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廖怡 《科技资讯》2013,(29):32-34
电子政务这些年发展成为一个国家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志。近些年,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加强行政管理创新和服务,这些都对电子政务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此外,电子政务依托的信息技术手段也发生了重大变革。因此,中国电子政务将会呈现一些新的发展趋势。本文在剖析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未来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对转型发展思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解读当前电子政务发展新形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电子政务,从上世纪80年末开始至今,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各级政府普遍实现了政府上网,政府办事效率和公共服务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升。在明确建设原则及策略、完善安全保障体系和法律法规、统一标准、解决行政体制障碍、提高公务员队伍素质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本文试着从国内外的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的现状和特点角度,对未来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和建设重点作一个初步的判断。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信息化的背景下,基于行政生态学的理念,构建中国省级地区电子政务发展就绪程度指标评价体系,对中国31个省级地区的电子政务发展就绪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各地区电子政务发展就绪程度较低且存在较大差异性,同时呈现出自东向西逐步降低的现象,并且都存在"硬技术"水平高、"软环境"基础薄弱的现状;最后从经济基础、通信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建设三方面提出加强外部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出台对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深入研究电子政务建设中的行政许可法律制度,不仅可以提高电子政务建设的水平,而且可以更好地履行政府的职能。依据《行政许可法》对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的信息公开制度、服务行政制度、民主行政制度以及电子政务建设中的行政法律责任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对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工作中的行政许可行为及法律制度更加完善,为我国各地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陈洁 《科技信息》2013,(26):125-126
电子政务是政府管理方式的创新,这不仅改变了政府行政方式,同时也影响了行政决策和行政措施的变化,对促进政府行政的现代化、民主化、公开化、效率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电子政务基本概念的描述,分析了国际电子政务平台的发展现状和国内电子政务面临的困境,最终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对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改进方法,以推进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信息化建设》2015,(2):8-9
近年来,推动电子政务服务质量的改善,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提升政府绩效的重要手段。2011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组织开展电子政务发展水平综合评估,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评价与比较电子政务水平及发展的指标体系。为此,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于2014年发布《中国城市电子政务发展水平调查报告》,对中国主要城市的电子政务服务进行评估,并对其发展状况进行排名,希望为未来电子政务服务的发展提供启示与参考。  相似文献   

7.
电子政务在当前政府行政运行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但当前电子政务在发展中存在建设水平滞后、规划标准不一等问题,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大力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推进电子政务发展。  相似文献   

8.
黄雨生 《科技信息》2013,(25):15-16,45
随着3G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基于3G的移动电子政务,成为未来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本文分析了3G环境下移动电子政务的优势和特点,归纳了影响3G技术在移动电子政务中使用的阻力因素,对基于3G的移动电子政务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对今后的移动电子政务信息化发展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日本电子政务发展进程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电子政务是信息时代对政府提高行政能力的要求.电子政务使政府行政方式发生了变革,从而使产生于工业时代的现行行政法与信息时代政府行政方式的电子化出现了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电子政务的推进对行政法提出了急需解决的问题.为了推进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有必要借鉴参考国外电子政务的做法,以缩短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历程.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随着电子政务建设在全社会的全面兴起,公务员电子政务应用水平能否跟上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浪潮成为影响政府推进电子政务进程的重要方面。国家领导层曾多次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上论述过公务员电子政务培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有赖于大量的既懂行政业务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国内公务员电子政务知识培训相对于电子政务建设发展的步伐比较落后,特别是现有的电子政务培训的发展还不能满足对公务员进行广泛培训的要求。在电子政务培训进行过程中记者明显感觉到电子政务应用人才知识结构的单层发展,即公务员电子政务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1.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为电子政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移动电子政务成为当前政务管理的主流发展趋势。介绍了我国移动电子政务的建设背景及现状,对电子政务进一步发展的模式及对策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刘奎汝 《科技信息》2011,(22):36-37
信息化时代,现代政府在行政组织中不断引进科学新技术,新技术的引入下打破了原有的环境条件,组织变革不可避免。那么随着国家对电子政务建设的不断重视,电子政务对现代行政组织产生了深远的、巨大的影响,因此行政组织在电子政务不断的发展、推动下有了诸多方面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3.
熊先兰 《科技信息》2006,(11):233-234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有利于提高行政透明度,方便公众监督,加强政府廉政建设,有利于推动社会信息化进程,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在实践过程中的阻滞因素主要有政府组织结构"条块分割"的负面效用,公务员落后观念的反向牵引,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实践误区.消解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中阻滞因素的对策是牢固树立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正确观念,建立健全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相关法律法规切实加大行政改革力度,创新政府管理.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政务建设水平得到了迅猛提升,特别是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行政审批和电子监察等领域电子政务的推进,大大增强了服务型政府的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15.
黄盛 《科技信息》2014,(1):209-210
网上行政审批就是为了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服务质量、透明度,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将传统的行政审批业务搬到网上,实行政务信息化,提供一站式服务的过程。网上行政审批的发展趋势是从部门级系统审批向平台级系统审批提升,逐步向综合级系统审批发展。本文就电子政务建设中的网上行政审批系统做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6.
电子政务是新兴的行政管理模式,其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和相应的立法与执法的方式有着制度先进性和效能优越性。电子政务在法治环境下的施行是公共管理学和法学共同关注的新课题。本文从电子政务的内涵和自身特点出发,探讨电子政务对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影响、电子政务与行政法内容、行政法的适用、行政法的发展诸方面的问题,梳理出电子政务与行政法制相互关系的基本脉络,并运用这一研究路径对广东省的电子政务法制建设进行了初步的考察,以期梳理出电子政务的基本法理脉络,促进对电子政务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17.
自从上世纪末,中国开展电子政务建设以来,电子政务的发展大致经历了由简单、单向的信息公开到复杂、双向资源应用再到纵横交错的业务协同三个阶段,电子政务建设与社会发展的融合在深度与广度上不断创新。而随着大部制行政机构改革的完成和电子政务自身的不断发展,电子政务也将由现在的“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发展阶段向“互联治理”阶段递进。  相似文献   

18.
电子政务的发展在中国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议题,但却一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经过几年的发展,公众对电子政务了解不断加深,认识也逐渐真实起来,开始向电子政务要效果,要效率,要效益.中国电子政务在功能上的欠缺逐渐凸显出来.多年来各级政府在电子政务方面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但是距离全社会的一致认可还有一定的差距,公众对电子政务的评价可谓是“毁誉参半”.中国电子政务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如何前进与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工作流技术在电子政务领域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为了解决电子政务领域面临的协同问题,在电子政务应用领域中引入工作流技术.根据工作流管理系统参考模型的规范,分析了行政审批过程的实际模型,提出基于工作流管理系统规范的协同控制中心的设计思想,将其应用到网上行政审批的过程中.实现行政审批流程的自动化执行,提高行政审批的办事效率,解决了网上审批中无法进行业务流程之间的有效协同问题.  相似文献   

20.
2005年,在我国90%地市级城市已经建立了政府网站基础上,电子政务方向开始从网络基础建设向功能应用和社会服务层面转变,中国电子政务建设进入实质阶段.2004年颁布的《行政许可法》催生了一批行政审批系统,特别随着2005年《电子签名法》的颁布实施,网上行政审批系统作为不受时空限制的“在线电子服务”,必将成为今后电子政务市场的热点,涌动着无限商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