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结合现代主义文学的时代特点,以海明威早期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为例,从存在主义、象征主义、意识流等现代主义流派分支的视角出发,指出海明威的作品具有较强的现代主义倾向。在小说中,海明威通过对"虚无"主题的描绘,表现他对社会环境与个人存在的关注;他灵活运用意识流手法,通过增加读者与小说人物内心思绪的互动,进一步加深"虚无"的主题;同时,他通过频繁出现的象征意象烘托着整个时代的社会主题。可见,现代主义艺术对于深入理解海明威的作品而言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西方诗歌文化与中国诗歌文化交错运动的视野 ,分析文化全球化语境的建构对中国诗学文化的影响与现代诗创作的转型。作为中国诗歌文化现代化运动的必然结果 ,全球化语境把中国现代诗学及其写作带入了一个新的时空维度 ;这个新的维度对于诗歌文化比较研究的根本意义是承受反抗一种“在世界中存在”的虚无 ;并成为全球化语境中的个体自我认同和诗歌文化比较研究的基本动机和主题  相似文献   

3.
<古都>是川端康成后期创作的代表作.小说既重视自然景物描写的四季感和色彩感,又注重人物对自然的感受,并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氛围,透露出虚无和幽玄的审美理念.  相似文献   

4.
论霍桑作品中的"原罪"思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霍桑在他的作品中传达了这样的一个信息:罪恶的处处存在是现实所在,人性是罪恶的,这就是他"原罪"思想的主题.这一思想的产生有其社会、宗教和家庭的背景.象征主义是他作品中烘托这一主题、阐释人性的重要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5.
冯至先生在他的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中的四首叙事诗的意义在于,挖掘出了爱情悲剧的背后隐藏着更大的命运悲剧,使他创作的主题转向了对"人"与"命运"最纯粹的自我思考,让他的诗歌超越了时代,引起我们的共鸣.  相似文献   

6.
<环形废墟>是体现博尔赫斯"时间虚无"与"死亡意识"的一篇重要小说.博尔赫斯受到诺斯替主义和佛教轮回观的影响,在小说中建构了一种"分有"和"倒退追寻"的模式,表达时间的虚无以及在虚无中的荒诞性;在荒诞和虚无中,死亡给生命注入意义和尊严.  相似文献   

7.
加缪认为,"荒诞"是人与世界唯一本质的联系。在荒诞的世界中,人存在的意义变得虚无。当人们清醒地认识荒诞时,荒诞就开始了。人与世界、社会以及自身的对立和冲突,使人处于绝望和荒诞之中。他主张正视现实中存在的困境,面对荒诞通过反抗去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给世界和人生赋予意义,在强烈的悲剧情景中实现对荒诞的精神上的超越。  相似文献   

8.
弗洛斯特的诗歌明显地流露出一种虚无思想,这种思想往往借助星光意象产生顿悟,从而实现诗中"我"的精神升华:虚无与超越.这种"实现"主要以三种形式表现出来:死亡意识、孤独意识和梦幻意识.诗人的虚无思想有其产生的根源,这种思想对他的诗歌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白牙》是当代英国女作家扎迪·史密斯的成名作,真实描述了后殖民时期英国移民所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探讨小说《白牙》中反映的英国战后第一代移民所处的社会困境,指出反对异族通婚和有色移民边缘化是造成困境的主要原因,同时认为这一困境导致战后移民迷失自我身份、模仿西方文化、扭曲宗教信仰、产生自卑心理等后果.  相似文献   

10.
在文学创作领域,艾咯特强调传统的存在,主张归附传统的"非个人化"创作.他认为作家的创造力来自文学体系自身源远流长的传统,创作活动实则就是创作主体有意识地逃避自我个性回归传统的"非个人化"创作过程.同时,艾略特还以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其理论层面的创作"传统"观.他的诗歌不仅引经据典显示出其回归传统的努力,而且还大胆创新传统诗歌技法,成功地把发源于法国的象征主义引进英语世界国家并结合英语语言的特点实践.  相似文献   

