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9 毫秒
1.
加入世贸组织,实施西部开发给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显然仅仅依靠市场调节不仅使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后发力量无法发挥,而且还会加剧东西部差距的扩大,因此在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过程中政府行为具有特殊的意义。通过分析政府干预的作用和缺陷,提出民族地区政府适度干预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2.
“对口支援”工作是贯彻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其旨在缩短东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差距,保持东西部地区的教育及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本文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对口支援西南科技大学为例,总结了对口支援工作十年来的成效,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目前对口支援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3.
第四届西部高等教育论坛以“提升西部高等教育水平,促进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为主旨,探讨了西部高等教育的“自强”之道与“助力”之策。论坛从西部高等教育“振而不兴”的困境出发,从政府、高校和价值层面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与反思;以内部“自强”为目标,针对3个层面的问题进行原因剖析并提出对策建议;部分专家学者以历史和域外经验作为参照,探讨如何为西部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助力”。论坛在反思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的同时,对未来的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关于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战略对策StrategyonSpeedingUpDevelopmentofChina’sWesternArea王一鸣(国家计委国土开发和地区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100824)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已成为上至中央...  相似文献   

5.
我国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事关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国式现代化从方法论和认识论创新的高度启示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从自身发展的小格局式的“追赶思维”向服务经济社会的大格局的“不可替代思维”转变,走一条以差异化发展、特殊化发展和特色化发展为特征的现代化道路。长期以来,由于受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和高等教育布局的影响,东中西部高校在一流学科建设、国家级平台搭建和高层次人才引育方面的“长板”要素之间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进一步拉大。西部高校原本的“长板”要素处于明显弱势地位,“长板”变成了相对意义的“短板”。面对西部高等教育在学科建设与转型发展、科技创新平台供给结构、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育秩序等方面的多重问题,破解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困境,亟待通过补齐短板树立发展信心,一体化构建推动西部高等教育整体崛起的“一体两翼”。深入推进新一轮西部高校“一流学科”建设,以分类发展支持学科建设,以特色发展提升学科质量,以集群发展提升服务能力,加强学科建设的顶层谋划、交叉融合、结构优化和社会职能,重构学科创新集群发展的新生态体系;通过顶层设计与底层联结形成具有系统化和整体性的“点、...  相似文献   

6.
通过近几年国家优质教育资源数据统计,用比较分析方法,从西部高校的国家级特色专业、教学团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精品课程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西部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对西部十二省(区、市)的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和国家科技三项奖励的对比研究发现,陕西、四川和重庆处于前三强,远远高于西部高校平均水平.文章提出了西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对策,即完善中西部对口支援高校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利用国家“2011计划”协同创新机制推进西部高校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建立西部高等教育内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与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7.
西部欠发达省份,自然条件严酷、经济社会发展落后,要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需要在划分权责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两个比重”,建立生态资源补偿机制,调整转移支付模式,完善转移支付形式,健全支付体系,规范支付行为,理顺中央与地方的“条块”关系,实现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管理科学化,加大中央财政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实施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是教育部为全面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积极促进区域之间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重大创新。大理学院是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一所省属综合性本科院校,也是我国高等学校合并组建和改革实践的成功典范。在新时期,实现对口支援大理学院对于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远历史影响和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对教育部确定的“十五”期间西部地区重点建设的13所高校三年科技情况及发展变化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表明:西部重点建设的13所高校多数整体实力不强,主要表现在科技经费偏少;技术转让收入低,获奖项目不多。与东部地区高校相比差距较大;13所高校之间科技实力相差悬殊,在横向项目方面有些学校为零。反映出西部高校与地方经济建设结合以及成果转化的力度不够。  相似文献   

