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从中西方翻译理论发展史中可看出,译学界普遍认可文学翻译具有艺术性.但文学翻译作为翻译学科的一个分支,也不能脱离科学性这一属性的前提,它是艺术性与科学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2.
人性是文学表现的对象,离开了对具体人性的反映,文学就没有生命。因为文学反映社会生活,重点反映人的精神活动;文学是作家情感的表现;从欣赏角度说,没有情感的共鸣就没有文学欣赏。而人的情感和人的精神活动是人特有的本质,是人性的表现。人性是个具有多层次的,多因素的,具体的发展变化的概念。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它的基本层次,在这个层次上,人性又表现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性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变化,反映各种社会关系的社会意识则处于最高层次。人性中有"共同人性"和"差异性",这是由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带来的。在人的社会生活中,人性的表现是和他在社会中的地位相联系的。要真实地、准确地表现人性,必须深入生活,把握社会生活中各种人的特点,塑造出栩栩如生、感人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3.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是文学意义属性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在对话交流语境下,一个具体文学文本的意义具有无限开放的可能性,因而,文学意义的不确定性是无可辩驳的。文学意义的不确定性成因存在于动态的文学意义生成过程之中,本文旨在讨论作者赋意过程中存在的文学意义模糊不定的因素——主(母)题与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4.
儿童文学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性是文学的最重要的属性。因而也是儿童文学最重要的属性。审美在儿童文学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儿童文学对于儿童创造思维的培养,健康情趣、爱美情感的陶冶和审美意识的开发是具有独特作用的。审美不同于美育,二者是不同的概念。发挥儿童文学的审美功能,要从儿童出发,激活儿童的审美器官和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在促进民族文学走向世界文学的同时,可能对民族文学多元文化属性的固守及其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宗教文学自身所具有的抵抗性特质就具有了重要的文化价值。宗教文学在对民族精神与人类存在意义及其远景的终极思考中蕴含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根性,它在民族文学保持民族文化品格、增强自身文化免疫力以及民族文学的主体性建构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代宗教文学的文学史意义由此具有了重新评估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灵香草意象在中国主流文学中的发展经历了较长的历史时期,无论是作为香草美人传统的构成要素,唐代贬谪文化的组成部分,还是士大夫建构儒家日常生活的重要支撑,灵香草在其自然属性之外充分地发展了自身的文化属性。并且作为地域文化意象的灵香草,还是地理环境和文学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具有相应地理特征的文化产物。  相似文献   

7.
一、人是具有多种属性的生命体19世纪后半期的西方社会,随工业革命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全面胜利,尤其是在自然科学研究方面的长足进步,对人的认识,对生命本体“内核”的观念,与历来文学所表现的人有着极大的区别。如果说,古希腊文学中展示的人是形体美与力量美的象征,文艺复兴文学  相似文献   

8.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 ,文学本身就含有人性启蒙的作用 ,这为我们研究文学存在和个性存在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中国传统文学正是以自己的价值方式参与了个性价值的原始建构。中国传统文学的价值特征是一种情感精神 ,它建立在文学的抒情功能基础上 ,从个体身上找到了“情感”这一特征作基点 ,并将其从自然属性中分离出来升华为一种精神或哲学 ,由多层次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结构 ,最终演进成具有理性品格的现代个性精神  相似文献   

9.
西方通俗小说具有流行、畅销、消遣等多重属性,但究其本质,它是一类颇受欢迎的文学模式,这种文学模式是一系列特定的文化形式与相对稳定的艺术框架的有机结合。“模式”不但决定通俗小说的艺术构成和艺术品位,还决定了它的发展和衍变。  相似文献   

10.
大众文学的勃兴是20世纪末俄罗斯文学进程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这既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文学现象。玛丽妮娜的创作最为鲜明地体现了文学在大众文化语境中的变迁。她的创作既呈现出消费化、媒体化、通俗化的大众文化属性,又是对多种文学元素的并置综合,更是对文学与现实审美关系的重构。  相似文献   

11.
根植于文化土壤中的中国古代文论受到社会古今观念的影响,但它并非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中国古代文论在呈现古今观念的具体方式上体现出它的主动性,而且文论古今观与时代古今观念保持基本一致,本身也离不开文论的积极回应。在呈现古今问题的隐显程度上,不同时期的文论与同时期的不同文论都有着各自的不同。并不局限于文学领域的中国古代文论,还承担着社会文化批判的角色,它对时代古今观念的批判正是其主动建构社会文化的有力体现。然而,无论是古今观对文论的影响还是后者对前者的积极回应,两者在文化精神实质上又是根本相通的。  相似文献   

