数量很少;(3)147种包含一级生长型9种苔类、138种藓类,二级生长型茎叶体苔类6种、叶状体苔类3种、顶蒴藓类70种、侧蒴藓类68种;从沙地东南部森林草原气候区到西北和西南草原气候区物种数量明显减少,对水分要求较高的茎叶体苔类、叶状体苔类和侧蒴藓类的分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头道桥林场、辉河林场、红花尔基国家森林公园和海拉尔国家森林公园可作为研究区苔藓植物多...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荒漠草原和草原化荒漠地区鸟类区系的过渡性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内蒙古荒漠草原和草原化荒漠地区共记录到鸟类 84 种,隶属于 13 目 30 科 58 属.对这一荒漠和草原过渡地区的鸟类区系、生态地理分布及生态适应特征进行了讨论分析,并对西部荒漠亚区与东部草原亚区界线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2.
长叶红沙(Reaumuria trigyna)植物区系地理分布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依据我国的植物标本和有关文献绘制了长叶红沙的分布区图,在此基础上确定了长叶红沙的植物区系地理成分为东阿拉善荒漠分布种,并讨论了本种的分布与邻近地区的联系,同时订正了本种花的颜色的描述。  相似文献   

13.
西藏红景天植物资源及其利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红景天属(Rhodiola L.)植物共有90余种,主要分布于北半球的高寒地带,生长于海拔3500-5000米左右的高山带。西藏自治区有该属植物32种,几乎遍及全区各县级行政区。作为一种重要的药用植物,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起被开发为多种高原保健品。然而,野生资源处于严重威胁的境地,其资源永续利用问题已受到广泛关注。文章概述了西藏红景天的生物学特征和地理分布。针对当前对红景天植物的利用,提出了保护野生资源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4.
南江峡谷生态公园植物区系概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南江峡谷生态公园地处贵州高原中部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具特殊的喀斯特峡谷地貌 ,发育着类型多样的喀斯特植被 ,植物种类非常丰富 ;沿公园主要景区统计 ,共有维管束植物 118科、2 2 7属、414种 ;植物区系起源古老 ,具一定特有现象 ;地理成分有 13个分布类型 ,除世界分布属外 ,温带分布类型和热带分布类型各占种子植物总属数的 5 1 7%和 44 9% ,二者在景区内交错分布 ,温带分布式中有相当多木本属分布到亚热带和热带 ,而且 ,景区内无典型的热带种、属 ,都是亚热带种群 ,因此 ,可以推断 ,南江峡谷生态公园的植物区系具过渡性 ,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是亚热带性质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葱属植物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讨论了内蒙古地区葱属植物的地理分布,结果表明,葱属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高原中部、东部及周缘山地,按植物区系分区,欧亚草原区种类最多,呼锡高原州分布最为集中,对内蒙古葱属分类系统进行了修订。  相似文献   

16.
Developing stages and causes of desertification in the Mu Us sandland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Based on historical aerial photography of three periods and together with field investigation, the status of desertification development after the 1950s in the Mu Us sandland was analyzed, the difference of the desertification developing speed at two stages was compared, and its possible causes were explo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veloping speed of desertification from the late 1970s to the early 1990s is apparently slowed down, compared with that from the late 1950s to the late 1970s and there exists an obvious recovery trend at the second stag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stages accounts for severely over-reclaiming, over-grazing and unrestricted cutting during the first stage, which are the main causes of desertific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semi-arid steppe and arid desert steppe areas.  相似文献   

17.
18.
通过调查,共获得贺兰山自然保护区蛾类标本7 000余号.已鉴定的种类为15科144属186种,夜蛾科的种数最多,其次是螟蛾科、尺蛾科和卷蛾科.区系分析结果表明,贺兰山自然保护区蛾类以古北种为主,表明其具有很强的古北区特征,广布种次之,东洋种最少.根据中国地理区划,贺兰山蛾类除了自身的蒙新区特点外,与东北区、华北区联系最为密切.4个生境的多样性指数H′由大到小依次为山麓荒漠化草原、山前草原化荒漠、针叶林层、山地草原;均匀度指数J′由大到小依次为山麓荒漠化草原、山地草原、山前草原化荒漠、针叶林层;优势集中性指数C由大到小依次为山地草原、山麓荒漠化草原、针叶林层、山前草原化荒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