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江波 《科技信息》2012,(34):I0183-I0183
填石路堤达到一定高度后,路堤会产生较大的沉降量,其变形问题已引起工程界的高度重视,探讨其沉降机理、沉降计算方法及分析预测方法具有重要的工程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
依托厦沙高速某段高达63.38 m的填方路堤,使用分层沉降仪监测填方路堤的工后沉降,分析其沉降规律。监测结果显示,工后240 d高路堤总沉降量处于0.151-0.191 m之间。使用有限元软件ANSYS计算高路堤的沉降量,得到工后240 d总沉降值为0.232 m,与监测值接近。数值计算结果所显示的分层沉降规律和监测结果也较为一致。并且计算了不同压实度下路堤工后沉降量,为填方路堤工后沉降计算和控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由于软土的高压缩性,软土地基在路堤自重作用下引起的沉降较大,路堤产生较大的工程补方量,通过对软土路基沉降的非线性计算与分析,并结合某高速公路试验段的现场实测资料,得出该连接线高速公路中堆载预压处理的软基路段上的路堤沉降补方量修正系数.  相似文献   

4.
根据施工期路堤填土厚度、沉降实测数据建立了一种新的工后沉降预测模型,并从土力学角度分析了该预测模型的物理意义;针对不同的软土地基深度、路堤高度和工后沉平控制时间,导出了路堤预抛高计算公式.结合工程实例,将计算的工后沉降、预抛高量与工后实测沉降进行了比较分析,验证了该计算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高填石路堤工期沉降与工后沉降实用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针对西南地区公路建设中高填石路堤的施工期沉降和工后沉降问题,以工程实际和工程界熟悉的方法为前提,考虑了高填石(高应力水平)下地基的非线性性质和实际的应力路径计算路基沉降;考虑目前碾压技术的进步而采用弹性模型计算填石路堤的变形.两者叠加得总沉降,再由此求得工期沉降和工后沉降.最后与工程的现场实测比较,证明本文方法简单可行,可供同类工程参考和利用.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复合地基和复合桩基沉降不同特性出发,在分析桩承式路堤沉降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用桩间土应力减小比法计算路堤.并用所提出的方法对2个桩承式路堤沉降进行计算,将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及其他计算方法进行对比分析表明,所得的计算结果较好地反映了桩承式路堤的沉降特性,并且概念清楚,使用简单,便于应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我国近年来所取得的填石路堤的沉降观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提出了填石路堤沉降计算的新方法,即BP神经网络模型计算方法。采用BP神经网络较强的非线性映射能力和学习能力,提出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填石路堤沉降预测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通过统计分析水泥土搅拌桩处理的路堤填筑期竣工实测沉降,采用双曲线法求出任意时刻的沉降量,并预测其最终沉降量进而得到工后沉降,通过对几条高速公路的观测沉降数据的分析得到采用双曲线法计算得到工后沉降偏于保守,提出了修正水泥土搅拌桩处理的高速公路路堤工后沉降的经验关系公式.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沿江高速公路大渡口段软土路基的沉降和路堤稳定性进行了计算和工程地质评价,首先用分层总和法进行总沉降量计算,然后利用单向固结理论进行工后沉降计算;计算结果表明,软土路基工后沉降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必须对其进行处理,而填土路堤稳定性分析结果说明该段路堤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10.
袁鹰 《科技信息》2007,(24):153-153,129
本文主要计算模拟路基在自重荷载作用下的最终沉降量,模拟分析新旧路基的不均匀沉降,主要应用FLAC软件,分析模拟了加宽方式、路基高度、地质条件等多个因素对路基沉降的影响规律,研究了老路堤和拓宽路堤先后作用下地基的沉降变形及其应力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1.
盾构推进和地表沉降的变化关系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上海某超长盾构隧道工程监测的实践,介绍了盾构隧道监测的一般内容:地表沉降和地下管线安全监测;地面房屋沉降和倾斜观测;水位测试;土体水平位移监测和局部地段隧道沉降、净空收敛监测。并从几个方面对监测数据作了详细的分析,得出了盾构推进方向和隧道纵向的沉降变化及隧道横向沉降槽的变化规律,同时分析了盾构切口距建筑物沉降点距离和沉降量的关系,最后得出了盾构推进和地表沉降的变化规律,提出了地表沉降的5个阶段,即:前期沉降阶段;开挖面前的隆沉;通过期间沉降阶段;盾尾间隙沉降阶段和后期沉降阶段。  相似文献   

