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本课题组主要针对青藏高原草地大面积退化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从植被及土壤生态功能恢复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以高寒草甸、重度退化草地和人工恢复重建草地为研究对象,利用植物营养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的理论知识和稳定同位素标记技术,研  相似文献   

2.
该研究的目的在于测算当前相山铀矿区域的相关生态环境指标值,通过构造评价模型来反映相山铀矿这一典型矿粮复合区的生态环境现状,进而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依据.运用了层次分析法、M(·,+)—加权平均模型来构造综合评价模型.选取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土地产出率、经济效用、单位GDP能耗、生物丰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环境质量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景观自然性等作为综合评价指标.研究结果显示:相山铀矿生态综合指数值为0.5975,说明该研究区域生态质量一般,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破坏,生态系统结构有变化,但尚可维持基本功能,受干扰后易恶化,生态问题显现,生态灾害时有发生.研究表明,矿粮复合区经过多年的工矿开采致使生态环境脆弱,区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而这一地区的整治要从经济发展、区域环境保护、区域景观生态保护、社会概况等方面综合考虑.与此同时,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保障以减轻或延缓区域生态破坏.并且政府与有关各方应寻求有效的利益协同机制实现共赢,从而使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机协调,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评价生态环境发展能力对于区域生态规划与建设有重要意义。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重庆市2000—2013年的生态足迹进行测算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重庆市在人均生态足迹方面逐年增大,人均生态赤字也呈上升趋势;生态环境持续发展能力虽较强,但受生态承载力胁迫的趋势日益明显,生态环境潜在的不可持续性面临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4.
构建一种以湿度指数、绿度指数、建筑覆盖度指数为分指标,以主成分分析法实现数据集成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并以珠三角中山市不同年份的Landsat TM遥感影像为例,探讨该方法的适用性和准确性。结果表明,该方法可较好地反映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研究区1994年和2009年生态环境质量整体上均处于良好水平,2009年整体生态环境质量优于1994年,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为较差的面积大幅度下降,但局部区域中生态环境退化的面积有所增加。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度的研究结果表明,1994年中山市各镇区的协调发展度状况较好,而2009年大部分镇区协调发展度呈下降趋势,部分镇区出现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严重失调的状况。  相似文献   

5.
基于景观生态的山区风电开发区域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价山区风电开发的区域生态风险。以景观生态学为切入点,考虑不同类型景观对生态环境的作用及其抗干扰能力,风电开发活动对区域景观的隔离效应,结合山地地表、地质环境和区域景观组分,及山区风电开发活动特征,提出利用景观风险势、隔离效应和生态敏感系数3个指数,构建山地型风电开发生态风险模型。风电开发后,73.44%区域以中级以下风险为主;不足5%的区域为高风险区和极高风险区,主要分布于W1机位东北部和W14-W22段南部;风电开发使研究区生态风险升高,风险变化趋势呈明显的山脊导向特征;高风险影响范围虽有限,但对临近的人类活动易达区域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
秦雯 《甘肃科技》2023,(9):51-54
植被覆盖度是荒漠化治理成效的重要指标,掌握植被覆盖变化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美国NASA陆地卫星影像数据,利用像元二分模型和一元线性回归趋势分析法对民勤县1990—2020年植被覆盖时空变化情况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近30年,民勤县裸地面积较广,裸地面积占全域土地面积比重较大,未来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任重而道远;(2)从总体上看,民勤县整个区域多年平均植被覆盖度呈上升趋势,裸地占比不断下降,低植被覆盖区占比明显上升,区域多年生态建设和修复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3)县域有92.256 3 km2的土地植被覆盖度呈明显退化趋势,有661.978 8 km2的土地植被覆盖度呈轻微退化趋势。明显退化区主要分布在苏武乡和三雷镇。轻微退化区主要位于腾格里沙漠和绿洲,其中,绿洲轻微退化区多围绕明显退化区分布,主要坐落于耕地和耕地及村庄的周边,撂荒地以及撂荒地和村庄周边应采取措施防治和改善土地荒漠化。西渠镇的北端、东湖镇东北边缘和收成乡东部的裕东公路两侧轻微退化区呈带状分布,是沙漠化潜在地带。  相似文献   

