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当今这个信息时代,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必然的趋势,随着中国的国门大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伴随着西方大国对我国技术和资本输入,西方的价值观念、文化和生活方式也随之进入。我们既不能拒绝一切外来文化,视西方文化为洪水猛兽,实行闭关锁国,也不能搞民族虚无主义,全盘西化。我们必须确立和坚持生态文化观念,维护世界文化生态的平衡,才会有各种文化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文化全球化需要多元文化的共同参与,东方文化有责任与西方文化一同来维护全球文化的生态平衡。西方文化现代性的发生、发展保持着先行的位置,但这只能说明其在这一历史发展阶段具有领先性,并不足以说明其全部文化的完美性。东方文化所包含的智慧、哲学与精神有其自身的魅力,同时,它必然会随着东方文化现代性的发展而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发出光彩。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G.Leech所提出的礼貌原则为起点,从文化角度出发,阐释了Leech在西方文化背景下提出的礼貌原则未必适合用于衡量中国文化中人们的礼貌言语行为,因为中国人的“礼貌”是与传统的“礼”制紧密相连的,是一种上尊下卑、维护社会等级差序的礼貌原则,而西方人的“礼貌”则是为了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由于有这种根深蒂固且性质迥异的文化差异,中西方持不同的面子观,从而也选择了不同的礼貌准则来维护“面子”。  相似文献   

4.
李兆忠 《世界知识》2008,(23):64-64
检讨起来,两种东西深刻地制约了中国人对日本的认识,一日“大中华”,一日“大西方”。从文化心态上说,前者表现为华尊夷卑、崇内鄙外的文化自大,后者表现为崇洋媚欧、“月亮也是西方阿”的全盘西化。从思维方式上说,前者一切皆从中国寻找根据,以中国的尺度对日本加以裁剪,按照这种逻辑,日本的一切来自中国,日本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翻版;后者处处从西方寻找根据,以西方的标准对日本的一切作价值判断。其共同之处,就是都不把日本当作一个独立存在的对象对待。  相似文献   

5.
当乾隆年间西方列强出现在中国时,中国士人坚守“华夏中心”说,将西方列强视作未曾开化的蛮夷,把西方工业革命后的成果当作“雕虫小技”。这种文化上的保守主义,在经历了鸦片战争后方有所改变。此时中国知识界开始正视西方列强的工业成就,但仍然秉持着文化上的优越感,并以“中体西用”指导洋务运动。至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备受刺激的中国知识界方才开始正视西方文化,意识到它是有体有用,堪与中国文化并肩的文化,并开始了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到五四时期,在内外因素刺激下,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激烈批判传统文化,并提出了全盘西化的主张,至此“华夏中心”说被摒弃。  相似文献   

6.
程清 《咸宁学院学报》2013,(10):201-202
基于东西方的地铁文化背景,从精神文化层面探讨总结了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总结前人关于地铁文化方面的文献作品,并结合精神文化中的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即地铁文化无论是在内涵上还是外延上都能够反映出本国的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现代国际关系中的中西精神。现代西方文明是以资本主义精神和基督教神学文化精神为社会基本价值取向建立起来的,美国社会是这两种精神融合在一起的典型产物,美国可以说是现代西方文明的核心代表国家。资本主义精神的核心就是谋取利润和维护个人利益,具有强烈的利己性。而基督教文化精神的核心是“拯救世界”的问题,即基督教的普世性。在一些西方人眼里,凡是非基督教文化以外的文明都不是“文明”的,需要改造,所以,丛林法则的运用成了首选。“上帝选民”般的“文化优越”和“普世情结”成了一些西方人的普遍心态。中华文明中的“和谐”和“包容”的精神是以人为主要根基的人文精神,在倡导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和多样性的当今世界弥足珍贵,为人类和平友好相处,为各种文明相互借鉴、学习,共同发展提供了原则性的指导。  相似文献   

8.
面子可解释语言使用中的礼貌现象,而不同文化的差异导致面子维护在跨文化交际中难以实现。文章通过分析面子在中西方文化中不同的文化根源,总结面子维护理论并提出可行的拉近面子距离的策略,从而更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9.
中国维护中庸的方式是"节",它将个人私德与社会制度联系在一起。"节"建立在维护统治秩序的基础之上,构成了自下而上的纵深式联系。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将"中庸"上升为理性范围内的"中道"并贯穿于道德、政治与美学之中,它在具体要求与规范上表现出与东方中庸相似的特点,结构上则显示出左右制衡的联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始终将中庸作为实现统治的工具和手段,西方世界则将"中庸"作为根本目的和原则。  相似文献   

