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冷战向亚洲扩展和亚洲冷战格局的形成,杜鲁门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东南亚的政策文件,在美国历史上首次制订了系统、完整的东南亚政策,为美国东南亚冷战政策奠定了重要基础.通过对这些文件的研究,探讨杜鲁门时期的美国东南亚政策.  相似文献   

2.
有关冷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讨论非常激烈,各种名称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文章通过科索沃战争中美国的动机、实力地位和当今国际关系格局以及美国对自身实力地位的认识的分析,最终得出结论:无论冷战后美国的对外战略有何种表现形式,但是思维模式仍然是“冷战思维”。分析了“冷战思维”阴魂不散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俄罗斯与美国的关系有过短暂的“蜜月期”。自1992年年底起俄罗斯调整了对外政策,对美国从“全面倒向”改为“逐步拉开距离”,随后美国对俄政策也作了“微调”。1995年,美俄关系又有一些新变化。一、美国仍把俄罗斯列为其对外政策中首先关注的国家。冷战结束以后,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有所调整,用现任国防部长佩里的话来说,涉及美国对外行动  相似文献   

4.
最近,美国愤怒地认为伊朗正秘密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实施“核武器研制计划”,因此美国宣布对伊朗实行新的经济贸易制裁。美国对伊朗“兴师问罪”、大张挞伐,强烈表现出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推行它的强硬的“核不扩散政策”。冷战时期的一个基本目标确保美国对苏联的“核优势”和防止他国发展核武器,是冷战时期美国外交的一个基本目标。为此,美国一方面加强自己的核武器库存和“核战略  相似文献   

5.
拉丁美洲在美国的冷战战略中处于相对次要的位置。冷战初期,美国没有给拉美提供政府援助而是让垄断资本去自由开发;古巴革命的冲击和拉美人民不满情绪的高涨迫使肯尼迪政府推出了“争取进步联盟”,但效果并不理想;之后美国政府对拉美政策再无大的突破,里根政府再一次把意识形态因素提上了议事日程;冷战的结束更使得拉美在美国外交中的地位大大下降。意识形态、冷战进程、历史积淀和控制手法是冷战时期美国对拉美政策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冷战”以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笼作为起点,到1989年12月美苏首脑马尔地会晤标志其结束,经历约半个世纪.“冷战”是美国对外政策的重要方针,是美苏两大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上进行一系列对抗的独特形式,是战后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东西方矛盾冲突的一个主要表现.它历人是国内外国际关系史家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现冷战结束了,世界正朝着和平与发展的方向迈进,占据世界外交舞台40年的“冷战”是怎么发生的呢?最近,克林顿政府决定延长我国最惠国待遇,但“不会改变对华遏制政策和演变政策。”“从长远来看两国仍然…  相似文献   

7.
孤立主义曾长期支配美国对外政策,二战起才退出主流地位。随着国力的日渐衰微,新孤立主义重又抬头并将对美国对外政策产生重大影响。美国外交从此走上了一条"实现美国统治下的和平"的"全球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8.
魏鹏  李桂峰 《科技信息》2006,(7):210-211
二战后初期,杜鲁门政府对法国对越殖民战争采取了偏袒的"中立"政策.随着冷战的爆发及其越演越烈,特别是朝鲜战争爆发后,出于冷战反共的需要,美国成了法国进行殖民战争的后盾.杜鲁门政府的政策为以后各届政府留下了一个不得不背的包袱,为以后美国越南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9.
李岩 《世界知识》2012,(5):32-33
从各候选人当前表态看,如果共和党人上台,美国对伊政策趋向更加强硬的可能性较大。在大选的特殊背景下,共和党人的批评也可能促使奥巴马采取更激进措施。随着美国选战日益展开,伊朗问题成为竞选中的热门话题,各路候选人纷纷阐述各自的对伊政策主张。大选因素、经济形势、对外战略布局以及伊朗核计划进展,都是影响美国对伊政策走向的重要因素。奥巴马对伊政策:从接触到施压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对伊政策目标基本一致,即阻止伊朗拥有核武器。但  相似文献   

10.
冷战后,美国超级大国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稳固和增强,面对主要竞争对手苏联的解体,美国霸权野心急剧膨胀。新干涉主义应运而生,成为美国对外政策的行动指南。这一政策严重践踏了国际法中主权原则,主权原则面临严重危机。尽管如此,但始终改变不了主权原则的基石地位。  相似文献   

11.
一英国政府最近采取了放宽“禁运”的措施。这些措施,并不是最后摆脱美国“禁运”政策的最徹底的步骤。为了进一步维护独立和国家利益,还有待于英国政府的继续努力。然而,英国政府的这一举动,在目前来说,毕竟是值得欢迎的。“禁运”政策是美国从事“冷战”的产物。第二次大战结束后不久,美国政府就开始实行了“禁运”政策。194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出口管制法”,并成立了“巴黎统筹委员会”,以此来限制对苏联和东欧各人民民主国家的贸易。美国侵略朝鲜战争爆发后,就宣布对中国也同样适用这个办法。1951年,随着美国政府操纵联合国大会通  相似文献   

