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1987年联合国第四十二届大会通过了《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的决议,把1990—2000年的十年作为研究、治理自然灾害的活功期,其目的在于提醒和教育人们重视环境保护、预防灾害,尽量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国际减灾十年”活动,在我国也引起了热烈的响应.由陕西师大地理系青年教师延军平同志编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灾害地理学》一书,就是向“国际减灾十年”活动奉献出的一份厚礼.《灾害地理学》比较系统地挖掘、整理和分析研究了我国古代和世界当代的各种大的  相似文献   

2.
雷电灾害是联合国公布的10种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也是目前中国十大自然灾害之一。该文根据2006-2014年青岛市气象部门收集雷电灾害情况,对雷电灾害的时空分布以及和受损情况进行了分析。结合青岛地区的实际情况和雷灾特点,提出雷电灾害防御对策,为防雷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松阳县中小学校防雷设施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新云 《科技资讯》2011,(16):221-221
雷电灾害是联合国"减灾十年"公布的最严重的十种自然灾害之一。本文通过对松阳县中小学校的防雷现状进行全面调查,提出了中小学校防止雷电灾害的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4.
国际减灾日     
<正>200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每年10月13日定为国际减灾日,旨在唤起国际社会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敦促各地区和各国政府把减轻自然灾害作为工作计划的一部分、推动国家和国际社会采取各种措施以减轻各种灾害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200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每年10月13日定为国际减灾日,旨在唤起国际社会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敦促各地区和各国政府把减轻自然灾害作为工作计划的一部分、推动国家和国际社会采取各种措施以减轻各种灾害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严重影响民生安全,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威胁之一。基于防灾减灾的文献回顾和现有防灾减灾机制的梳理,解析了“一带一路”沿线跨境重大自然灾害防灾减灾机制并提出了相关建议。研究发现:(1)跨境防灾减灾研究逐渐得到学术界重视,国际研究相对成熟,更注重地理信息技术等技术手段的作用,强调建立评估体系对跨区域灾害进行评判,以完善防灾减灾预警机制;国内研究总体处于起步状态,主要集中在对跨境防灾减灾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关对策及跨境防灾减灾合作机制研究。(2)现行的跨境重大自然灾害防灾减灾机制主要集中在联合国主导的国际减灾合作机制、防灾减灾的高层互动与外交对话机制、国家间防灾减灾制度框架与管理体系对接、防灾减灾技术与预警的共享机制等4个方面。(3)中国与沿线国家仍需从加强政治互信,建设综合防灾减灾平台,建立合作协商机制,防灾科技走出去等方面加强合作。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以来,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全面地影响当今人类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也使自然灾害风险显示出新的特征:自然灾害事件或社会灾害风险持续增多,灾害风险对人类的影响具有全球性特征,自然灾害风险的传播与转移现象显著增强。全球化过程不仅积极地推进自然灾害管理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为应对全球化新形势,建议:提高全球化进程中自然灾害风险特征的认识;把灾害风险管理上升到国家安全战略高度;建立基于风险管理的灾害风险管理范式;积极推行自然灾害风险转移;切实加强对新型灾害和突发灾害地防御;积极开展减灾防灾领域地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以来,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全面地影响当今人类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也使自然灾害风险显示出新的特征:自然灾害事件或社会灾害风险持续增多,灾害风险对人类的影响具有全球性特征,自然灾害风险的传播与转移现象显著增强。全球化过程不仅积极地推进自然灾害管理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为应对全球化新形势,建议:提高全球化进程中自然灾害风险特征的认识;把灾害风险管理上升到国家安全战略高度;建立基于风险管理的灾害风险管理范式;积极推行自然灾害风险转移;切实加强对新型灾害和突发灾害地防御;积极开展减灾防灾领域地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在加强应急管理、系统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10年来,中国减灾能力、现代化综合救援能力和重大安全风险防控能力持续增强,新时代应急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防灾减灾研究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灾害大数据平台在灾害防控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针对目前中国自然灾害频发、高发的现状与趋势,自然灾害防灾减灾存在本底数据、机理认识、风险预测的挑战。未来应重点加强自然灾害基础研究、监测预警体系构建、韧性社会建设、科普教育、自然灾害保险等方面的工作,更好地推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营造宜居地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0.
联合国经历了“国际减灾十年(1990-2000)”大规模活动之后,全球已有140多个国家建立了国家减灾委员会(或减灾领导小组),并确定在21世纪继续开展“国际减灾战略”行动。  相似文献   