10.
中西方在诸如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生存环境,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很多不同,这使得中西方语言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也给东西方文化学习与交流带来了很多困扰。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中国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窑切。随着联系的目益加深,中西方文化冲突也逐渐增加。语言交流是交流最主要的形式,语言的使用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该文通过对中西方道德观、世界观,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进行分析,探索中西方语言文化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谭恩关和严歌苓是九十年代海外华裔文学的领军人物,都为我们提供了华裔在异域的生活经验和心路历程。由于生活背景不同,她们在文化认同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叙事话语和刻画的华裔女性形象上。为了融聚在美国主流文化之中,谭恩美在东西方文化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而严歌苓作为流散文学的代表,站在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上,反思海外华人在异域生活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2.
西方逻辑源远流长,独具特色:其发展的轨迹在长达二千多年的历史区间上从未间断过,自始就走上了形式化、公理化的道路,并以工具性为其价值主题。从文化的视角进行探析,这一切均源于之古希腊的西方崇 尚求知的传统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3.
王瑛  李瑾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6,37(2):246-248,256
在实地测绘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太原天主教堂的内外特征以及建筑风格特点,初步探讨了西方宗教文化对太原天主堂建筑四个方面影响:在建筑朝向上变中国传统的南北朝向为东西朝向;在建筑平面上采用了西方天主教会传统的教堂形式——拉丁十字平面;在建筑细部则更多的突出了天主教教义;在建筑风格上采用了罗马风形式。这些都体现了西方的宗教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14.
太平天国是中国近代史上反帝反封建的第一次革命高潮。太平天国领导人对外国侵略者有个认识过程,也有个实践过程。在中国近代史上,真正第一次亮出学习西方的当推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的基本对外政策的内容牵涉面甚广,主要是:反对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对外开放,中外自由通商;仿效西方,发展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东来的欧洲耶稣会士在将西方文明传到中国的同时,还将中国文化介绍给西方。特别是堪称中国文化精髓的儒家经典的西传,使中国文化与欧洲的文化进行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不仅使欧洲开始认识中国,同时还对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论传统文化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长期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当今大学中充斥着由于科技进步带来以娱乐为主的大众文化,由于对外开放带来的西方文化。这两种文化的消极影响方面使得大学生迷失方向,丧失自我。而传统文化由于历史的承载、民族性等特点,对缓和大学文化中的消极因素、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维护社会和谐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胡忠丽  陈茉 《科技资讯》2014,(28):240-241
该文旨在从霍夫斯泰德的价值尺度之一——权力差距(Power Distance)的维度来对比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西方人的言行,提高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在各种群体中,权力上的不平等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功能性的。这种不平等通常以等级制的形式出现,在所有的社会层次都有。每个社会在处理权力不平等的问题上方式、方法不同,形成了价值观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西方文明的起源与特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长期以来,东西方的学者习惯于将古希腊文明视为西方文化的源头。其实,真正的源头应是克里特岛上的米诺斯文明。但它并非原生文明,而是在埃及农业文明与西亚商业文明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次生文明。而西方文明则是一种在游牧文化骑马民族的反复冲击下,主要继承和发扬了游牧文化集贸易、掠夺、殖民于一体的骑马民族传统,由原始狩猎文化、游牧文化、商品文化、农耕文化杂交而成的海洋文明。  相似文献   

19.
企业文化的形成、运用,在很大程度上要与时代背景相结合。我国现代企业要精心打造企业自身的文化,以企业文化为导向促进人力资源管理,以谋取企业最大的经济效益并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不但要学习西方经典的管理理论,更要有自己的文化构建取向,真正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张璁和杨一清是嘉靖前期政坛上的两位高级官员。大礼议中,张璁倾力支持世宗的大礼观,杨一清对张璁的观点表示认同;在李福达案的善后处理问题上,杨一清竭力调和张璁等人与守旧派的矛盾;在是否推行“科道互纠”与清理翰林院积弊问题上,张璁、杨一清分歧明显;在杨一清受贿问题上,张璁尽力保全杨一清。两人之间的互动,不仅影响到各自的事功和政治命运,而且影响到嘉靖前期政局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