12.
最近以来,美国总统肯尼迪、国务卿腊斯克之流和美国舆论界,正在大肆鼓吹美国对外政策的所谓“总战略”。3月31日,美国“星期六晚邮报”刊载了斯图尔特·艾尔索普报道的同肯尼迪的谈话;4月16日,美国“国务院公报”发表了美国国务院政策计划委员会主席罗斯托的演说:“美国在世界舞台上的战略”(该文摘要见本期“外论介绍”栏——编者)。这两篇讲话对美国当前对外政策的战略轮廓作了全面描绘,值得人们注意。  相似文献   

13.
对冷战时期美国外交作系统、富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论述,内容翔实,言之有据,提供参考,展开争论。冷战的结束标志着第二次大战后国际关系的一个时代的结束。目前作为冷战发动者或主要参与者的大国,都不得不对本国的对外政策做出重大调整,但是这种调整尚未最后完成,尘埃远未落定。不论  相似文献   

14.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外交中,有一项习惯成自然的“传统”,就是将一届政府的对外政策冠以总统之名。这种“命名法”从杜鲁门一直延续到了特朗普,也让其间每一位美国总统都有了专属干他们的“主义”。其中,有些“主义”诞生于美国需要做出重大抉择的历史关头,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显著的持续影响,有些则名不副实,甚至很少再被后世提及。执政刚满一年的拜登政府外交将属于前者还是后者?  相似文献   

15.
朝核问题一直是东北亚地区围绕的中心点,由文在寅政府对朝政策的制定、实施及朝鲜对外反馈来看,韩朝关系发展的核心问题仍悬而未决。以地缘政治学为理论框架,通过对影响文在寅政府对朝决策以及政策实施的相关因素进行剖析后可见,文在寅政府对朝"新阳光政策"以坚固的美韩同盟为基础,以对朝制裁施压与对话"双轨"战略为主基调,其政策目标是以和平方式推动韩朝对话并引向美朝对话,最终实现韩朝关系的正常化及半岛无核化并建立永久和平机制,从而保障自身安全及美国战略利益。然而,半岛问题和平解决虽出现契机,但距离突破核心问题尚远,根源在于半岛的"安全阀"并非掌握在韩国手中,"钥匙"分别掌于美朝之手,显然朝核问题的解决并不会始终被韩国主导,而美朝关系围绕着朝核等问题的解决路径坎坷曲折,双方一直处于零和博弈的状态及冷战式思维,核心利益有所冲突且调和困难。此外,要处理好半岛问题除了韩美朝三方协调谈判外,国际社会的支持与协调必不可少,更需保持对半岛利益攸关方的克制与管控。  相似文献   

16.
时至今日,冷战时期形成的、以美国为主导的一系列双边军事同盟仍在东亚地区安全中发挥着实质性作用,最为突出的就是美日同盟和美韩同盟。二战后,美日同盟一直是美国东亚同盟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美国东亚政策的基石。而美韩同盟则是美国双边同盟体系中合作水平最高的同盟。在统一  相似文献   

17.
正特朗普"美国优先"外交的意外崛起引发了美国战略界对后冷战时代美国外交政策基本目标的反思。一些人认为,美国传统的外交政策变得越来越脱离工薪阶层和中产阶级的利益了。于是,拜登总统一上台,其核心幕僚们就提出了"中产阶级外交"的概念,意图将国内政策和外交政策更紧密地捆绑。事实上,  相似文献   

18.
冷战时期的产物出口管制本来是一个国家为了保护战略资源和保证国内短缺物资供应而采取的一种应急措施,二战后它却成了美国进行冷战的工具。美国《1949年出口管制法》中,授权总统可以为了对外政策和国家安全的需要进行出口禁运或限制出口。此后又通过了《美国出口管理法修正案》,把美国公司在海外的子公司生产的产品或技术出口也纳入管制范围,即行使域外管辖  相似文献   

19.
美以特殊关系形成于美苏冷战时期,此后不断加强,“9.11”事件后进一步巩固。促成美以特殊关系的形成从本质上说是由美国的国家利益决定的,也由于以色列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重要价值,以及美国犹太人对美国对外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近来,美国的一些评论家用惋惜和不安的口吻谈论着华盛顿的“冷战”政策和“实力”政策所遭到的一连串失败,这种失敢不仅表现在东西方的关系上,而且表现在西方阵营内部的分歧上,这方面总的情况是:为了进行“冷战”和准备“热战”而同美国暂时结合起来的“伙伴们”的离心倾向愈来愈历害了。美国在其“战争合夥”之间所施行的“大棒政策”不但无補于事,相反地却加剧了这种发展。美国评论家指出,在希臘,美国的政策正遭遇严重的危机。由于塞浦路斯问题,希臘和英国、土耳其的关系以及同北大西洋联盟的关系已大大恶化。希臘的各阶层人士,包括一些统治集团人士在内,都对美英等国在塞浦路斯问题上的做法感到愤怒,他们指责美国和英国、土耳其串通一气阻挠塞浦路斯人民自决,他们指出希臘与北大西洋集团的结盟没有任何好处,反而只是使希臘的民族利益遭受损害。因此,许多人都在要求改变希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