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将单输入单输出非最小相位离散时间系统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的新方法(即用从最小二乘获得的近似逆系统方法)推广到多变量场合.讨论了如何避免不稳定的零极点对消及如何将扰动的作用与对象的输出进行解耦的问题.计算机仿真结果说明了推广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文献 [1 ]中提出的五层前馈式模糊神经网络及其修剪和调整方法 ,将单输入单输出网络推广到二输入一输出系统 ,仿真结果表明效果良好。图 5 ,参 5。  相似文献   

3.
着重研究了确定性水文模型,即采用系统水文学的途径,利用GIS工具,根据流域的水文特性与流域属性,将流域分为若干个子流域.模拟各个子流域的水文特征;将流域水文参数及流域属性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水文模型藕合,以直接积分的方法解决单输入单输出的模型,并推广到多输入单输出的流域非线性分布式梯级瀑布水文模型,提出了一个计算简便、精度可靠的流域汇流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4.
应用Rouche定理于线性定常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得到关于单输入单输出(SISO)系统不等式形式的稳定性判据,并将此方法推广到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导出了判定多变量系统稳定性的一个充分条件。分析预示了Rouche定理在系统理论中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5.
基于广义Hammerstein模型的多变量非线性预测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单输入单输出的Hammerstein模型推广至多输入多输出系统,提出了广义Hammerstein模型,并给出了其辨识建模方法.进一步以此模型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多变量非线性预测控制算法.该算法利用了线性预测控制的成果,避免了通常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所需的在线数值寻优计算,大大节约了在线计算时间、提高了算法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过采样方法在系统辨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带噪输出的控制系统进行盲辨识,提出了一种利用过采样法辨识控制系统函数的方法,通过过采样控制系统的输出信号,将原单输入单输出系统转换成为一个新的与原系统具有相同输出极点的单输入多输出系统,再估计出这个新的单输入多输出系统的传递函数,最后得到原单输入单输出系统的模型参数,仿真结果表明,与常用的高阶矩法相比,该方法具有不受系统结构影响,不需要计算样本数据的高阶统计矩,使用的样本数据量少,便于计算机实现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模糊系统通过测量数据或数字传感器来获取反应输入和输出之间的映射关系,虽然它不依赖于精确的数学模型,但却具有逻辑推理、数值计算和对非线性函数的逼近能力。双输入单输出(Double input and single output,DISO)模糊系统的构造与逼近是进一步研究多输入单(多)输出模糊系统的关键所在,本文将常规模糊推理机推广为一类正则蕴涵算子,并基于该蕴涵算子、参数单点模糊化和重心解模糊器等步骤构造三种DISO模糊系统,进而导出该模糊系统输入输出的解析表达式。  相似文献   

8.
在一些非线性反馈系统中会发生众所周知的跳跃谐振现象,可用图解法从分析系统线性部分在复平面的性质予以确定。Mees 提出的一种完全不同的图解法是从求解闭环系统对应的非线性方程以获得多值频率响应以及非稳定频率响应。以上这些方法仅限于单输入单输出系统(SISO)。本文将 Mees 法推广到多变量系统。一些例子用来说明如应用推广了的 Mees 法以求得多变量系统的多值响应与跳跃谐振。同时发现了一种在多变量系统中发生的多次跳跃谐振新现象。  相似文献   

9.
不确定性结构全局灵敏度分析方法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回顾了基于概率描述的不确定性结构全局灵敏度分析的一些常用方法.根据结构输出响应的个数,可以将全局灵敏度分析分为单输出全局灵敏度分析和多输出全局灵敏度分析.单输出全局灵敏度分析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根据不确定性度量方式的不同(方差、概率密度函数、累积分布函数等),已经得到了多种不同的单输出全局灵敏度指标(方差灵敏度分析、矩独立灵敏度分析等).多输出全局灵敏度分析是在单输出全局灵敏度分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主要是考虑输入变量对多个输出响应整体不确定性的影响.多输出全局灵敏度分析需要考虑不同输出之间的相关性,相较于单输出全局灵敏度分析更为复杂.通过对各种全局灵敏度分析方法的原理进行比较以及算例分析,得到了各种方法的特点及不足.  相似文献   

