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有效指导S油田中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基于构型层次结构分析,综合应用岩心、测井和生产动态等资料,开展了隔夹层展布特征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隔夹层可划分为砂层组间隔夹层、小层间隔夹层、砂层间隔夹层及层内物性夹层4个层级;按岩性可划分为泥质隔夹层、物性夹层和钙质隔夹层3类;河口坝内部物性夹层表现为顺物源的"前积式"和垂直物源的"上拱式"展布样式;稳定分布的层内物性夹层可形成渗流屏障,影响注入水运移,进而控制剩余油分布。  相似文献   

2.
在构型级次划分的指导下,综合野外露头、岩心、测井资料对东河砂岩储集层内部隔夹层的成因类型进行了划分,并进行了静态表征,将其划分为7个级次并归纳出平行状、斜交状和槽状3种隔夹层分布样式。通过注水见效、生产动态特征分析对隔夹层进行了动态表征,并将每种分布样式的隔夹层定性划分为3种井间展布类型:完全不遮挡型、部分遮挡型和完全遮挡型。为了实现隔夹层预测从定性到定量的跨越,引入了隔夹层控制系数的概念。通过动静结合,定量研究了3种隔夹层分布样式中隔夹层参数对流体运动的控制作用,并明确了隔夹层展布范围的预测方法。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实例进行了解剖。结果表明,基于静态模型、动态资料和数值模拟的隔夹层表征方法在滨岸相储集层中具有很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3.
 开发后期,厚油层内部隔夹层是造成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Velasquez油田G组厚油层内部发育泥质隔夹层和物性隔夹层,本文建立了这两种隔夹层的电性、物性识别模式,利用该模式开展全区隔夹层的识别及横向对比。结果表明,该区隔夹层可分为稳定型、次稳定型和随机型3种。在分析3种隔夹层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分别用确定性建模、物性下限值控制、条件模拟等方法预测了隔夹层的井间分布,建立研究区隔夹层三维展布模型,为油藏后期措施调整和水平井的部署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4.
文昌A油田珠二段I油组隔夹层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昌A油田珠二段I油组是该油田的主力油组,其生产现状表明隔夹层的类型、对地层水的封隔能力以及空间展布严重影响油藏的开发效果。岩芯观察、薄片鉴定及物性分析后认为,研究区珠二段I油组广泛存在着钙质、泥质和物性3类隔夹层,其中钙质隔夹层对开发的影响最大。由于井少,井网密度稀,取芯有限,仅从岩芯和测井上识别隔夹层不足以研究全区隔夹层的空间分布规律。在小层精细划分对比,沉积微相,测井精细解释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水平井水平段的信息,结合地球物理信息,通过井震结合,创新性地应用相控约束下的地震协同序贯高斯随机模拟方法建立隔夹层的模型预测隔夹层三维空间展布规律。预测结果与生产动态吻合,为油田增产和剩余油挖潜措施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开发实践证明,厚油层内部隔夹层的分布规律是影响油田开发中后期单砂体注采关系及剩余油分布的主控因素。柴达木盆地昆北油田A区下干柴沟组下段油藏发育厚油层,厚油层内部泥质隔夹层发育,在岩芯标定测井的基础上,建立了泥质隔夹层识别模式,并以此模式为标准开展了全区隔夹层的识别及分布规律研究,根据隔夹层的纵向分布、平面展布特征将区内隔夹层分为稳定型隔夹层、次稳定型隔夹层和不稳定型隔夹层等3种类型。水动力条件及基准面旋回是控制隔夹层厚度变化及分布规模的主要因素。在分析3种隔夹层分布规律的基础上,以泥质含量参数下限值为约束条件利用随机建模方法预测了井间隔夹层的空间分布,建立了研究区隔夹层的三维展布模型,为油藏注采关系调整、提高水驱储量动用程度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6.
针对塔中16东河砂岩油藏含砾砂岩段分布复杂的隔夹层严重制约油田的水驱开发效果,致使油田产量低这一问题,综合运用岩芯、录井以及测井资料,以塔中16含砾砂岩段为解剖对象,划分了该层段内隔夹层成因类型,分析了典型单井的不同类型隔夹层的测井响应特征、预测了隔夹层的空间展布、剖析了隔夹层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含砾砂岩段发育泥质、钙质、低渗透泥质砂岩3类隔夹层;钙质隔夹层主要分布在5小层底部、泥质隔夹层则主要分布在3小层底部、低渗透泥质砂岩夹层则零星分布在各小层砂体内部;隔夹层影响了流体的垂向渗流能力,致使含砾砂岩段形成了2套油水压力系统,在同一个压力系统内,夹层易造成高渗储层水洗严重,低渗部位剩余油富集。通过开展隔夹层成因、类型及分布特征研究,可明确油水分布特征及剩余油的富集部位。  相似文献   