12.
基于实测沉降比的群桩沉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单桩试桩曲线包含了丰富的桩土相互作用信息,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反应了现场土质的力学性态,所以提出利用单桩静载试验来推求群桩沉降.考虑到目前桩基理论计算出来的相互作用系数夸大了群桩间的相互作用,因此收集了77组单群桩沉降实测资料,利用其中71组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了群桩沉降比公式,对其余6组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合理,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3.
沉降速率与剩余沉降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针对工程实践中沉降速率常用于确定卸载时机、双曲线常用于拟合沉降曲线的情况,研究了沉降速率与剩余沉降的关系,对符合双曲线的沉降—时间曲线进行了推导分析,结合工程实例证明了沉降速率与剩余沉降的平方成正比,进而推导得到容许工后沉降控制的卸载、路面施工沉降速率标准。相同剩余沉降,沉降—时间曲线为双曲线时沉降速率小于沉降—时间曲线为指数曲线时的沉降速率。工程实例和算例均证实了研究结果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建筑物发生不均匀沉降的各种原因,针对不均匀沉降所导致的建筑物的倾斜问题,对现有建筑物纠偏方法进行了分类,提出了主动促沉和被动限沉的概念,讨论了不同的纠偏方法的机理和效果。  相似文献   

15.
桩基础是现阶段广泛使用的主要基础形式之一,桩基础焕发着旺盛的生命力,合理使用桩基既能有效地控制建筑物沉降变形,又能够提高建筑物的性能,从而确保建筑物的长期安全使用,所以有必要通过系统学习掌握桩基础的设计施工方法。桩基的竖向承载力和竖向沉降是桩基受力性状的两个重要方面,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本文重点介绍桩基的竖向沉降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6.
2005年新《信访条例》的颁布和实施,为缓解信访洪峰,构建和谐社会作了重要的制度性安排。本文以对2005年《信访条例》的解读为基础,从信访制度的目的、功能、权利和程序保障等诸多方面对现行《信访条例》的发展和完善作了较为客观的分析和总结,希冀能对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信访制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软土工后沉降双曲线模型与指数曲线模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软土工后沉降的典型预测模型,指出了预测误差的原因.阐明双曲线模型只是基于模型曲线与实测沉降形状相似的基础上提出的,没有理论依据;指数曲线模型主要基于太沙基一维固结理论,模型假定与工程实际有较大出入,所以两者具有较大的拟合误差.从数学角度证明了在初始沉降速率和最终沉降分别相同的情况下,指数模型预测结果大于双曲线模型的预测结果.沉降预测工程实例进一步证明了数学分析的正确性.讨论了理想工后沉降模型应具备的数学性质.  相似文献   

18.
隧道长期不均匀沉降预测的蚁群算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上海地区地铁盾构隧道运营期的大量实测沉降资料,找出其长期不均匀沉降规律与蚁群算法思想的对应关系,提出了一种基于蚁群算法的隧道长期不均匀沉降的新预测模型.为了检验新模型的预测效果,运用预测与实测数据对比分析的方式,得出新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完善思路.研究结果表明,该预测模型利用实测资料直接建模,避免了传统方法计算过程中各种人为因素的干扰,预测精度高,简便易行,适应性强,可供完善的空间也很广,可为今后隧道长期不均匀沉降的预测计算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揭示滨海细砂路基沉陷机理,在实地调研和文献调研的基础上,通过路基湿度状态分析、重复动三轴试验和固结变形试验,研究基于淤塞效应的滨海细砂路基累积沉降量.研究结果表明:滨海细砂路基沉陷主要由细砂渗流—迁移—淤塞现象引发的细砂路基动力变形、固结变形以及砂土流失三部分组成;施工期间,高雨强条件下降雨入渗水流引发细砂迁移—淤塞现象,使得砂芯长时间处于高含水率状态;运行期间,淤塞且过湿的砂芯在重载交通和土压力长期作用下出现过量的动力变形和少量固结变形,从而引发细砂路基沉陷现象.  相似文献   

20.
顾龙声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23):5918-5922
胶州湾地区的工程观测资料表明,现有规范对胶州湾地区真空-堆载联合预压地基的沉降估算修正系数适用性较差。为了探讨这个问题,先分析了胶州湾地区主要软土层(淤泥质亚黏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的规律性。然后依据高压固结试验资料,将胶州湾地区真空-堆载联合预压法实测结果与压缩系数修正后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胶州湾地区真空-堆载联合预压选取修正后的压缩系数计算出的沉降量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