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以云南省16个市州为研究单元,运用综合指数法及障碍度模型探究2004-2016年云南省各市州旅游经济系统脆弱性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4-2016年云南省各市州旅游经济系统脆弱性总体呈下降趋势,其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均呈波动下降态势;(2)旅游经济系统脆弱性空间分布格局日益均衡,高脆弱性市州空间集聚态势明显,"核心—边缘"式空间结构逐渐形成,低脆弱性市州呈现"趋同俱乐部"空间态势,边境市州脆弱性低于内陆市州;(3)云南省六大旅游区旅游经济系统脆弱性均呈下降趋势,其中以滇西北下降幅度最大,滇东北与滇东南下降幅度较小;(4)敏感性对旅游经济系统脆弱性发挥主导作用,其应对能力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与区域经济对外开放程度偏低.  相似文献   

2.
综合运用加权变异系数、因子分析等统计方法与ESDA分析方法,选取四川省21个省辖市(州)的经济指标作为测度因子,对四川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时间演变特征和空间自相关性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呈现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显现缩小态势的时间演变特征;各市(州)的全局空间分布格局呈现差异与集聚并存的二元结构特征;LISA分析显示成都平原经济圈基本形成四川经济发展的增长极,而川东北地区则显示出极化现象,在增长极的扩散作用下这种极化态势将得到抑制。  相似文献   

3.
以四川省21个市州为研究单元,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以及经济增长收敛模型等方法,对四川省2002年—2017年旅游经济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旅游经济总体差异呈现缩小趋势.四大区域中川南地区的旅游经济差距最小,川中地区的旅游经济差距较大,川南-川东地区以及川南-川中地区旅游经济区域间差距较小,而川东-川西地区区域间差距较大,旅游经济区域差距的主要来源为区域间差距;四川省旅游经济总体呈现σ收敛,川南地区、川中地区和川西地区σ收敛,川东地区则存在σ发散;四川省旅游经济总体上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显著的条件β收敛,但川西地区不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四川省21个市州PM_(2.5)污染的空间分布,有效地利用数据、减少信息损失,将各市州的地理距离与经济变量相关性相结合,构建地理-经济变动空间权重矩阵来刻画各市州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并采用一种改进的Moran’s I指数分析四川省PM_(2.5)污染的空间分布情况,绘制Moran散点图、局部Moran’s I指数集聚图等将PM_(2.5)污染直观地呈现.结果表明:从整体看,四川省PM_(2.5)污染呈现空间正相关性,高污染地区与高污染地区聚集;从局部看,成都平原城市群、川南城市群和少部分川东北城市群的城市PM_(2.5)污染情况较严重,且呈现空间聚集状态,而在攀西城市群、3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以及少部分川东北城市群的城市自身的PM_(2.5)污染较轻,但周围城市污染较为严重,呈现PM_(2.5)污染空间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基于人口、经济、土地和社会城镇化的概念和内涵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协调发展度模型、秩相关系数、GIS可视化以及ESDA方法,研究了2000—2012年河南省人口-经济-土地-社会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演变.研究发现:1)2000—2012年13a间河南省人口-经济-土地-社会城镇化协调发展度呈稳步上升趋势,从失调阶段逐渐发展到过渡阶段,最后到达协调发展阶段;河南省18个地级市的协调发展度变化呈现一定的时序特征.2)18个地级市协调发展水平偏低,地区间协调发展度差距大,且有扩大趋势,空间分异明显.3)河南省城镇化系统协调发展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关联性,但逐渐呈现空间弱化的态势,空间负相关增强.4)高值区主要位于豫西北部,低值区集中分布在豫东南塌陷区.  相似文献   