7.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武汉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环境质量是影响城市宜居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基于遥感技术可以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快速评价,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从遥感影像中提取归一化植被指数、湿度指数、地表温度、归一化建筑物-裸土指数表示绿度、湿度、干度、热度4大生态要素,然后利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将其耦合,建立遥感生态指数(RSEI)综合评价模型,对武汉市2005—2015年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武汉市遥感生态指数等级一般及以上区域面积占比均达80%左右,体现武汉市整体生态坏境质量较好,植被覆盖度较高,生物多样性较丰富. 2005、2010年和2015年,武汉市的RSEI指数均值分别为0.60、0.55、0.53,生态质量为优良等级的区域面积所占比例从2005年的54.40%,下降到2010年的47.63%和2015年的42.44%,全市生态环境质量随着城镇化进程有所下降,但下降趋势逐步放缓,说明武汉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在空间上,武汉市生态质量差或者较差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且有沿长江和汉江不断向外扩张的趋势,与遥感影像中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方向相吻合.  相似文献   

8.
"燕山—太行山"连片特困区生态环境质量动态监测是制定该地区新时期扶贫开发政策需要考虑的问题,对引导区域资源合理开发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根据特困区的特点以及评价目的构建了由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和土地退化指数组成的具有RS特色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栅格和县级行政区划为评价单元,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对研究区2000年和2010年的生态环境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近10年生态环境局部存在恶化现象,但总体上得到了改善;2010年生态环境质量良好的县域面积占到整个研究区面积的41.27%.该研究结合遥感技术探索了连片特困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具有较好的操作性;该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可以推广到其他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可以为连片特困区的生态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运用GIS与RS技术,选取2000年与2015年中国-东盟海岸带的土地利用数据,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反映中国-东盟海岸带生态安全状况。在此基础上,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ESI)研究中国-东盟海岸带生态安全时空变化特征。研究显示:15年间土地利用变化显著,整个区域内的土地利用结构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大,但整个区域生态安全指数呈现出增长的趋势。通过引入干扰度指数、脆弱度指数和生态环境风险指数等指数评价区域生态安全,揭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特征,并进一步认识研究区域生态环境变化趋势,对区域生态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系统分析了陕西关中地区生态环境现状,运用生态足迹法对其环境承载力进行测算,根据关中地区的具体情况划定不同的生态功能区,包括生态敏感区、生态保育区、生态开敞区、生态恢复区;进而相应地提出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对2006~2015年研究区域的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处理,求出每年人居生态环境承载力。结合研究区域的社会经济数据及实际情况选择10个指标,通过相关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域用地平衡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耦合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近10年总生态环境承载力与人均生态环境承载力不断降低,总生态环境承载力由2006年的5053.77hm2下降至2015年的4795.64hm2,人均生态环境承载力由2006年的0.546153 hm2下降至2010年的0.426212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与景观格局指数的耦合形态呈先降低后增加的变化趋势,与植被覆盖度、生物丰度指数的耦合形态均呈下降趋势,但降低幅度较小,与水网密度指数、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指数之间的耦合形态呈小幅度上升趋势;人均生态承载力与人均耕地面积之间的耦合形态基本呈直线型,与人均林地面积之间和废水净排放量的耦合形态呈下降趋势;人均生态承载力与第三产业比重之间的耦合形态大致呈直线型,与城市化率的耦合形态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2.
对2006~2015年研究区域的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处理,求出每年人居生态环境承载力。结合研究区域的社会经济数据及实际情况选择10个指标,通过相关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域用地平衡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耦合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近10年总生态环境承载力与人均生态环境承载力不断降低,总生态环境承载力由2006年的5 053.77 hm~2下降至2015年的4 795.64 hm~2;人均生态环境承载力由2006年的0.546 153 hm~2下降至2010年的0.426 212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与景观格局指数的耦合形态呈先降低后增加的变化趋势,与植被覆盖度、生物丰度指数的耦合形态均呈下降趋势;但降低幅度较小。与水网密度指数、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指数之间的耦合形态呈小幅度上升趋势;人均生态承载力与人均耕地面积之间的耦合形态基本呈直线型,与人均林地面积之间和废水净排放量的耦合形态呈下降趋势;人均生态承载力与第三产业比重之间的耦合形态大致呈直线型,与城市化率的耦合形态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3.
辽西水土流失区生态退化程度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模糊评价方法,以辽西水土流失区生态退化程度为例,进行了诊断分析,明确了生态退化程度及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生态恢复需要重视的几点建议,为生态环境建设决策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若尔盖湿地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若尔盖湿地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导致若尔盖湿地生态退化趋势显著,威胁区域和流域生态安全。笔者在若尔盖湿地生态安全影响机制解析的基础上,围绕若尔盖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外界胁迫作用建立了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借助遥感与GIS技术,对1989年、2000年和2007年若尔盖湿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若尔盖湿地生态安全水平呈现明显下降趋势,3个时期的生态安全指数分别为0.514、0.423和0.373,2007年生态安全水平进入较差等级。分析认为,人类活动影响对若尔盖湿地生态安全状况动态变化具有重要作用,需控制人类活动强度以维护若尔盖湿地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5.
天水市是黄河和长江重要水源涵养区,流域、区域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影响到国家水环境安全,同时,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是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和前提。针对天水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提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措施:①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②加大农村生态建设投入,实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③建立健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监测和监管;④制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发展规划,建立、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  相似文献   