7.
目前大庆油田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厚油层内剩余油的挖潜成为重要的研究内容。厚油层内隔夹层的存在使其内部非均质性更加复杂,进而严重影响剩余油的分布。本文以大庆油田北一区断东为研究区,研究厚砂劈分及隔夹层特征,为厚油层内剩余油的挖潜提供可靠的依据。首先利用研究区目的层的沉积特征和测井资料确定了复合砂体的可分性,其次确定不同期次河道砂体间沉积的隔夹层为复合砂体的劈分依据,最后根据成因和岩性将隔夹层划分为泥质夹层、钙质夹层和物性夹层三种类型。本文将复合砂体劈分与隔夹层结合研究。  相似文献   

8.
曙二区缓坡浊积岩储层隔夹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隔夹层研究是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重要内容,搞清隔夹层在三度空间的展布规律,对于合理划分开发层系、选择开发井网、提高原油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曙二区大凌河油层缓坡浊积岩储层进行沉积学研究和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揭示了隔夹层的成因、类型、特征、分布组合特征及空间展布规律,指出连续分布的隔层可作大套开发层系的隔层,条带状分布的隔层可作小范围注采井网开发层系的隔层.探讨了用分形几何识别隔夹层的方法,并对隔夹层进行了质量评价,为研究区选择合理开发层系、制定最佳开发方案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物理模拟、数值模拟、实际井动态分析等多种方法,进一步研究隔夹层对水平井开发效果的影响。通过建立三维可视化底水油藏物理模型,研究水平井隔夹层大小对水平井效果的影响,表明靠近水平井远离油水界面的隔夹层下部出现“屋檐油”,此处的剩余油为油藏高含水期挖潜剩余油的主要方向。结合底水油藏数值模型,研究不同隔夹层展布范围以及不同隔夹层分布位置下水平井的开发动态,随着隔夹层展布范围增加,隔夹层距离油水界面越远(越靠近水平井下方),则水平井开发效果越好;通过对国内某典型油田水平井生产资料进行分析,所得结论与物模、数模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0.
隔、夹层的发育状况严重地影响着储层非均质性和其中流体的运动,开展隔、夹层的空间分布研究对于储层优势通道的研究和开发方案制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该文以塔里木盆地东河1油田井区东河砂岩段为例,结合静态地质和生产动态资料,提出了基于动、静模式约束的隔、夹层空间分布综合预测验证方法:从隔、夹层的地质模式出发,借助注采井组的示踪剂实验,从示踪剂是否见效、见效速度等方面进行分析,预测示踪剂实验井组井间的隔、夹层空间展布情况;结合生产曲线特征,对井组的生产动态特征进行分类,探讨隔、夹层分布的地质模式与动态响应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总结了完全不遮挡型、部分遮挡型以及完全遮挡型3类基于动、静模式约束的隔、夹层分布模式。根据总结的对应模式和生产动态特征来分析无示踪剂实验的井组,预测整个研究井区的隔、夹层空间分布,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李娇娜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8):4356-4359
摘要:特超稠油油田进入蒸汽吞吐中后期后,预测剩余油分布是研究的重要内容。以油藏地质建模和数值模拟为核心,根据古城稠油油田储层特征,建立精细的三维地质模型和油藏数值模拟模型,并对区块地质储量、采液量、采油量、注汽量及单井生产历史进行了拟合,综合应用剩余油储量丰度、砂岩有效厚度、渗透率和沉积微相类型等4个指标,制定剩余油的分类评价标准,分析BQ10断块中部区块H3Ⅳ9层的剩余油分布状况,为下步调整挖潜提供充分依据。  相似文献   

12.
苏里格气田地质随机建模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苏里格气田有效开发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准确预测有效储层的分布规律 .为了克服开发评价早期井距大、井网稀的困难 ,采取了地震资料与随机建模相结合的方法来建立储层地质模型 .在进行了大量地质统计的基础上 ,首先建立了二维剖面模型 ,研究砂体的侧向连续性特征 ,然后使用三步建模方法 ,分别建立了储层骨架模型、沉积相模型和三维属性体模型 .利用所建立的模型进行三维可视化研究 ,可以确定有效储层的分布规律 ,从而为开发方案的优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K油田处于开发前期方案编制阶段,钻井资料少,地震资料品质较差,储层的空间展布预测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综合油田取芯、测井、测压及地震等资料,分析储层为扇三角洲前缘沉积,发育分流河道、溢岸和河口坝等多种沉积微相,采用传统地质建模方法难以精确表征K油田的沉积模式。通过采用多点地质统计建模方法,融入反映地质认识的训练图像,结合已钻井垂向微相组合特征及储层平面展布规律,实现多维约束建立K油田相模型。模拟结果显示,由多点地质统计建模模拟的K油田相模型较好地表征了分流河道的展布形态及沉积微相之间的空间组合关系,且地质不确定性较低,更加符合地质认识,对油田开发方案的编制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同时对类似沉积相建模具有一定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了对红柳泉油田下干柴沟组下段油藏上砂组的沉积相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以岩心相分析为基础 ,综合储层岩性、沉积构造及粒度等方面的特征 ,对沉积相平面展布规律进行了分析 .确定了目的层段为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 ,并且主要为水上三角洲亚相 ;其具体微相包括分流河道、决口水道、天然堤及泛滥平原 4类 ,建立了三角洲亚相垂向相层序及三维空间相模式 .最终探讨了沉积相对储层的物性及含油性的影响及控制作用 ,为储层的综合评价及有利储集相带预测奠定了地质基础  相似文献   

