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巨灾风险证券化本质上是将巨灾风险转嫁到资本市场,利用资本市场的雄厚资金力量来化解。正确认识巨灾风险证券化的巨大潜力,大力推行巨灾风险证券化,对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智英  徐芳 《科技信息》2007,(11):13-14
近年来由于人为或者自然巨灾造成的损失越来越严重,导致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面对巨灾风险无能为力。人们将眼光投向了资本市场,通过巨灾风险证券化,借助巨灾债券、巨灾互换等一系列金融手段来解决巨灾风险给保险业带来的困境。本文以巨灾债券为例,对于巨灾风险的危害、巨灾风险的发展趋势、巨灾债券的结构以及巨灾债券的触发条件作了浅显的介绍。  相似文献   

3.
综合相关资料,分析了我国巨灾风险现状,总结了我国巨灾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基于我国巨灾风险特点和风险管理现状,根据巨灾风险管理的国际经验,得出了应该逐步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以构建巨灾科学知识系统为技术支撑,保险与金融相互结合的巨灾风险商业化管理新模式的结论.强调了政府担任的角色不应该是第一保险人,而应该是最终保险的承担方.另外也强调了科技是重要技术支撑,加快对巨灾知识系统的研究及建立已经刻不容缓.最后指出巨灾证券化是中国构建巨灾风险管理模式的必走之路,但是巨灾风险证券只能作为巨灾再保险的补充,不可能完全取代巨灾再保险.  相似文献   

4.
张静 《科技信息》2010,(8):I0052-I0052
巨灾风险每年都给全球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我国也不例外。近年来,我国巨灾发生频率和由此造成的损失程度呈不断上升态势。但是,我国保险业并没有在巨灾风险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原因在于我国没有建立起由国家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保险体系。因此,构建我国巨灾保险已经迫在眉睫,本文借鉴国外巨灾保险模式,详细阐述并分析我国巨灾保险体系的构建思路。  相似文献   

5.
我国构建巨灾保险法律制度的必要性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建立和完善巨灾保险法律制度,是有效应对我国巨灾风险的需要;是组织全社会力量抗灾、救灾的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克服传统保险法局限性、更好地发挥保险业功能的需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探索和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巨灾保险法律制度,为现实所必要且必需。  相似文献   

6.
当前全球自然灾害频发,传统的保险业已经无法承担日益严峻的巨灾风险。巨灾债券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创新产品,可以为巨灾风险提供更有效的分散方式。文章采用藤Copula模型来刻画多巨灾损失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将多巨灾损失变量的条件分位数估计应用到多事件触发巨灾债券的触发值设定。结合全球洪灾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通过Monte Carlo方法模拟多事件巨灾债券的触发概率,验证了所构建模型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7.
20世纪70年代以来,资产证券化产品及技术在国际保险市场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运用,分别表现为巨灾保险风险证券化、保险资金投资资产证券化产品和保险资产证券化。而目前中国保险市场存在的投融资以及风险管理问题也十分需要资产证券化产品及技术来帮助解决。在目前中国资产证券化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新形势下,利用资产证券化产品及技术为保险业服务已经成为一大趋势。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保险公司对巨灾风险的承保能力,研发了一类与巨灾死亡率相关联的债券.采用含Poisson频率的跳-扩散过程刻画死亡率的随机波动,描述了巨灾死亡率所具有的跳跃特征.采用Gumbel Copula函数描述了不同地区死亡率的相关性,进而改进了巨灾死亡率债券触发指数的构造.最后,基于王变换构建了不完全市场中巨灾死亡率债券的定价模型,并给出了债券价值及其影响因素的Monte Carlo模拟结果.实证分析结果表明,Monte Carlo模拟10 000次预测的死亡率指数与真实值拟合优度良好,验证了计算结果的有效性和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我国巨灾的基本特征及管理制度设计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巨灾给我国社会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面对巨灾的突发性和破坏性,如何科学应对、妥善处理,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尽管我国在抗击巨灾的斗争中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就,但是从科学高效地应对组织行为和最大限度的减少灾难造成的损失上看,我国巨灾管理体制和机制都还存在着明显的缺陷.现行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为降低我国巨灾风险、完善巨灾管理体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均值方差模型的最优巨灾保险计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一家风险厌恶保险公司,构造了一个由巨灾期权和再保险组合而成的巨灾保险计划,借用标准均值方差模型,分析了巨灾期权和再保险的最优组合安排.研究表明,巨灾期权与再保险结合可以拓展保险的机会集合和改进效率,且最优解还受到巨灾期权和再保险的交易成本影响.  相似文献   