16.
延安地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退耕还林还草为主要形式的植被恢复与重建是延安地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的主要途径。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必须协调经济、生态和社会三方面的效益,这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本文运用恢复生态学理论结合延安地区实际情况对其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7.
王乃亮  杜斌 《甘肃科技》2014,(6):84-85,90
当前生态环境资源受人类的无序开发利用造成了不可恢复的破坏,由此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得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广泛关注,以其能够依靠完善的影响评估机制减少生态环境变化带来的损失。随着景观生态学的不断发展,其中蕴含的思想和基本原理在城市建设、公路规划、城区改造等方面产生的生态问题进行评估时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景观生态学的合理运用能够对建设项目有一个整体并且准确的概括,针对项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案,有力地提升了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意识。  相似文献   

18.
恢复生态学研究进展及在中国热带亚热带的实践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进行生态恢复是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人类生态的需要,作者从恢复生态学的产生及学科发展,退化生态系统的类型,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热带亚热带恢复生态学研究实践4个方面阐述了恢复生态学的研究进展及其在中国热带亚热带的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9.
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是基于景观形态与生态过程耦合机理,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风险响应,可为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提供了系统模式。本文以玛纳斯河流域绿洲为研究区,以2000、2005和2015年3期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通过计算景观格局指数构建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利用GIS和GS+软件对生态风险指数进行采样和空间插值,得到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分布图,进一步分析景观生态风险效果及其表征。结果表明:2000-2015年玛纳斯河流域景观格局变化明显,耕地和建设用地破碎化程度降低,分离度减少,优势度不断增加;2000年流域以较低、中等生态风险区为主,高风险区分布于流域西北部的河流尾闾区,2005年较低和中等风险区范围扩大,生态环境整体呈现好转趋势,相较于2005年,2015年高风险区范围显著扩大,主要分布于河流中下游的下野地垦区,较高风险区有向东部延伸的趋势;2000-2015年,研究区生态风险等级呈降低趋势,高等级向低等级生态风险转移的面积远高于由低等级向高等级生态风险转移的面积。因此,应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方式,改善与治理退化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0.
在对南京市三个时间段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将南京市域分为主城区、都市发展区、都市外围区三个圈层,定量分析不同圈层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对其演变规律进行对O研比究表明, 1986-2002 年间, 市域整体生态环境质量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不大, 但主城总体生态环境质量及生态服务价值均明显下降;都市发展区衰减幅度较小;都市外围区略有上O升生态环境质量演变和生态服务价值演变的大体趋势基本一致但变化幅度和速率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