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经济全球化、价值观多样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新挑战.高校德育模式已逐渐由与生活情景割裂的以灌输说教为主的传统模式走向以互动为核心的动态发展性的情景对话德育模式.本文尝试对情景对话德育模式的探讨.旨在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以促进大学生个体道德行为的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2.
融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于一体的“大德育观”在我国高校的德育教育中具有现实合理性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四个统一”和“五点希望”是高校德育目标的最新宏观定位 ,目前 ,亟待将之进行目标的微观细化 ;“灌输论”的地位及坚持“灌输论”的现实紧迫性 ;德育的时效要通过落实德育的主体地位来实现。具体说来一是按需施教 ;二是采取适当的德育教育模式 ;三是注重德育实践教育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高校德育环境、德育对象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德育教育不再是封闭、乏味的灌输说教,而要以生动、鲜活的教育内容,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展现高校德育工作的时代感和创新性。本文以创新项目为载体,研究探讨高校德育工作的新模式,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灌输作为一种传统德育方法,其自身不足以成为德育评价的判断标准,在今天学校德育面临诸多困惑的情况下,德育灌输仍有其存在的理由,教师要通过积极探索,赋予灌输新的时代含义,探索德育灌输的新途径,使灌输教育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5.
论德育灌输与德育渗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灌输和德育渗透都是德育手段。传统的、正面的德育灌输只能加强,不能削弱,隐性的、间接的德育渗透,其作用与影响无时不在。灌输与渗透双管齐下,统一并进,德育效果才会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6.
赵元 《科技咨询导报》2007,(18):177-178
高校德育工作是高校工作中的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重点。针对高校德育的传统灌输方式,提出采用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在此理论基础上,提倡高校德育过程中要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注重弥补建构主义理论的缺憾,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高校德育工作也不断与时俱进,在继承中发展,在变革中创新,实现了由传统向现代的德育内容与方法的全面而彻底的转型。这当中,尤以德育理念的发展与创新最为突出,实现了诸如从"服从"向"服务"、从"批评人"向"培育人"、从"单主体"向"双主体"、从"他律"向"自律"、从"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从"被动"向"主动"等德育理念的现代转型,使德育理念与方法更为先进、科学、正确,也使德育的实效性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8.
徐晓荃 《太原科技》2002,(5):15-15,17
灌输教育的核心是强制和服从,而不是创造和自主,以柯尔堡为代表的西方德育理论,反对道德灌输,尊重道德的主体性和道德主体的自由意志,主张学生从实践中获得道德上的成熟,认为实践过程就是创造需要的过程,道德需要源于道德实践,并构建出新的参与式道德实践的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9.
关于建构高校主体性德育模式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士恒 《科技资讯》2006,(26):248-249
本文试图从分析德育主体性内涵入手,在研究了高校德育现状——德育主体性缺失及其原因后,重点探讨了建构高校主体性德育模式在德育主体的主体性、德育目标内容的主体性、德育原则方法的主体性等诸方面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0.
对灌输性德育的消极评价一直存在不同语境的理解,对灌输的批判、拒斥则出自对灌输的价值曲解。本真意义上的灌输并非一无是处,德育所需的道德知识的传递必须借助于灌输,如果每一种道德知识的获得都需要个体的体验,这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教育资源,而且人类社会永远只能原地踏步。所以,对灌输性德育的价值重估既有利于还灌输以本原也有利于德育实效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带来了多元文化,面临文化碰撞的农村中学生,由于活动范围狭窄,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常常会受到社会上一些负面影响,而传统德育存在着单向灌输、机械训练、封闭保守、标准化等压抑学生创造意识的弊端。因此,农村中学需要探索德育新模式,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心理发展上都能适应新世纪的挑战。在此基础上,  相似文献   

12.
高校德育模式教育改革探讨——浅析人本化综合德育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晓津  胡丽明 《科技信息》2010,(28):I0060-I0060
在新的历史时期,思想的多元化向高校大学生德育模式提出了挑战。而新型的人本化综合德育模式的产生为高校德育改革提供了方向,本文从人本化综合德育模式的丰富的德育内容、多元化的德育方式、贴近生活的德育目标、公允的评价等内容入手,对这一比较科学的德育模式加以浅析。  相似文献   

13.
高校德育方法创新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校德育工作最大的问题就是忽视德育对象的主动性与主体性,以"灌输"现成结论与传授道德知识为主要方式对教育对象进行教育,德育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德育内容严重单一化,功利性趋向过强,以政治教育代替德育教育,忽视深层次的隐性目的,忽视对学生基本道德品质的培养.高校德育体系应积极加以改革,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新理念,以基本道德品质教育为基础,构建高校德育新体系,切实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论高校主体性德育课程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传统的德育课程模式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则是学生主体性的缺失。构建新的高校德育课程模式即主体性德育课程模式,是新时代人的发展要求,是学生主体的强烈愿望,也是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而要建立高校主体性德育课程模式,必须按照高校德育课程的人文特点以及高校学生的主体性特征和成才需要,合理确定高校德育课程目标、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浅析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义坤  肖鹤 《科技资讯》2006,(36):69-70
形势的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构建新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是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新任务。笔者论述了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内涵,分析传统的权威灌输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及其特点,并提出以互动对话型作为新时期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16.
高校传统的德育课程模式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则是学生主体性的缺失.构建新的高校德育课程模式即主体性德育课程模式,是新时代人的发展要求,是学生主体的强烈愿望,也是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而要建立高校主体性德育课程模式,必须按照高校德育课程的人文特点以及高校学生的主体性特征和成才需要,合理确定高校德育课程目标、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高校德育工作的入口和出口的视角,探讨高校德育工作中值得注视的问题和高校德育工作的发展趋势,指明高校德育与中学德育的裂缝存在的现实性及衔接的必要性,阐明高校德育工作需从入口到出口全过程的工作要点,论证高校培养纯粹技术人才的危害性,在此基础上,提出要通过多向度的运作模式大力推进高校德育工作,充分发挥德育在培养人才中的不可替代作用。  相似文献   

18.
论早期儿童道德灌输的合理性存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丽 《南昌高专学报》2005,20(3):52-53,66
在德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反对灌输总体上是正确的。但对于灌输的取舍都必须持相对理性立场。灌输本身无所谓好坏,它的价值取决于人们的运用。本文在对灌输内涵进行重析的基础上,从心理、哲学角度对早期儿童道德灌输的合理性存在进行了辩护,拒斥一切意义上的“道德灌输”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9.
李秀雪 《科技信息》2012,(32):103-104
现在“灌输”成为被“人人喊打”的对象,但往往是“喊而不打”,因为在道德教育中“灌输”作为一种方法依然发挥着作用。长期以来德育灌输被认为是一种不好的教育,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理解使其合法地位一直没有得到正视,“灌输”并不代表一种压制和控制,不等同于规训。灌输是传播德育文化的需要,是主体德育的物质基础,在儿童早期灌输是提高其道德判断水平和道德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高校网络德育信息的传播过程,是德育工作者与受众之间凭借网络媒介进行沟通或信息交流的过程。研究网络德育信息传播的过程,优化网络德育信息传播的模式,是发挥网络德育作用的有效途径。提高网络德育工作者的信息素养和加强信息源的组织、开发与管理,对优化高校网络德育信息传播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