15.
梁珀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7):1607-1610
储层中隔夹层引起的渗流差异是影响水驱开发油藏水驱效果的重要因素.隔夹层研究是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重要研究内容.针对腰滩油田阜一段储层特征,以岩心物性为基础,测井资料为依据,将腰滩油田隔夹层分为2类.建立隔夹层测井识别标准.对研究区单井隔夹层进行系统识别,并做多井对比,研究隔夹层空间分布特征,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安塞油田坪桥水平井区长 6 1 1 小层为典型特低渗储层 ,主要沉积类型为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和分流间微相 ,通过对取心井的岩电关系分析 ,建立了岩石相测井解释模型 .在储层特征分析基础上 ,对水平井区长 6 1 1 小层完成了三维储层建模 ,内容包括井模型研究、三维构造建模、三维流动单元建模及三维岩石物理参数建模 .该区特低渗储层呈“叠合状”和“离散状”分布模式 ,所建三维流动单元模型及三维储层参数模型较客观地反映了地下储层特征 .  相似文献   

17.
针对煤层气藏储层天然裂缝发育,采用DFN离散裂缝网络模型的裂缝性储层建模方法和思路。以沁端区块煤层气藏为例,首先,建立了煤层气藏三维构造模型,在构造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序贯高斯随机建模方法,建立了煤层气藏基质属性模型,为裂缝模型的建立与离散粗化奠定基础。然后,以测井解释的裂缝密度、长度、倾角、方位等统计数据为基础,在地震裂缝预测的属性体约束条件下,建立全区裂缝密度分布模型。最后,以裂缝密度分布模型为控制条件,利用离散裂缝网络技术(discrete fracture network,DFN),建立了沁端区块煤层气藏离散裂缝网络模型及其裂缝孔隙度、渗透率等属性模型。通过对模型的验证分析,认为该模型能客观真实地反应煤层气藏储层天然裂缝的几何特征和分布形态,为该区块煤层气藏数值模拟提供了地质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18.
随机模拟技术在彩10区块油藏描述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根据测井解释成果,结合对油藏沉积原模式的分析,应用截断高斯模拟方法定量地开展沉积微相的研究;然后应用沉积微相约束测井储层参数的分布,应用序贯高斯模拟方法建立储层参数模型.应用与该方法相适应的平方平均值的平方根(root mean square,RMS)软件成功实现了彩10井区的沉积微相模型和储层参数模型.  相似文献   

19.
玛湖凹陷M1井区上乌尔禾组砂砾岩储层非均质性强,孔隙结构和试油产能差异大,主控因素不明.利用岩心、薄片、测录井及试油等资料,对M1井区上乌尔禾组的沉积相、成岩相、裂缝相以及储层综合分类展开研究.结果表明,扇三角洲砂砾岩储层主要为重力流及牵引流2种成因类型,对应扇面河道、水下分支河道、泥石流3种沉积微相.可识别出弱成岩作用相、溶蚀相、压实致密相、方解石胶结相4种成岩相.沉积相与成岩相是影响该区储层的主控因素,依此将储层分为水下分流河道-弱成岩作用相、水下分流河道-溶蚀相、扇面河道-弱成岩作用相、扇面河道-溶蚀相、泥石流-压实致密相、砂砾岩方解石胶结成岩相6种岩石物理相.依据沉积相和成岩相对于储层的影响,将6种岩石物理相归纳为3种类型储层,其中Ⅰ类和Ⅱ类储层最好,Ⅲ类储层最差,胶结致密.该区岩石物理相与试油结果匹配好,可有效预测有利储层分布区.  相似文献   

20.
克拉玛依油田530井区下乌尔禾组冲积扇与油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克拉玛依油田530井区下鸟尔禾组为一套厚层状的砂质砾状结构火山碎屑冲积扇沉积物,地层岩性相对单一,且自然伽马、自然电位等测井曲线特征与岩相缺乏明显的关系.530井区下乌尔禾组油藏受沉积相带的影响,储层物性变化大,油水分布关系复杂.通过岩心、薄片观察和岩心薄片粒度分布研究,分析了储层的沉积相模式及沉积亚相特征,并根据试油和测井解释成果,综合分析油水分布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