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子午岭次生林恢复演替中土壤微生物量的变化动态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研究子午岭林区次生林演替过程中微生物量和w(微生物量碳)/w(有机碳)的动态.结果表明:随着次生林演替,微生物量变化趋势不明显,土壤有机碳的变化趋势与微生物量的变化趋势相似;微生物量与有机碳高度相关(P《0.01),说明子午岭次生林演替,微生物量与土壤肥力密切相关.次生林演替时间与w(微生物量碳)/w(有机碳)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1),而且w(微生物量碳)/w(有机碳)随着演替时间的延长而提高,由此认为:w(微生物量碳)/w(有机碳)可成为黄土高原次生演替土壤有机碳变化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2.
退分草原围封恢复过程中草场质量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十年研究结果表明,围封后,草场的总产量在第 二年即可基本上恢复到与当地的大气降水相互平衡的水平,但其中的草群类型和各种植物生物量的消化变化则是相对缓慢、逐渐进行的。草场质量的动态变化总的趋势是羊草、大针茅、冰草等禾本科优质牧草的比重逐年则菊科、蔷薇科和其他杂类草等饲用价值较低的牧草的比重逐年下降,草场质量有逐年提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根据杨桦次生林代表性区域的研究材料,经过大量的计算、分析等工作,研究杨桦中壮龄次生林超前人工更新的技术措施及意义。  相似文献   

4.
综述长白山区牛皮杜鹃分布、生境、遗传多样性、形态、繁殖等研究现状.结果显示:牛皮杜鹃为杜鹃花科常绿杜鹃亚属常序杜鹃亚组,国内分布以长白山高山苔原带为主,吉林省二级保护植物,濒危种;气候变暖及雪斑线上升引起牛皮杜鹃种群沿海拔上移、扩张,群落内物种间竞争显著;土壤动物对牛皮杜鹃及群落植物凋落物分解作用明显;遗传多样性丰富,不同地带牛皮杜鹃遗传差异较大;有性、无性繁殖均可获取种源.建议加强牛皮杜鹃繁殖研究;开展以小叶章为代表的草本植物种群快速扩张引起的牛皮杜鹃种群衰退研究;建立长期样地,监测牛皮杜鹃种群变化.  相似文献   

5.
东北次生林区枯落物对天然更新的障碍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枯落物对森林更新的影响,通过林地样方调查方法在不同的季节对辽宁省清原县大苏河林场花曲柳、蒙古栎、胡桃楸等次生林的天然更新状况、林下枯落物状况和土壤种子库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天然次生林枯落物对天然更新的障碍作用.经过统计学显著性检验表明,枯落物对东北次生林的天然更新有一定的障碍作用,枯落物过多有效更新幼苗数量就会减少,相反,枯落物少有效更新状况就好,林下枯落物数量和天然更新幼苗数量呈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垂花百合(Lilium cernuum)野生资源分布稀疏、数量较少,是园林杂交育种的重要野生种源,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对垂花百合的形态学特征、地理分布、生态学习性及长白山区垂花百合的物候特征进行描述,并重点对其繁育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人工栽培的垂花百合在花、叶、鳞茎的生长上都明显优于野生自然生长的垂花百合;引种栽培后病害较多,易倒伏;第1年遮阴栽培是关键,需遮阴50%;有性繁殖时,种子需暖温处理,发芽率可达70%以上.无性繁殖生长较快.  相似文献   

7.
海南岛中部山区次生林生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研究了海南岛中部山区典型的次生林群落特征和优势种枫香的种群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海南岛中部山区的枫香种群所在的群落是演替过渡群落,在群落中枫香占有绝对优势,但随着群落的发展,枫香种群的发育表现出随着次生林年龄的增大而逐渐衰退的典型演替系列过渡种的生物学特性,最终会被群落中的后期演替种所代替.  相似文献   

8.
长白山区软枣猕猴桃与狗枣猕猴桃的结构植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了长白山区软枣猕猴桃与狗枣猕猴桃茎、叶、花粉的结构.结果表明:软枣猕猴桃与狗枣猕猴桃茎木质部均为环孔材,具单纹孔.叶表皮细胞整齐紧密,气孔为无规则型,狗枣猕猴桃叶主脉的毛状物突起明显.花粉粒具三条萌发沟,狗枣猕猴桃花粉表面纹饰近光滑,软枣猕猴桃花粉表面纹饰皱波均一.  相似文献   

9.
米槠天然更新次生林皆伐火烧后初期土壤呼吸日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IRGA法(所用仪器为LI-8100)对福建三明米槠天然更新次生林皆伐火烧后初期土壤呼吸日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皆伐火烧后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趋势呈单峰型,呼吸速率在11:00~13:00之间达到最大值,而在3:00~7:00达到最小值.火烧地土壤日平均呼吸速率(5.59μmol.m-2.s-1)显著高于对照地(2.27μmol.m-2.s-1)和皆伐后保留采伐剩余物地(2.30μmol.m-2.s-1).皆伐和火烧后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幅度增大,尤以火烧地的最为明显(达134.6%),分别比皆伐样地(88.0%)及对照地(53.3%)高54.6%和81.3%.不同处理方式土壤呼吸与温度(5 cm土壤温度、气温)、土壤含水量的关系采用双因素模型(R=aebTWc)拟合结果优于仅考虑温度或土壤含水量的单因素模型.火烧地Q10值明显高于对照地和皆伐地.  相似文献   