11.
伍尔夫对“生活”的意义有着独特见解。其文学创作观的独到之处在于突破主客观真实 ,超越孤立自我 ,在艺术中达到“自我”与“他者”的社会融合。伍尔夫的四部小说《达洛卫夫人》、《去灯塔》、《海浪》和《幕间》表现同一创作思想主题 ,表明伍尔夫为此而作出不懈的探索所付出的努力 ;体现了伍尔夫要求超越现实 ,打破自我与他者的界限而达到融合的愿望。  相似文献   

12.
屈原的创作心态是一个复杂问题.根据英国心理学家莱恩的理论,人的精神可以分为身体化的自我和非身体化的自我,是分裂的自我表现.屈原人格追求也明显地呈现出分裂的自我,这种自我的分裂是屈原的人格实质,也是他创作的心理动力和情感基础.他的思想情感是一般人不能理解的,我们要结合屈原的人生经历和当时的社会现实才能正确理解他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13.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D.H.Lawrence,1885-1930)是20世纪英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最具有创新精神的作家之一。在他创作的作品中,就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等生态主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态哲学思想。本文主要从社会、家庭、个人经历、文化四个方面来探讨劳伦斯的生态哲学思想的渊源,从而揭示劳伦斯的创作动机和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14.
被称为"北国肖邦"的爱德华·哈格鲁普·格里格,在世界音乐舞台上留下了精美的一页.他的作品具有一种民族精神和乐观、幽默的特点,使人百听不厌.他的音乐是灵感和技术的完美结合.本文从作品的旋律动机、和声技法、节奏等三个方面分析格里格在创作中的共性与个性特点,阐述格里格"偏爱"的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15.
研究大学生的职业倾向,不论对学生个体还是社会都意义重大.学生干部作为学生群体中一个独特的存在,对他们的职业倾向研究较少.本研究以山东某综合大学的261名学生干部为被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考察大学学生干部自我效能感、权力感和职业倾向之间的关系.采用SPSS20.0和Process2.16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1)权力感和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2)权力感、自我效能感与社会型的职业倾向呈显著正相关;(3)权力感、自我效能感与事业型的职业倾向呈显著正相关;(4)自我效能感在权力感对社会型职业倾向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5)自我效能感在权力感对事业型职业倾向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小说的创作风格非常独特,她用一种浓郁的悲剧色彩描绘了一个个情爱婚姻的虚无感、人的孤独感以及命运的不可抗拒感。本文从主题思想、选材以及表现手法三个层面阐述张爱玲小说的独特艺术风格和魅力。  相似文献   

17.
谢盛友 《世界知识》2012,(10):58-59
萨拉青在他的《德国自取灭亡》一书中,指责穆斯林移民不愿意融入西方社会。他要求对外国移民进入西方社会进行严格筛选,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他还警告德国人,不要沦落成自己国家中的外国人,"不是我们去适应移民,而是他们应该来适应德国"。  相似文献   

18.
菲利普·罗斯在<美国牧歌>中展现了上世纪60年代美国犹太移民利沃夫家族的沉浮变迁.在主人公塞莫尔·利沃夫完美的形象下面,纠结着自我与社会的冲突,个体信念与历史政治的较量,田园梦想与悲歌现实的分歧.从个人田园梦想与反田园的社会现实、有机的田园生活与反理性的机械社会之间的冲突,可以发现小说中隐含的反田园叙事.作为同一命题下的二律悖反,罗斯对"田园"和"反田园"的思考彰显了他对种族、个人存在的关切和不懈探索,对时代历史文化的尖锐批判和反思.  相似文献   

19.
"饶舌的哑巴"是理解李洱小说文体风格的关键,在他20世纪90年代的小说中,故事主人公、叙事人及文本风格都显现出这一特质.这是作家对现实荒谬、人生虚无的体验式把握,也是他深深包藏在怀疑精神之中的悲悯情怀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社会支持对中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影响及自尊、自我效能感在其间的作用机制,采用社会支持问卷、抗挫折能力问卷、自尊量表、自我效能感量表对967名中学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中学生抗挫折能力与主观社会支持、支持利用度、自尊、自我效能感显著相关;主观社会支持正向预测抗挫折能力,客观社会支持负向预测抗挫折能力;自我效能感和自尊在主观社会支持和抗挫折能力的关系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且存在主观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自尊→抗挫折能力的链式中介效应.认为主观社会支持能通过自尊和自我效能感影响抗挫折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