10.
 世纪之交, 我国西部迎来了大开发的历史机遇, 值此国家发展战略重点西移之际, 冷静地分析和比较西部与东部经济崛起在时机上的差异性, 客观地认识和把握西部经济腾飞的现实起点和基础, 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正确选择发展战略、实现追赶目标的基本前提和现实要求。一、东西部发展时机的差异性分析改革开放之初, 国家出于缩小国内地区发展差距必须服从于缩小与世界发展差距的大局需要, 从效率优先的角度, 果断地选择了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 使东部地区获得了千载难逢的发展先机。20年后, 西部地区终于迎来了大开发的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11.
从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到以“四点一线一面”为战略重点的教育现代化区域创新试验,西部高等教育政策不断深化的同时,它作为一个学术问题也饱受争议。我们需要进一步反思西部高等教育的问题域和前提假设,我们是因为落后而支持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吗?西部高等教育真的落后吗?解构“落后”的身份符码,西部高等教育是一个真实的命题而非虚妄的猜忌,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区位的概念——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而是作为一种极具反差的社会文化现象——既有区域高等教育的整体性差异,也具有独特的全局性和整体性功能,其中蕴藏着国家疆域治理的差异公平思维。转向现象的背后,振兴西部高等教育不仅是一种争取更多资源配置的政策话语,而是要站在西部高等教育本身的全局性功能和地方性知识生产的基础上,以一种文化持有者的眼界来认识西部高等教育,在政策话语和知识生产上克服他者困境,突破资源依赖的传统发展模式,重视以人为基础的制度创新,承接“一带一路”倡议,坚持西部高等教育向西看的教育开放布局,处理好国家干预与市场机制的关系,重视国有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高等教育发展状况是吸引人才流入的外在动因,也是当地人口迁移的潜在驱动力,影响人才流动的“推力”和“拉力”同时动态存在,最终致使地区人才流失或集聚。基于2009—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检验高等教育规模对科技人才集聚的效应机制,重点关注净经济劣势下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对省域内科技人才集聚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等教育是省域内科技人才集聚的关键动因,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规模对科技人才集聚的倒U型效应显著,但受制于净经济劣势,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较快产生导致人才相对流失的净“推力”效果。具体而言,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对研究生科技人才有“拉力”作用,但进一步扩张可能致使其未来面临科技人才总量的相对“流失”。中部地区高等教育规模与科技人才集聚之间呈现一定的倒U型关系,从侧面反映出高等教育规模对科技人才潜在的“推力”作用。此外,中西部科技人才具有显著“人随钱动”的集聚特征。破解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与科技人才流失之间的内生循环困境,需进一步削减“推力”、创新“拉力”,完善高教体制分权化改革,厚植高校扎根地方情怀,释放产学研一体化集群创新活力,建成经费、政策、公共服务综合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13.
全面振兴西部高等教育是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方面,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重点部署的十大战略任务的重要内容。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已取得很大成绩,但全面振兴仍在路上,其面临的真正约束是“西部意识”的思想约束。因此,西部高等教育的全面振兴,需要破除“西部意识”,突破思想约束。要坚持追求卓越,切实提高西部高等教育定位站位,确立西部高等教育志存高远、对标一流的发展意识,激发不懈奋斗、追求卓越的精神动力。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化改革,通过建构信息化时代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新生态、加快推进西部高等教育思想观念更新、强化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的制度供给、增强西部高等教育自主发展能力等举措,全面增强自我“造血”功能,推动西部高等教育全面振兴,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运用内容挖掘技术对1949年以来中央层面发布的39份高校分类发展政策文本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出台分类发展政策的数量越来越多,发布主体越来越多元化,地方政府承担更多主体责任,政策样本的语义网络形成了“发展-建设-特色”“高等教育-质量-结构”和“高等学校-学科-水平”3个核心聚类。“分类发展”经历了重在学校建设、由重在学校建设向重在学科建设过渡和重在内涵建设3个发展阶段,高校分类标准呈现出丰富性和全面性,政策效力由强规划性转向强指导性,政策工具由强制性向诱致性转变。由此可见,在分类发展政策中,中央的角色已由“主导者”转变为“指导者”,政策导向由调整外部关系回归教育本身,发展策略从终身制转变为“有进有退”的竞争机制。为完善高校分类发展政策,应进一步提升政策执行力、平衡政策着力点及优化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15.
姬文鸽 《江西科学》2010,28(4):541-545
在构建地方基础教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我国地方基础教育的发展进行了综合评估。实证结果显示,地方基础教育发展水平普遍不高,区域间教育发展失衡的状况比较严重。东、中、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失衡是全方位的,中部和西部地区不仅在教育规模上与东部地区存在较大差距,而且在教育水平上也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同时指出,政府应加大地方基础教育投入,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教育投入,以期尽早缩小区域间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程度。  相似文献   

16.
京津冀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现状是区域内高校过于集中,中央高校和地方高校在地域上双雄并立,本科高校和专科高校区域间落差大,部分地区高等教育还不能充分满足人口发展的需要,区域间高校数量的差距大于区域GDP的差距等。结合高校空间布局现状与区域发展概况发现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的空间布局可以更加合理,其布局构想可以概括为"一轴两翼",即以京、津、廊高等教育发展轴为基础,大滨海地区高等教育研发带和城镇密集地区人力资源储备带为两翼,在智力和人才上为区域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7.
在加快建设“双一流”高校背景下,各地区高校都在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竞争力,对西部地区“双一流”高校的科研竞争力进行分析,有助于推动《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年)》的精准实施。基于InCites和ESI数据库的统计数据,从科研生产力、科研影响力、科研发展力、科研创新力4个维度对西部地区“双一流”建设高校科研竞争力进行分析,并对学科分布情况进行比较后发现:西部地区高校科研竞争力相对落后,仅论文引用百分比、热点论文百分比指标略高于东部地区;“双一流”高校科研竞争力综合排名最高的是甘肃省,其次是重庆市和陕西省,四川省的科研影响力有待提高。为提高科研竞争力,加快“双一流”高校建设进程,西部地区“双一流”建设高校应加强校际合作,吸引高端人才,制定激励政策,激发教师潜力,发掘潜在学科,促进均衡发展,加大内涵建设力度,提升“双一流”学科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
在政府统筹推进高质量高等教育公平之际,我国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总量有所增加,其中北京、天津、上海、青海和宁夏5个地区始终处于前5位,而广西、云南和广东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始终排在后几位。我国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地区差异较大,但有逐年缩小之势,主要原因在于优质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省际差异的减小。从人口规模来看,我国人口规模较小省份的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较高,但变化幅度较小,基本趋于稳定;人口大省的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最低,但有增长趋势,整体优化幅度小于人口中等省份。对省际差异分解发现,2013—2016年不同人口规模地区间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异有所缩小,但之后基本保持稳定,说明现有的区域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调整政策对均衡不同人口规模区域差异的作用基本饱和。因此,政府要加强对各地区适龄人口变化的监测,逐步弱化现有的以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为标准的招生计划分配模式。  相似文献   

19.
西部高等教育问题来源于历史,凸显于当下,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复杂问题,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必须回答的时代命题。作为现代社会的一个区域性、普遍性、综合性问题,西部高等教育问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代表性。目前,西部高等教育的研究力量正在汇聚,相关研究已走过了萌芽期和热点期,正逐渐走向反省和自觉,研究内容广泛涉及问题诊断、原因探究及对策建议等多个方面,振兴思路也正经历从“输血”到“造血”模式的转变。未来研究有必要从地域性理解提升到领域性层次,并从学科的高度来审视西部高等教育问题,以确保从制度保障、人才会聚、知识积累和实践深化的角度提出改善之策和振兴之道,最终为其他后发地区高等教育的振兴实践提供独特的知识经验和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