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常常是争议最大的;而在语文课程中,文学教育又是争议最大、受到社会各种因素影响最多的问题.焦点主要在下面几个问题:汉语言文学教育的中国文化思维特性;文学界与语文界的两条话语系统的时间差;文学理论对于文学教育的影响;语文课程中文学作品的选文问题;作为"例子"的文学教育与作为"精神"的文学教育.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文学教育理念已获得语文界的普遍认同。如何实现语文教育的最高价值追求——人文关怀,文学教育是重要途径。本文以文学教育的涵义为切入点,从教育的历史、时代的需求以及当下主要教育思潮等方面探析了文学教育的本原。  相似文献   

3.
正像“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一样,只有文学才能激起人的文学感.这里所说的文学感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审美能力,它以想象为核心,情感为动力,创造为特色,是开放性的创造性心理结构中最具有活力的组成要素.可是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文学的这种美育功能失落了.为了提高人们对文学教育的认识,充分发挥文学作品的美育功能,使文学教育尽快转入素质教育的轨道,我们就必须反思一下这一失落的原因.一、“教化”观的影响.注重文学的教化作用是我国教育史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这一思想突出表现在《毛  相似文献   

4.
大学文学教育的危机及逻辑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文学教育的危机不能单纯从外部生态环境和内部文学教育体制来思考。文学教育的合法性可以从必要性和可能性两个层面来阐释。文学的"失语"、通识教育的需要和文学教育的"介入性"是大学文学教育必要性的三个层面。大学文学教育应该被视作艺术,其生命力在于文学与读者之间的辩证"对话",教育者能够在教育过程中发挥反思和引导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伤痕文学"做为新时期的第一个创作潮流,在掀起新时期文学的潮头、从悲剧中写出壮剧、冲击某些禁区和展示心灵深处的"伤痕"上,都有不会被遗忘的历史贡献.十年文革,是一个不会过时的创作母题.  相似文献   

6.
新课"文学与陶瓷艺术"首次将文学与美术在理论上、教学上、创作实践上,深刻而系统地结合起来,改革了原有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为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走出了可喜的一步.新课"文学与陶瓷艺术"是教学上、艺术教育上、艺术创作研究上的创新,它既有理论性,又具有操作性,因而能为高校教学、艺术教育、美术创作等方面提供有力的服务.并且,此课也填补了相关方面的理论空白.  相似文献   

7.
语言文字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是一件难事.古今中外许多翻译家和理论家提出不少切合本国语言实际和阅读欣赏习惯的翻译理论及其方法,有的侧重于忠于原著,有的偏向于富于艺术性的"再创造",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本文从比较文学译介学的角度,探讨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之不可避免及其对于不同民族文学交流所起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对语文概念的认识一直存在各种模糊不清的观点."语言""文字""文学""文明""文化"等是与之关系密切的关键概念,研究这些概念可以进一步加强对"语文"内涵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中外文学教育发展的史实表明,文学教育对培养高素质的公民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中学语文课仍停留在单纯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言技能上,忽视了语文课中文学性应具有的展示社会生活、陶冶精神情操和培育审美素养的作用。对此,中学文学教育的研究与实施应尽快提到日程上来。文学教育要树立文学形象的整体性观念,在教学实践中坚持五个统一。  相似文献   

10.
当下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已从20世纪70年代以前附属于政治意识形态的"研究"和80年代启蒙话语影响下展开的"研究"之双重覆盖下走出来,进入新的阶段.在过去"研究"中存在的偏向和缺席也逐渐被自觉,成为克服/填补的对象了.这一情况也可能将巴金研究推至新的阶段.其中最重要的研究姿势是,将所有的问题从先人为主的固定观念中解放出来,重新加以审视,尤其是对于权力、意识形态、政治等.非文学"概念的冷静对象化至关重要.这些概念或多或少带有时代语境的支配而形成其"负面"意象.一旦脱离如此时代性和特定语境的支配时,我们就可以知道对于这些"非文学"概念的漠视甚至于无视只能导致"文学"本身的贫瘠;如果不把这些"非文学"的概念从"文学"里一概地加以排除,关于文学研究方法、视角的可能性就会增大.如此研究姿势,在某种意义上,就意味着从80年代启蒙话语的偏离.今后巴金研究的起点,也可以放在如此认识上.  相似文献   