6.
基于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云南省生态风险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0s, 1990, 2000及2005年4期100 m×100 m土地利用栅格数据, 在GIS的支持下, 利用地统计分析方法, 基于6种反映土地利用/覆被空间结构的景观指数, 构建生态风险指数并进行空间制图, 分析云南省及其16个市(州)生态风险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 1) 云南省整体生态风险处于中等水平, 空间上呈西北及 东南低、东北及西南高的格局, 迪庆、怒江、丽江、大理、昆明、玉溪和文山生态风险一直较低, 临沧、昭通和曲靖一直处于高风险区; 2) 与1980s相比, 2005年各市(州)生态风险水平分布变化不明显, 大部分市(州)生态风险等级保持不变; 3) 在3个评价时段内, 1980s?1990年和1990?2000年各市(州)生态风险呈增加趋势, 2000?2005年绝大多数市(州)生态风险有所下降; 4) 1980s?2005年间, 81.25%的市(州)生态风险维持在同一等级。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的生态规划和生态建设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7.
通过构造生态文明建设指标评价体系,结合甘肃省14个市州2010—2016年数据,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基础保障和生态质量4个维度测度甘肃省14个市州当前生态文明的建设情况,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甘肃省生态文明的协调度情况,并借助ArcGis 10.0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 2010—2016年,甘肃省14个市州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2)生态文明聚类特征由微弱的正相关向较强的集聚倾向演变,且2016年集聚倾向最为明显; 3)甘肃省各市州生态文明发展差异较大,且空间分布不均衡,生态文明水平大体上呈现出集群化、梯度化、极差化的分异特征; 4)甘肃省14个市州生态文明建设离高水平协调发展的目标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河西走廊地区整体协调性较好,陇东南地区和民族地区协调性较差.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1)生态文明建设分区治理; 2)加强陇中地区、陇东地区、陇东南地区和民族地区的协调性建设,借助政策支持、城市合作等提高区域协调性水平; 3)借助优越的地理区位和有力的政策支持促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8.
在构建人口、土地与产业城镇化测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三角模型、耦合协调模型及熵权法,对滇中城市群49个县市区2005-2015年间人口、土地与产业城镇化的时空演变及耦合协调态势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对促进"人—地—产"城镇化协调发展的驱动机制进行探究,得出以下结论:(1)滇中城市群人口、土地与产业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差异显著,十年间,初步形成了以环滇池地区为主中心,昆明市东川区、玉溪市红塔区、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曲靖市麒麟区和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为次中心的"一极多核"空间格局,高值区呈现出由核心地区圈层式向外蔓延的发展态势;(2)研究区"人—地—产"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持续上升,与人口、土地及产业城镇化空间变动格局整体一致,县域间城镇化差距明显缩小,向区域均衡化发展;(3)2005-2015年间,影响该区"人—地—产"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因素有所变化,其中市场作用逐渐增强,内生力量影响有所减弱,投资力量与政府作用变动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9.
基于地理集中指数、重心模型及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对2000—2016年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流空间场效应的时空动态进行综合探究,并结合相关性系数法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云南省边境各市州旅游场强层级区际差异显著,总体呈现以红河州为中心的单核分布模式;(2)旅游流重心总体呈现在波动中向东南方向偏移的态势,偏移速度总体呈现先快后慢的特征,各市州对旅游流吸引力的波动程度渐趋降低,但旅游吸引力空间差异在持续扩大;(3)西双版纳、普洱、红河及文山等市州形成了旅游经济联系高强度集聚区,怒江州与其他市州的旅游经济联系均较弱;各市州旅游经济联系总量表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式空间发展格局;(4)旅游资源禀赋、信息化水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达性及旅游接待服务能力对旅游流空间场效应演化的影响程度依次递减,对外开放程度的影响程度最低.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熵值法和四川省复杂多样的地形,构建了包括"投入强度"、"利用强度"、"产出强度"和"可持续状况"这四个准则层,共12个指标的评价体系,以五年为一个跨度,计算出四川省各市州2006~2016年这十年的耕地利用集约度.运用标准差椭圆法,基于ArcGIS10.2软件,直观地展示了这三个时间截面上耕地利用集约度的空间分布差异和变化状况.研究结果显示:(1)四川省耕地利用集约度较高的市州位于中部偏东,其范围与成都平原基本吻合,中心位于资阳市的西北部并逐渐向东南移动,最大偏移距离为48km;(2)2006~2011年,东北——西南轴上的市州耕地利用集约度普遍高于东南——西北方向上的市州,但逐渐放缓;2016年的标准差椭圆在各方向的差异进一步缩小.(3)四川省各市州的耕地利用集约度在三个时间截面的标准差分别为3.286,2.474和1.961,区域之间的集约利用程度趋于平衡.  相似文献   

