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以明人笔记相关记载与《金瓶梅词话》文本为据,从对诸多矛盾现象的分析入手,考察出眼下见到的《新刻金瓶梅词话》是三刻本。初刻书名《金瓶梅》,无序文,刊刻时间为万历四十三年;二刻书名《金瓶梅传》,三篇序文俱全,刊刻时间是万历四十七年。《新刻金瓶梅词话》为《金瓶梅传》的翻印本即三刻,除书名的变化外,内容上无变更,翻印时间是万历四十八年之后。  相似文献   

2.
武大郎在《水许传》和《金瓶梅》中并非主要人物形象,但他却是具有深刻社会文化意义的文学形象。此形象的出现,是对男尊女卑人伦的反叛;是对封建政治伦理的批判;是对人情人欲的肯定。这个形象对封专制统治下妇女人生价值和独立人格的觉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金瓶梅》中女性人物描写的特点、成就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瓶梅》塑造了众多形色各异的人物形象,其间所蕴藏的文化与社会内涵,一直为研究者们津津乐道。作品中所雕刻出的女性群体,林林总总间个个形象丰满,有血有肉,她们不仅打破了传统作品中女性塑造程式化的创作模式,还成功地用其“真实的复杂“性格成就了一片以待研究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20世纪《金瓶梅》研究史约可区分为1900~1923年、1924~1949年、1950~1963年、1964~1978年、1979~1999年五个阶段。本文为其上篇,即1900~1978年《金瓶梅》研究史。1900~1923年是《金瓶梅》古典研究阶段的终结;1924~1949年以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为标志,以发现和影印《金瓶梅词话》为机缘,以吴晗、郑振铎为代表,开创了《金瓶梅》的现代研究阶段;1950~1963年是一个热后冷却的阶段,但日本的《金瓶梅》研究则是高标独帜;1964~1978年在台港、欧美、日本形成三个《金瓶梅》研究中心,而中国的《金瓶梅》研究一度消歇之后,其巨大的潜力即将奔突洋溢,可以想见,一门新的“显学”——“金学”,正在催生。  相似文献   

5.
鲍延延教授的新著《金瓶梅语词溯源》(华夏出版社,1997,以下简称《溯源》)一书出版了。该书对《金瓶梅》中出现的部分费解字词进行了大量考证,指出了它们的出处及演变轨迹。这对于更加深入理解作品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该书在众多研究《金瓶梅》的著作中独树一帜,我们绝对不能把该书看成仅仅是解释词语的著作,还应特别重视该书通过对语词的考证、探源及准确的解释所显示的更高学术价值。宋代的陈善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  相似文献   

6.
论西门庆     
《金瓶梅词话》中最重要的人物形象西门庆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文化及人性的内涵 ,是一个复杂深刻的文学形象。封建社会之中的新兴暴发商人是其本质特征 ,在罪恶的社会时代之中所难以避免的人生悲剧 ,是其政治人生的主要蕴涵。情感的真诚和纵欲的疯狂和罪恶是其情场行为中所昭示的人性深度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金瓶梅》研究中的三个问题陈述己见。《金瓶梅》有其完整的人生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井通过一批正面形象与非正面形象来表现的,“写丑说”不全面。作者是位过来的醒世者,既有”寄意时俗”的入世一面.又有“无荣辱”的超逸的一面。考证作者有注意史料的同时,应从考察文本中的诸类历史现象入手,可能比单依凭传说有更切实的收效。  相似文献   

8.
《金瓶梅》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白话世情小说,对后世的小说创作与文化嬗变产生过较大影响,在文学史、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我国《金瓶梅》研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引起国外汉学家的注意。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金瓶梅》删节本,齐鲁书社出版的《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删节本,香港星海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金瓶梅词话》全校本,都促进了《金瓶梅》研究的深入发展。《金瓶梅》的版本,大体上可分为两个系统,三种类型。一是词话本系统,即《新刻金瓶梅词话》现存三部完整刻本及一部23回残本(北京图…  相似文献   

9.
欧茨早期的代表作《那年秋天》展现了她对美国现代家庭婚姻问题的思索。小说的叙事在过去和现在两个层面上交替进行,展现了人物过去和现在的生活状况;全知旁观视角与第三人称有限视角的交替展开以及自由直接引语与自由间接引语的同时使用,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不同人物的叙述声音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饱满,同时也透过这些人物形象揭示出20世纪中后期美国社会存在的婚姻危机。  相似文献   