10.
退化草原围封恢复过程中草场质量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利用十年研究结果表明,围封后,草场的总产量在第二年即可基本上恢复到与当地的大气降水相互平衡的水平,但其中的草群类型和各种植物生物量的消长变化则是相对缓慢、逐渐进行的。草场质量的动态变化总的趋势是羊草、大针茅、冰草等禾本科优质牧草的比重逐年提高,而菊科、蔷薇科和其他杂类草等饲用价值较低的牧草的比重逐年下降,草场质量有逐年提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长白山保护区风灾区的面积占保护区面积的5.8%,目前的恢复现状为:已恢复区大约占10%,半恢复区占7.9%,未恢复区占81.4%.本文以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横山、维东、池西、峰岭四个自然保护管理站的数据为基础,根据长白山区植被、土壤等的变化特征,确定植被恢复立地类型划分的指标体系和立地分类系统.结果表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风灾区共有39种立地类型,其中,台地草地中层壤质山地棕色针叶林土,阴陡坡草地中层壤质山地棕色针叶林土和阴缓坡草地中层壤质山地棕色针叶林土三种类型所占的比例最大,分别为38.56%、19.53%、10.57%,面积分别为4390.35 hm^2、2223.78 hm^2、1203.99 hm^2.  相似文献   

12.
试验研究了长白山区林下参的生态栽培模式.在保存原始森林植被生态系统完整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安全性的前提下,采用自然生长模式,不施用化肥、农药,只辅以近自然化的诱导性人工干预.结果表明:与同期采用的传统种植模式相比,生态栽培模式下的林下参保苗率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13.
以2012年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坡风灾区森林火灾为研究背景,采用常规土壤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火烧强度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火烧后土壤容重和土壤含水率随火烧强度的增强显著下降;0~6cm土壤pH,土壤有机质,土壤全C、全N、速效P、速效K质量分数经轻度和中度火烧后均呈显著增加趋势;在火烧强度因子的控制下,对各养分质量分数进行的偏相关分析显示,除土壤pH外,其他各养分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磨盘山次生杂木林群落主要树种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泊松分布、负二项分布两种理论分布模型,对取自磨盘山的次生杂木林群落花曲柳、蒙古栎和春榆种群的样方资料进行了分布格局的研究.结果 表明,3种树种的实际频数符合负二项分布,因此判定种群的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通过对种群的聚集强度指数的计算,求得3树种的各参数为:扩散型指数(Iδ)为1.219 8,0.527 2,0.208 1;丛生指标(f)为2.622 5,3.586 9,2.505 4;负二项参数(K)为7.149 8,0.464 7,0.628 3;Cassie指标(CA)为0.139 9,2.152 2,1.598 7;扩散系数(C)为3.622 5,4.586 9,3.505 4,均表明为聚集分布(除蒙古栎、春榆的扩散型指数(Iδ)表明其属于均匀分布).  相似文献   

15.
长白山生态旅游开发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长白山旅游区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客观分析了长白山景区实施生态旅游将面临的问题与矛盾,探讨了合理开发景区的对策,以期将长白山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相似文献   

16.
长白山5种主要森林群落细根现存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长白山5种主要森林群落类型细根现存生物量的研究发现:不同森林群落细根生物量有较大差别.其中,阔叶红松林细根生物量最高,达到5.9677t/hm^2,其次为云冷杉林(4.6305t/hm^2)、岳桦林(4.3724t/hm^2)、白桦林(4.0008t/hm^2)、山杨林(2.8699t/hm^2);不同森林群落死活细根的比率也不同,云冷杉林死细根含量所占比例最高,达40%以上,而其他群落类型相对较低,死细根所占比率都在20%以下;从不同土壤层次中细根所占的比例看,红松阔叶林在0~10cm土壤中细根含量占总根量的60%以下,其他则都在70%以上,其中白桦林最高,达到80%以上。  相似文献   

17.
根据生态恢复理论和长白山近自然林经营理念,通过"封护、营造、改造、抚育"等"低效林"优化培育技术措施,探索了适合长白山区改善林分质量差、生长缓慢、效益低现状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长白山显花植物数据库录入野生植物共1046种,有照片的874种。内容包括植物基本信息、经济利用信息、分类系统研究信息和植物图像信息,以及与数据库建设和服务有关的程序软件。  相似文献   

19.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蝴蝶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3~2006年对长白山保护区蝴蝶种类进行了调查研究,共采集蝴蝶121种,隶属7科63属,以蛱蝶科为主要科,各林带均有分布共有19种.在不同生境中,随着海拔的升高蝴蝶的多样性有较明显的变化,其中红松阔叶林带蝴蝶的物种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最高,苔原带最低.  相似文献   

20.
长白山白河地区森林/沼泽交错群落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长白山白河地区3种类型沼泽地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从群落结构特征、生产力、相似性、多样性、演替等方面揭示了该地区森林/沼泽交错区的内在发生、发展规律,为推动我国交错区的理论研究,指导该地区沼泽地利用,发展农林业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