11.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8,(2):110-116
我国医疗资源配置不均问题严重,而商业健康保险的良性发展有利于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从"医养结合"的角度出发,结合安徽省的数据,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探求不同因素对商业健康险需求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第一,居民的购买力水平和老年人口的数量是影响商业健康险需求的重要因素;第二,现行的医疗保障制度对于商业健康险需求的影响也较高,关联度达到了0.634 8;第三,保险行业的发展情况、人们的风险偏好和医疗服务的价格对于商业健康险的需求影响不大.由此提出商业健康险如何参与"医养结合"的相关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12.
自改革开放、恢复保险业以来,我国保险得到了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中国保险业在发展环境改善、可保资源丰富、社会需求量大的同时,仍存在不协调和深层次矛盾,如保险发展不平衡、低效供给和开发、市场发育不成熟等,这些问题若不及时解决,将会制约中国保险业的进一步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人才是企业经济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作为知识载体的高智力人才对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具有决定性作用。企业生存、发展与获利的路径有很多,但都与人才资源有关,人才资源已成为企业中的第一资源。目前房地产行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难以满足行业的需要。如何满足房地产行业人才需求,实现供需平衡,已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相似文献   

14.
随着信息化的推进,信息系统在保险行业中的应用日益普及,对信息系统的离线使用需求也日益增多.传统的保险办理方式局限于营业厅或代理点的人工服务,不但使用户办理业务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而且浪费了保险公司大量的人力、物力.面对这一新的业务动向,保险行业迫切需要构建一种基于Smart Client的保险信息系统,文章通过一个应用于保险行业的信息系统阐述了如何设计一个结构合理、运行良好的Smart Client移动CRM系统.  相似文献   

15.
物流服务于企业的运行机制及相关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物流业方兴未艾,如何开展高水平而又符合国内市场特征的物流活动,尤其是针对生产企业实际的物流活动却很不够,本文从生产企业与物流企业两个方面分析了物流演进的模式,希望能有助于物流的进一步普及。  相似文献   

16.
作为传统信息服务业中的主力军——图书情报机构,其地位随着新兴信息服务业的崛起而受到强烈冲击,其传统的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已无法适应社会、市场的需要,如何改变这一局面,开拓新的服务方式,成功实现向现代信息服务业的转型,重新占据信息服务业主导地位,是各级各类图书情报机构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从改变信息服务方式的角度讨论了图书情报机构在传统信息服务业和现代信息服务业中所发挥的不同作用以及服务方式的改进,以实现重新定位,拓展服务面和创新点,使各级各类图书情报机构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阳霞 《科技资讯》2013,(14):239-239,241
随着旅游消费市场的发展壮大,景区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差距逐渐扩大,私人资本进入旅游景区产业成为解决差异的有效手段之一,如何在满足旅游市场需求的同时使景区资源与环境得到保护性开发,要求政府在治理模式的确定及监管上严格谨慎,确保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侵权法与责任保险功能的比较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侵权法与责任保险的功能进行比较,分析各自的特点、缺陷和相互之间的影响。认为责任保险对侵权法的影响是有一定限度的,侵权法在新的时期要继续完善自身体系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产业组织理论角度 ,分析了电子商务这一现代复合商业技术 ,研究它正在对我国保险产业演进的深远影响 :首先 ,电子商务对保险企业的行为影响表现在业务内容和方式的改变、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使企业组织结构更加扁平化、以及产品定价等方面 ;其次 ,电子商务对保险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中小企业竞争力、保险业务范围和市场空间等产生深刻影响 ,从而影响了整个保险产业的经济绩效 ;最后 ,通过分析指出 ,电子商务正在加速我国保险产业向垄断竞争的演进趋势  相似文献   

20.
为实现保险公司内部各种信息资源的优化整合,并较大程度地降低整个系统的运行维护成本,本文介绍一种“企业整合架构与消息交换框架”的解决方案。在此方案中我们将提出消息交换总线的概念,并介绍系统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以及与实际业务系统的交互方式。通过与传统信息交流方式做比较,本文还将分析此方案的优点以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