12.
“文艺研究者”的知识分子精英立场定位和强调精神向度的文学价值取向,与“文化研究者”的反知识分子精英立场定位和强调人间情怀的文学价值取向,共同促成了有关“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论论争.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论的"失语"与后殖民文化心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中国文论失语与中国的后殖民理论关系的思考与分析,力图揭示中国文论的后殖民化只是一种变体的后殖民理论,中国文论的失语症也只是一种文学现代化进程中的焦虑和迷茫心态的表现。中国的后殖民批评正处于一种欲解构文化霸权主义,同时又建立别一种权力话语的理论悖论中。要建立中国文论的新框架,则要从文化融合的全球化大语境中寻找出路。  相似文献   

14.
刘恪的《现代小说语言美学》开启了从语言角度研究文学的新视角、新路径,从而使中国的文学理论切近到当下文学实践的内部,对中国文学理论摆脱当前困境给出了可行的出路:可以解决文学理论与当下文学现象脱节的问题;“语言诗学”为承认文学的独特性、探索文学奥秘提供了可能性;“语言诗学”是沟通“审美诗学”与“文化诗学”的桥梁。  相似文献   

15.
后殖民理论在中国研究三十年,但后殖民文学的概念与内涵却较为含糊。后殖民概念的发展与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之间密切关联,因此后殖民文学的发展与殖民文学、殖民主义文学之间具有强烈的承继关系和解构意识。后殖民文学应该被看做是萨义德为首的后殖民批评家以后殖民理论观照西方自扩张时期至今的文本,并进行的西方中心主义批判,及阿什克罗夫发展自"英联邦文学"研究的跨民族、跨区域的梳理殖民文化遗产的文学与文化关系研究。对后殖民文学名与实的重新辨析将有助于我们在教学与科研中有效地选择文本和阐释文本。  相似文献   

16.
新历史主义与文化人类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历史主义与化人类学之间可以彼此阐释、对勘发明。在研究对象上,它们都认为学与化相互渗透,彼此不间断地流通往来;在人与化的观念上,都认为人是化的造物,化是一种社会话语流;在稀释方法层面,都提倡循环往复的厚描。同时,化人类学在将学批评用于化阐释时并不强调激进政治,新历史主义在使用厚描方法时仍然重视学问题。其共同的盲点是以历史线性序列的历时研究逐渐让位于对化系统流通的共时描述,这导致了一种所谓的“化主义谬误”。  相似文献   

17.
刘富丽 《韶关学院学报》2005,26(10):110-113
文学语言能比普通词语更生动、形象、曲折含蓄并变化多端地反映时代精神,它最富于表现力。因此,通过学习文学语言是了解不同时期的文化态势的一个重要途径。英美文学课作为英语专业高年级的一门主干课程,其教学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同时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和文化的了解。文学现实层面与审美层面双层同构的特性和文化的两个层面,即公开文化和隐蔽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契合的。文学课教师应利用这一特征在教学中于两个层面上观照文化。  相似文献   

18.
文学经典的争论已有三十多年,其争论的焦点在于文学经典的标准问题。学者们的不同观点产生了对文学经典不同的理解。从文化研究的视角与该争论的历史背景出发,我们关注文化研究在该问题上提出的两个重要特点:去经典化与非精英化。正是由于大众文化的兴起,才使得文化研究的学者们质疑传统文学的经典定义,从而表达出他们的文学经典观。  相似文献   

19.
翻译是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是不平等的。在文学翻译领域中,文化交流中的不平等表现在强弱势文化间翻译的流向、译者对不同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及翻译作品在不同文化中的地位及影响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在主体间性的交往视阈下,对伊瑟尔的文论思想"重新语境化",能够更好地勘定其多维面向及历史延展。伊瑟尔前期的效应美学仍然存在着本质主义的思维倾向,主要表现在确定性/不确定交流观的二分误区,阅读理论的非历史性倾向,以及欠缺审美同情向度的探讨。缘此晚期的伊瑟尔在与后现代理论家的对话与论争中,立足于现代与后现代相互碰撞与交融的文化语境,从文学理论批评转入文化诗学研究,由微观角度的分析演化为宏观整体把握,进而实现主体间性的文学人类学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