11.
以四川省县域为空间单元,在进行乡村性评价的基础上,运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开展2000—2014年四川省县域乡村空间格局及空间演变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省县域乡村性指数相对较高,平均值均保持在0.5左右,但呈弱化的趋势,空间内部存在较大差异,强乡村性区县趋于集中分布;2)2000—2014年四川省县域乡村性整体呈现出"U"型空间格局,弱乡村性与较弱乡村性县域在后期明显增加,并向东扩展,强乡村性县域整体趋于向西集中分布;3)四川省县域乡村性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关联性,乡村性空间集聚态势明显增强,冷热点分布从边缘到中心整体呈现出"热点-次热点-次冷点-冷点"的"类同心圆"空间格局.在此基础上,从系统层面构建四川省县域乡村性空间演变机制,包括稳定因子、动态因子和扰动因子三大类,并结合不同因子对乡村性格局变化的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以甘肃省14个市州为例,通过构建产业结构与产业用地效益的耦合协调模型,分析2008—2012年各市州二者的耦合协调度的历史演变趋势,并根据演变特征对14个市州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2008—2012年甘肃省整体处于中度耦合协调状态,各市州协调度变化均不大,普遍经历了2个变化阶段,同时可将14个市州划分为5种演变类型.从各市的产业结构、产业用地效益差异性与产业性质出发,分析了出现这5类城市差异的原因,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产业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3.
海洋生态经济系统脆弱性与协调性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海洋生态经济系统脆弱性与协调性的内涵构建海洋生态经济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3E协调度函数、BP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等,对环渤海地区2006—2012年海洋生态经济系统的脆弱性与协调性及空间差异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对2015—2024年海洋生态经济系统的脆弱性与协调性进行了动态模拟,对环渤海地区海洋生态经济系统脆弱性与协调性进行动态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2006—2012年,环渤海地区海洋生态经济系统脆弱性在波动中微降(较重脆弱—中度脆弱)且空间分异明显,整体呈现出"双环"的空间结构.(2)2006—2012年,环渤海地区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协调性变化较小,呈轻度失调状态,其中,经济子系统与生态子系统协调度不断降低,而经济子系统与社会子系统、生态子系统与社会子系统的协调性均呈上升态势,环渤海各地区间的内部差异也较为显著.(3)2015—2024年,环渤海地区海洋生态经济系统脆弱性仍不容乐观,长期处于中度脆弱与较重脆弱水平之间;环渤海地区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协调性整体呈上升态势,发展势态良好.  相似文献   

14.
响应中国土地精细化转型,提高土地利用演化探测方面的时空精度,厘清土地利用时空异质性,对于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采用土地转移矩阵、生态质量模型对1990~2020年间山东省土地利用空间演化与生态质量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结构改变较为明显,以耕地、建设用地、水域及林地为主.面积净增长的主要有建设用地及水域,面积净减少的主要有草地、土地、未利用地及林地;(2)土地利用生态质量高值区域面积比值持续上升,然后下降,而低值区域面积比重持续下降,然后上升.生态高值区由聚集状态逐渐转变为分离状态,生态质量低值区由分离状态逐渐转变为聚集状态.  相似文献   