11.
双语教学对于《外国文学》课程的意义,首先在于专业术语的国际化接轨,这在多元化国际交流的今天越来越显示了突出的必要性;其次是以英文为主的原文作品赏析,这使英语在学生学习期间第一次发挥出实用功能;第三是它的理念提供了多语种外国文学作品研究的可能性,这是目前国外一些高校已经采用的外国文学教学模式;但该课程在教学中的困难也是不可回避的。双语教学课程目前正面临着这样一些挑战:双语教学究竟有无必要?教学语言媒介以英语为主汉语为辅的模式究竟是否合理?多语种欣赏与探索究竟有无可能?为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理念究竟应该达到哪些要求?本文将探索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12.
乡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教育的具体内容体现在地方文献当中。本文以萍乡的乡土教育为题,就利用地方文献进行乡土爱国教育、乡土历史教育、乡土地理教育、乡土艺术教育四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俄国文学在思想意蕴和艺术构思方面对鲁迅的小说《药》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植根于鲁迅灵魂深处的时代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使他对俄国文学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而他的社会理想和坚韧个性。又使他始终不渝地呐喊、战斗;同时.他的悲剧心理和独特审美观。使他的笔端自然流露出阴冷的艺术风格.既有对俄国风格的借鉴,又有自己的再创造,具有深刻的思想意蕴。  相似文献   

14.
中国语文教育自1904年独立设科以来,围绕课程性质、目的、任务等问题展开的争论,延续了百年之久:20年代初有“形式”目的和“实质”目的之争;50、60年代有“文”、“道”之争;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有“工具性”和“思想性”之争;90年代以后又有“人文性”和“工具性”之争。虽然每次争论的时代背景、具体内容不同,但实质都是如何看待语文形式与语文内容的关系,这和世界教育史上“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之争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形式”与“实质”由两相对峙到相互消融、最终归于统一的演变轨迹,对于语文教育是否也有普遍意义呢?  相似文献   

15.
文学教育应该是在平等的基础上,在双向互动中来完成的,但目前的文学传播与教育却是单向流动的,由占主流地位的汉民族文学向各少数民族流动,由强势文化向弱势文化流动。最有效的解决方式就是在高校开设少数民族文学史课程,少数民族要一如继往地熟读汉民族经典,汉民族也应该全面系统地深入了解少数民族文学,汲取双方文学作品中所承载和蕴涵的生存智慧和精神力量,从民族身份的认同升华到民族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以后,文学批评的泛文化主义与寻根文学有着潜在的关联。寻根文学为文学开辟了一个无限丰富的表现疆域,同时也开启了文学及文学批评泛文化主义的倾向。通过对寻根文学历史价值与文学史意义的阐释,给当下的文学创作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17.
曹丕以“文人”为中心展开论述,从剖析古之“文人相轻”之因人手,品评今之文人建安七子,表扬了建安七子“审己度人”的品评态度,提高了他们的名望和地位。通过品评建安七子,曹丕得出了文人取得不同文学成就的原因,即文体不同(文体论)、文人个性不同(文气说),从而凸显了文人个体的生命价值,提出了“嗅时说”,表现出文人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8.
文学的消长过程乃是雅文学俗化和俗文学雅化的双向互动过程,雅与俗既对立又统一,在一定层面上可以相互转化.中国当代雅文学的萧条,是市场经济尚未完全确定的"前状态"的结果.随着这种"前状态"的结束,雅文学将得到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9.
身兼作家、文学批评家、哲学家、马克思主义者等身份的萨特提出了著名的"介入文学"观。文章依照此文学观的建构框架,仔细梳理三个关键问题:什么是写作,为什么写作,为谁写作。在阐释的过程中重视此文学观的哲学思辨色彩,摒弃庸俗社会批评的惯常理解,准确把握"介入文学"的确切涵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论史上的“道”论 ,有的具有本体论意义的 ,有的不具有 ,但都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从刘勰的《文心雕龙·原道》、韩愈的《原道》和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原道》三篇文章可以大致描述“道”的发展轨迹 ,各个时代原道的思想各有不同 ,又有共同的地方 ,而且在现代性条件下 ,原道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