11.
上海市主要自然灾害特点与应对策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以大量的事实和翔实的数据说明,全球自然灾害的风险与日俱增,并造成日益严重的经济损失.如何防灾减灾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和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实践表明,预报和预警灾害的发生非常重要.指出,上海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特大型城市,其可能的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海平面上升、地面沉降、台风风暴潮、暴雨内涝、赤潮、高温、雷击和地震等.上海自然灾害的特点是发生频繁,灾情严重和成因复杂.针对上海市降险减灾的严峻形势,提出应从防范重点自然灾害,开展灾害风险评估与技术研究,健全综合救灾体系,建立可操作应急预案,加强应急避难所建设,减轻防灾降险后遗症,组建防灾救灾志愿者队伍,开展减灾科普宣传和培养灾害管理人才等方面积极着手,以提高上海市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回顾了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研究团队33年来开展灾害风险科学研究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分析了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展望了未来研究与学科建设的重点.灾害风险科学研究团队先后在区域自然灾害系统理论、综合减灾、灾害风险防范研究,重大自然灾害评估与国家减灾规划编制,以及发起并组织国际“综合风险防范”核心科学计划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面对学科体系不完善、学术带头人不足、研究团队规模较小以及实验平台整合不力等挑战,亟需面向全球和国家防灾减灾、综合风险防范、绿色发展以及可持续性需求,在区域致灾-成害机制与动力学模拟、全球变化人口与经济系统风险精准评估、综合灾害(特别是碳排放)风险防范模式等领域争取重大突破,从而引领全球灾害风险科学,为建设地理学世界一流学科做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金磊 《科技潮》2000,(12):50-54
千年灾变史实灾害史料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挖掘并研究、宣传,对走入新千年的世界减灾将是贡献。人类千年的历史是一部反映自然变异的历史,是一部反映各国人民与灾情斗争的减灾史,更将成为体现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作用的科学史。据联合国以及慕尼黑再保险公司等国际组织1999年末的统计分析:在过去的1000年里,地球上至少发生过10万次巨大的自然灾害,最少有1500万人因此而丧生。慕尼黑再保险公司搜集和整理  相似文献   

14.
《科技潮》1998,(4)
去年12月我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耳完成的课题所撰写的《城市灾害学原理》由气象出版社出版了。这是我继1992年完成《中国城市综合减灾对策》一书后,在城市防灾减灾理论及学科建设上奉献给社会的又一本书。令人欣慰的是本书的出版受到业界人士以及新闻媒体的关注和好评。正如中国结构设计大师胡庆昌教授所言"……这是一部国内迄今还没有的从学科建设上专门研究城市灾害学的专著,它对我国城市减灾起到了开辟道路的作用。"我十分感谢专家及社会各界的鼓励,凭心而论,这个专题我探索了十几年,本次成书仅仅算作向社会、向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全球行动递交了中国学者的一份答卷。本书的新意是在文化领域内进行思路扩充的结果,是安全文化建设为城市灾害学学科  相似文献   

15.
<正>联合国成立70年来,始终秉持其创立时的宗旨和原则,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国际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冲突地区的难民营,在自然灾害的救援现场,在保护平民、监督停火的维和行动中,都可以看到醒目的联合国蓝白旗帜、恪尽职守的联合国维和部队及人道救援人员。联合国开展种类繁多、规模巨大的各项活动,所需经费从何而来,谁在为这些行动"埋单"?为了让联合国这部庞大的机器拥有充足资金有效  相似文献   

16.
<正>1989年12月,第44届联合国大会决定从1990年至1999年开展"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活动,规定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200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每年10月13日确定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简称"国际减灾日"。  相似文献   

17.
正"一带一路"沿线自然环境差异大,灾害类型多样、活动频繁、分布广泛、危害严重。沿线国家大多经济欠发达、防灾抗灾能力弱,频发的自然灾害严重影响民生安全,制约社会经济发展。中国科学家积极行动,携手国际伙伴共建科技协同减灾机制,共同发表了《"一带一路"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北京宣言》,成立国际减灾科学联盟,在"一带一路"框架下,聚焦减灾与可持续发展,充分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印度尼西亚高度重视自然灾害管理,建立了包括行政系统、法律制度及架构、管理机构在内的三位一体的自然灾害管理体制,以及完善的社区参与救灾制度和先进的自然灾害预警系统,普及灾害教育和演习,提高国民防灾减灾意识.有效的自然灾害管理树立了政府的良好形象,吸引了国际合作.本文立足印度尼西亚的自然灾害管理...  相似文献   

19.
公路自然灾害类型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有针对性地制定公路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结合公路自身特点及公路行业的要求,运用系统理论分析法将中国公路主要自然灾害划分为2种类型: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根据公路自然灾害成灾原因、灾害体规模、破坏形式和发生部位,将公路上常见的崩塌类、滑坡类、泥石流、路基沉陷与塌陷、暴雨洪水灾害做了进一步划分。结果表明,公路自然灾害类型划分是灾害管理和减灾防灾工程实践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自然灾害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国家积极应对的策略是关乎我国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分析国外典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做法,从防灾减灾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等方面总结了代表性国家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基本国情,提出了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防灾减灾策略:加强防灾减灾与适应气候变化有机融合;加强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体系的前瞻性与可操作性;加强灾害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加强综合灾害风险管理水平;加强防灾减灾科学和支撑技术的研究.本文提出的气候变化背景下国家积极应对的策略,对我国自然灾害治理及防灾减灾政策制定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