15.
生态弹性力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生态系统稳定性状况.以湖北省为研究区域,选取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等5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运用生态弹性度模型定量分析湖北省生态弹性力的变化,并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生态系统与土地利用程度之间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湖北省生态弹性度指数由2000年的81.64%增加到2020年的84.16%,生态系统对外界干扰的缓冲有所提高.在空间格局上,各区域间生态弹性度差异明显,表现为以东南、西北地区为高值区,以中、西部地区为低值区,且呈团块状分布.湖北省生态弹性度和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耦合协调度值呈平稳上升趋势,截至2020年上升到0.775,处在中级协调阶段.本研究从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的视角探究湖北省生态弹性力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地利用综合程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6.
运用半变异函数分析了2000年以来浙江省外商直接投资(FDI)区域差异演变.结果表明:浙江省FDI总体空间差异在逐渐增大,而且作用于整个空间尺度因随机因素引起的空间差异也在不断提高,而由于空间自相关引起的结构化分异日益减弱;浙江省FDI空间关联效应的影响范围在不断缩小,而且其空间格局演变连续性及空间自组织性均较强;从各个方向上的分维数来看,在4个年份中,东南—西北方向的均质性较高且不断上升,而东北—西南、南—北和东—西3个方向空间差异度逐渐增大,其中东北—西南方向空间差异度最大.最后,将浙江省FDI区域差异演变的成因归结为集聚效应、技术势差、经济区位和政府政策4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以北京朝阳区为例,识别城市边缘区的“三生”空间,并借助转换矩阵和空间分析工具刻画“三生”空间格局演变。在此基础上,优选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三生”空间转换的驱动因素,得到如下结果。1)2005—2020年,按照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的空间顺序,生产空间规模缩减并集聚,生态空间在城市外围形成绿色环带,生态–农业生产空间和生活–农业生产空间快速缩减,生活–非农生产空间按照点–线–面顺序快速扩张。2)2005—2020年,生产空间转为生活–非农生产空间是首要转换方向,生活–非农生产空间持续获得大量转入,已成为区域内占比最大的“三生”空间类型。3)2005—2010年,在人口、经济与产业因素的驱动下,生产空间转为生活–非农生产空间,同时生态–农业生产空间转为生产空间;2010—2015年,人口与经济因素进一步驱动生产空间转为生活–非农生产空间; 2015—2020年,在政策和产业因素的驱动下,生产空间转为生活–非农生产空间或生态空间。研究结果证实城市边缘区“三生”空间格局演变存在距离和政策驱动效应。  相似文献   

18.
以云南省16个市(州)为研究对象,运用重力模型、空间错位指数模型分析2013—2019年云南省旅游景区规模等级与旅游收入的重心移动轨迹、错位类型及错位程度的演化趋势.结果表明,二者重心轨迹无重合且间隔较大,存在明显的空间错位并由逆向错位向顺向错位演化.将各市(州)历年的空间错位指数值划分为高、中、低度错位3个层次,高、...  相似文献   

19.
基于石林彝族自治县2010年、2015年和2020年3个时期的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和景观格局指数等方法分析石林彝族自治县“三生”空间时空演变特征并提出优化策略.研究发现:(1)石林彝族自治县“三生”空间中生态空间占主要部分,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比重较小,生活空间集中分布在石林彝族自治县西部城区和周边集镇,生产空间围绕生活空间分布,其余地区为生态空间.(2)2010-2020年间,石林彝族自治县“三生”空间土地利用动态度呈现上升趋势,其中以2015-2020年增幅较大,达3.6%.(3)石林彝族自治县“三生”空间呈“生产+生活+生态-”的演变趋势,即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增加,生态空间减少.(4)2010-2020年石林彝族自治县“三生”空间地表破碎化水平始终较高,地表景观逐渐多样化,土地动态转移逐渐剧烈,生态空间逐渐被挤占,生态脆弱性进一步增加.  相似文献   

20.
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研究对象,运用DPSIR模型,构建宁夏回族自治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和变异系数法相结合的方法得到指标权重,运用物元模型和综合指数法相对比的方法测算土地生态安全等级.结果表明,由物元模型测算出的土地生态安全等级整体上呈现"极不安全→不安全→较不安全→较安全"不断好转的趋势,由综合指数法所获得的土地生态安全等级大致呈现"较不安全→临界安全→较安全"的转变趋势,物元模型与综合指数法所得的结果大致相同,但物元模型更有利于揭示总体指标、单个指标与评价等级间的系统关系;在各个子系统中,驱动力子系统呈现不断向安全等级较变的趋势,其他子系统均出现两个阶段(2006—2008年和2008—2016年)的变化趋势,2006—2008年呈现波动的趋势,2008年以后,除了压力子系统外,其余子系统出现不断好转的趋势;各市的土地生态安全等级在2006年、2011年和2016年均出现了较大的空间差异性,2006—2016年,除银川市外,其余各市土地生态安全等级出现逐步好转的趋势,呈现较安全的等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