10.
支持向量机是一种基于统计学习理论的新颖的机器学习方法,由于其出色的学习性能。该技术已成为当前国际机器学习界的研究热点.这种方法已广泛用于解决分类和回归问题.在回归中。目前的研究和应用都限于单输出的情况,而实际中有很多属于多输出回归问题.针对这一点,将支持向量回归算法推广到多输出情况.仿真实例说明了该算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迄今所介绍的协方差控制器只适用于干扰为零均值的高斯白噪声过程,一旦噪声均声不为零或系统存在滞值扰动,系统输出一般将会有偏。该文用状态反馈PI控制器实现了单输入单输出线性随机系统输出无偏无协方差协方差配置,给出了控制器存在的充要条件及其解的一般形式。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线性单输入单输出 ( SISO)时间选择性衰落信道的均衡问题 .利用基扩展模型对时间选择性信道进行建模 ,采用过采样技术或者多天线接收 ,可以将一个单输入单输出系统转变为一个单输入多输出系统 ,并依据特殊迫零的均衡方法对信道完成均衡 .理论研究及实验表明 :与传统时间选择信道均衡方法相比 ,本文提出的新方法计算复杂度更低 ,性能更优 ,同时具有更快均衡信道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船用柴油机冷却水温度的模糊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模糊控制理论应用于柴油机冷却水温度控制,克服了单输入,单输出的PD、PI或PDI控制的缺陷,解决了被控量的准确性,快速性和稳定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针对机炉协调系统非线性、参数时变、受扰等特点,将现有单输入单输出、线性输出映射系统的输出反馈L1自适应控制算法推广至一类多输入多输出、非线性输出映射的系统.利用2-范数意义下利普希茨条件的性质,给出根据被控对象数学模型确定参数搜索界的方法,并对所设计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及瞬态跟踪误差界进行了分析.采用机炉系统的阀门反馈信号作为状态观测器的输入信号,解决了阀门开度的物理限制导致的积分饱和问题.利用经典的Bell-str9m机炉协调系统模型,分别对汽包水位偏差设定值不为零/为零的2组典型工况点进行了大范围负荷跟踪的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控制算法相比传统的鲁棒控制算法,过渡时间短及超调量小,在进行大范围负荷跟踪时,无需重新整定控制器参数仍能保持优良的控制性能.  相似文献   

15.
单振子双腔体压电泵的输出性能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单振子双腔体压电泵的输出压力和输出流量为测试参数,通过实验不仅对单振子双腔体与单振子单腔体压电泵的输出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而且对压电泵结构及参数对输出性能的影响也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提高驱动电压的前提下,双腔体压电泵的输出流量为单腔体压电泵输出流量的1.82倍,并且输出压力随驱动电压的增高而增高,缓冲腔、进水口以及止回阀等结构对压电泵的输出性能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此结果为优化压电泵的结构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高层建筑受风与地震作用的统一自适应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高层建筑受风作用的多输入多输出自适应控制设计方法,将随机激励和观测噪声等维化后建立了控制系统的自回归滑劫平均(ARMA)模型,导出了向前d步最优预报及控制律方程,根据多输入多输出自适应控制方程,进一步导出了高层建筑受地震作用的单输入单输出自适应控制方程,给出了高层建筑受风与地震作用的统一自适应控制设计细节及仿真分析  相似文献   

17.
实验测试了单片半导体温差片、双片串联和双片并联温差组件的输出电性能.结果表明:随着热端和冷端的温差增大,三种情况下半导体温差片的输出电流、输出电压和输出功率均增加.两片半导体温差片串联时组件输出电压高于单片输出和两片并联时的输出电压;两片半导体温差片并联时组件输出电流高于单片输出和两片串联时的输出电流;两片半导体温差片串联时组件输出功率高于单片输出和两片并联时的输出功率,约是单片输出的2倍.采用焦距为13.1cm的菲涅尔透镜聚光,当温差片位于离菲涅尔聚光镜面约12cm时,输出电流和输出功率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在输入—输出描述方法中,如何利用奇异函数平衡求解冲激响应的方法,并把这种解法推广到任意输入波形作用下的零状态响应。  相似文献   

19.
非线性自抗扰状态PI控制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线性状态PI控制器只适用于单输入单输出的线性系统的不足 ,提出了非线性自抗扰状态PI控制方法 ,将“自抗扰”控制技术的控制思想应用于常规状态PI控制 ,使其适用于单输入单输出的非线性系统的控制。解决了“自抗扰”控制技术中扩张状态观测器的参数问题 ,并对系统的稳定性进行了定性分析。仿真算例表明 ,非线性自抗扰状态PI控制器对对象模型参数摄动和外扰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鲁棒性  相似文献   

20.
将开发的控制系统CAD软件包用于分析和设计复杂的单输入单输出和多输入多输出的控制系统,应用图论技术处理信号流图并可方便地进行实际系统仿真、复杂系统的简化、降阶、绘制频率响应、根轨迹和判别稳定性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