10.
笑笑生在《金瓶梅》创作中,既肯定人类性爱又维护封建伦理道德,陷入“双向羁绊”的创作心理矛盾。但《金瓶梅》的确描写了丰富多彩的人类性爱,刻画了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人类心理欲望的深层本质,反映了人类性爱心理欲望的真实需求,并用符合生活现实的性爱描写批判了封建伦理道德对人类性爱本能的心理压抑,肯定了人类性爱的客观存在。对于《金瓶梅》的性爱描写。历来争论不休,褒贬不一,这也是文学艺术审美心理的必然体现,是审美心理中深层人性需要与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矛盾运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曹雪芹将屈子所创的美人香草意象象征手法运用到小说叙事之中,使喷勃着“烈香”的“金桂”与弥散着“清香”的“莲菱”形成了一组相互对峙的象征性意象,其中蕴藏着浓缩了的文化信息和一番“微言大义”。香菱的血脉及文化渊源来自于具有高人逸士身份的甄士隐,而“金桂”象征着世俗文化中的道德观和价值观。高人逸士正是曹雪芹正邪二赋所来的“与世难容”“有命无运”的人物,他们与世俗的文化价值相抵触,深受其压抑,而“莲菱”意象与“金桂”意象正完成了这样一种象征喻示。在这种象征意象背后,是审美文化与价值观的巨大差异,而曹雪芹正是通过意象暗寓褒贬,寄托他的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12.
《金瓶梅》中的韩爱姐在小说中着墨不多,一生经历磨难颇多,从给达官显贵做妾到沦落娼妓再到爱上陈经济,为他守节,其中最令人赞叹的是她从"娼妇"变成"贞妇"。韩爱姐这个人物在《金瓶梅》中是唯一的一个对爱情忠贞的女性,她敢爱敢恨的性格,尤其在那个世风日下的晚明社会里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她的悲剧一生的原因是自己过于悲观;她的悲剧是她对爱情绝望的表现,是对当时社会婚姻制度的控诉。  相似文献   

13.
《金瓶梅》妻妾群像中的三个典型人物吴月娘、潘金莲、李瓶儿游走在否定主义美学的框架之内,体现出一种审丑的美学视角,三个人物的贪、嗔、痴所昭示出的丑怪的写实主义以及价值观层面的放纵狂欢,具有强大的嘲讽力量,营造出小说自身特有的"道德秩序"。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典抒情诗回忆性意象的审美体验大致呈现出两种形态,一种是个体情感性的,一种是历史哲思性的。诗人把自己的回忆或历史性的体验凝结为审美意象,或刹那千古,让遥远的历史在诗中留下自己的某个截面;或将自己所经历的某一片刻复活、再现,敞亮于人们的视域之中,成为我们打开诗人心灵审美体验的窗口,透视诗人个体情感和宇宙历史悠远深邃的哲思的时空隧道。  相似文献   

15.
汉字修辞是利用汉字的形体来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修辞现象。文章以汉字修辞的语言事实,从美学的角度考察了汉字修辞格的审美功能,讨论了在交际活动中运用汉字修辞所创造的形象美、意境美、情趣美和变异美。  相似文献   

16.
为了使广大服装企业能够更好地了解目标消费群的不同消费需求和购买动机,以便占有更大的目标市场空间,并在获得更大利润的同时满足特定消费群的自我实现诉求,本文通过调研、案例分析等,得出现代服装市场消费审美心理的发展趋势,即审美与功能结合、个性与时尚结合、品位与文化结合.提出了与这些发展方向适应的企业营销策略,即注重产品设计的创新度、发挥终端市场中导购的作用及注重品牌形象的塑造与推广.  相似文献   

17.
接受美学强调读者在阅读和接受过程中的积极参与作用。在悲剧审美中,不能只满足于阐析文本中作者所给出或提示的意象,应该在阅读文本后,在归纳的基础上通过读者自身的想象加工成新的意象。从接受美学看,读者在观照了《李尔王》一剧后,能动地形成了人物命运变化的“瀑布”意象,并与悲剧本身在读者身上引起的一系列情感反应一起构成了“瀑布”效果。其人物命运变化的“瀑布”具有几个特点:“瀑布”的巨大落差性、垂直无迂回性和粉碎性,这些特点在作为主体的读者心理上产生了震惊、恐惧、崇高,并引起观者对人物命运变化这整个事件的深思。而且,这幅壮丽的“瀑布”图景给读者以强烈的美感。  相似文献   

18.
任何人物的文本展现都一定有着叙事学中的存在意义,这种意义在情节的放大下,往往可以达到影响全局的效果。《金瓶梅》中婴儿的出现及其遭遇绝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文本附属物,他们牵制着李瓶儿、潘金莲等人的命运,在情节发展特别是情节转折上作用显著,同时又为人物个性的塑造服务,表现出作者高超的讽刺艺术。  相似文献   

19.
对用图像处理获得的织物悬垂性指标作了理论分析,研究了各指标间的相关性;选用表征悬垂程度与悬垂形态的两类独立指标,构建了一个表征悬垂美的综合性指标——美感系数.对各试样美感系数计算值与处理后悬垂像的主观视觉评判分别进行排序,对比结果显示两者有良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0.
试谈体育美育与艺术素质教育的特点和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艺术教育特点、作用及体育的美育功能进行了探讨,认为艺术教育具有全面性、辅德性、益智性的特征;体育的美育功能具有多元性;艺术素质培养有提高审美情操和形象思维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