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农民经济合作的演化经历了传统时期社会网络内的合作、20世纪50年代政府主导下的合作和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的专业性经济合作三个阶段。不同合作阶段在社会经济结构、合作纽带、主导力量和合作路径等方面呈现不同的特征。从合作的演化趋势看,社会网络内农民合作将长期存在,但朝着规范的方式演进;政府对农民合作的推动力量逐渐隐蔽,但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民主导的专业性经济合作成为主流。  相似文献   

2.
国民政府时期农村信用社制度曾发生异化现象,主要表现为:欲挽救"农村破产",农村经济却愈加衰落;欲使农民得利,农民却几乎是"被得利";欲使农民自愿参与合作,农民却是"被合作";欲遏制旧式高利贷,却产生了"集团高利贷"。国民政府时期农村信用社制度异化是由于其陷入"囚犯困境"的漩涡所致,这对于当前如何促进农村信用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研究不同的空间尺度下区域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合作网络动态演化规律,以及多维邻近性因素对创新合作网络的驱动机制。以2005—2016年广东省环保产业合作专利为数据来源,得出以下结论:跨组织的创新合作网络在广东环保产业技术创新过程中逐步发挥重要作用。创新网络呈现等级辐射和扩展扩散相结合、由珠三角向其他城市扩展扩散的变化趋势。地理邻近、社会邻近对创新合作具有持续正向促进效应。地理邻近的影响作用随着产业发展其重要性逐渐提升。制度邻近对创新合作先产生抑制作用后转为积极影响效应。制度邻近和社会邻近呈现显著的互补关系,可替代地理邻近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转型期河南省农村的社会风险主要包括农民的人身风险、农村民间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受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突出和农村文化风险。为有效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构建和谐中原,必须培育农民的风险意识,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培育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防范风险的政策制度,推进农村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存在及发展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范式,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产生与演进视为一种必然的有效制度变迁,应用边际理论分析了其产生的外部诱导因素、内部动因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指出农民完全有积极性和力量成为承担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经济主体,而且在这一演进过程中政府的职能发挥也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6.
农民或主动或被动地离开土地是中国土地流转制度下的产物之一。在这个制度下,农民被划分为三种不同类型,所以应该根据不同农民群体的特点把他们纳入到不同的养老保险体系中。但是为了保证农民养老问题的快速、有效解决,需要将土地流转下的农村养老保障问题植根于我国当前的养老保险体系框架之下,并制定涉及资金来源、制度衔接、制度弹性和监管...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结构转变的新形势下,传统的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已经无法填补庞大的农村社会保障需求的缺口。通过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来建设适合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避免出现依赖国家和社会救济的城填传统模式,鼓励农民走向互助。通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高农民收入,进而从根本上增强农民防范外部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地租的几种形式对应着人类社会的几个不同阶段,奴隶社会没有地租,奴隶的全部劳动和产品都归奴隶主所有,封建社会初期实行劳动地租,中后期实行实物地租,资本主义社会从本质上只有货币地租,每一种地租形式都有其产生机制,并对劳动者和土地所有者的经济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我国地租货币化应回归其正常历史进程,即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并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创新土地收益形式,如土地入股制度收益,以保证农民利益。  相似文献   

9.
西部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起步较晚,成效突出。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经济和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仍然存在着规模不大、农民参与面不广、运作不规范、结构不合理、带动示范效应不强等突出问题。为此,应着力提高认识、加强引导、强化扶持、完善制度,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切实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积极作用,为西部地区破解"三农"问题提供持续有效的组织资源。  相似文献   

10.
陈代俊  胡琼 《遵义科技》1999,27(2):22-24
土地制度作为社会的一个基本制度,它的改革和发展必然会涉及到社会和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同样社会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改革也会相应要求土地制度进行必要的改革。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内容的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对农民经营管理土地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改革之初,由于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一定程度上确定了农民经营土地的主体地位,极大地激活了长期被禁固的农业生产要素---土地与劳动力的高效重组,成功地推动了一段时期内土地生产力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对宁波市政府“居家养老服务体系”项目运行中政府与民间组织关系的实证分析得出:在社会结构日益多元化背景下,不同类型的民间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不同形式而生成政府与民间组织不同互动关系的“合作治理”模式,需要重新定性政府与民间组织之间的法律关系;需要用“软法”来规范“合作治理”中政府和民间组织的法律行为;政府应通过提供多元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有力的资金保障、科学的民间组织培育机制和监管评估执行来消除民间组织参与公共服务领域的制度性障碍,使民间组织更加规范,同时也使自己的行为更负责任.  相似文献   

12.
在新农保推进过程中,农民的参保行为呈现出高参保率、低参保额的特点,针对这种情况,从微观、中观、宏观3个层面分析了社会资本影响农民参保行为的作用机制,并提出建立不同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分类推进新农保;加强新农保制度宣传,发挥社会动员效应;加强财政补贴的投入,建立有效的参保激励机制;保证制度的稳定性,增强农民对制度的信心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农村失地农民利益受损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产生了大量失地农民。由于农村现行相关制度存在缺陷,一部分农民失地又失业,利益受到侵害,成为新的困难群体,给社会稳定带来不利影响。我们应坚持公正公平和群众利益至上的原则,积极推进制度创新,给失地农民以国民待遇,保障其利益。  相似文献   

14.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为切实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对于提高农民健康保障水平,减轻医疗负担,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具有重要作用。从江苏省的实践来看,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所采用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模式不尽相同,本文通过比较寻找其存在的共性问题并加以分析,为推动江苏省新型医疗合作制度的更好运行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主要探讨黎族农民互助制度及其行动逻辑与现实基础。通过对海南黎村互助组织的调查发现,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间的合作不仅依靠血缘和地缘关系,也在工具理性和传统道德双重价值观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较强合作精神的合作关系,这是黎村互助联合形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的"稳定器"和"安全阀",一套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会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整个社会的稳定也会产生重要的制度保障作用。当前,由于我国农村保障制度普遍存在覆盖面太窄、保障项目少、保障水平过低等诸多问题,使得许多农民面临老年生活无保障、疾病、生活贫困以及失业等风险。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必将严重影响农村基层社会的稳定。因此,必须建立起一套包括农村社会救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相结合的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农村社会福利制度以及一些有条件的地区为本社区农民举办补充的社会保障项目等较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7.
政治冷漠是农民政治参与的一种特殊方式.通过对我同农民政治冷漠的萌芽、产生和发展演变的纵向考察.分析当代农民政治冷漠存村民自治、公民社会、政治民主化等方面的消极效应,探寻政治文化、经济水平、教育状况、制度缺陷等因素,在农民政治冷漠问题形成中的作用.从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民教育、完善参与制度、创新参与形式、保障弱势群体权益等方面,寻求消解农民政治冷漠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影响江西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生和发展的动力因素包括内部动力因素和外部动力因素。其内部动力因素主要是:农民对利益增长的需求、市场化的发展、农业的专业化生产;其外部动力因素主要是:政府的推动、合作组织"能人"的带动以及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诱导。  相似文献   

19.
涉农企业与职业教育是利益相关者,具有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社会责任和法律义务。但是,我国涉农企业在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必须强化涉农企业责任意识,确立其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主体地位;建立涉农企业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社会支持体系;创新校企合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模式,增强涉农企业参与度;建立利益机制,激发涉农企业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内生动力等。  相似文献   

20.
运用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说明了我国农业组织化要求产生的内在机制,着重考察了我国均衡农村社会的形成和非均衡农村社会的产生这两个方面对组织化发展的影响,说明了农业组织化的要求是农民在追求农村社会变迁中所释放出来的获利机会的必然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