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民俗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文化事象,在其形成、发展、演变和传播的过程中,水文因素都对其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水文因素对民居民俗、服饰民俗、饮食民俗、交通民俗、生产民俗、丧葬民俗、民间信仰民俗以及民间传统体育竞技民俗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对当前我国城市社群隔离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群隔离是社会群体隔离 (SocialGroupsSegre gation)的简称 ,主要指由于社会群体之间存在社会距离而导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隔阂和疏远的现象。根据研究需要 ,可按不同标准对人群进行划分 ,如根据人种或民族 ,也可根据职业或收入等来划分不同社会群体。但实际上 ,迄今社会学家和  相似文献   

3.
人们需要节日是因为节日可以调适社会群体的生活,广西11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节日中可资利用的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广西在旅游开发中可以直接利用节日期间的民俗风情、民俗工艺品、民俗民艺表演,使之成为旅游者愿意消费的旅游产品;可以以一个民族的节日文化为主体,综合运用各民族的民族文化,使其汇聚在一起,让节日显得更加五彩斑斓,可以推出原汁原味的节日民俗动态性、参与性旅游产品。以民俗旅游的大市场需求为载体,把广西少数民族珍贵的节日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4.
民俗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文化事象,它的发生,发展和演变以及传播,都深受地理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揭示地貌条件与民俗事象之间的相互关系,无论对民俗学还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杨柳 《科技信息》2012,(22):157-157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因其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不同,因此,研究民俗翻译要在文化翻译研究的大背景下进行。本文从文化翻译观角度,结合文化翻译观的理论知识,以民俗翻译为例探讨民俗文化英译中的翻译策略,分析文化翻译理论在民俗英译中的适用性问题。通过对民俗翻译的研究和分析,了解文化翻译策略的优越性,以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实现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6.
陈研妍 《科技信息》2009,(11):96-96
岭南地区牛耕历史悠久,在民俗社会中,牛的地位突出。牛民俗在乡村社会一直延绵相传。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现代岭南都市民俗中,牛也占有重要的一席。牛从乡土走到都市,发生了实体到抽象的变化。牛民俗并没有因离开乡土而衰落。它所象征的勤奋和自信,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精神文明的重要构件之一。  相似文献   

7.
泛民俗作为在现实生活中形成并带有一定传统民俗成分的社会文化事象 ,某些个人或部分人群的心理因素对其出现起着重要作用 ,并使之具有求大、求新、求洋、求吉、求利和求热闹的心理定位。泛民俗的社会作用是利弊兼具的 ,它在保护传统民俗和推动经济发展方面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对人们的民俗认知和其他民俗生活也会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射柳习俗是满族流传久远的风俗之一,契丹人的射柳习俗是一种制敌祭祖的萨满黑巫术,以柳为图腾的女真人接受了这种习俗并传而广之。从功能主义的立场上看,射柳习俗适应不同的需要,产生了不同的功能,并相应具有不同的意义,在看似相悖而不可能流传于其中的文化环境中存在。由此证明。功能在民俗产生扣传播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归旗制度是满洲统治者为防止驻防官兵丧失本民族特性、渐染汉习而采取的一项措施。但却在要求归旗的同时,也默许了一些驻防官兵居留驻防地。满洲统治者于此间流露出的无奈之情,乃是时势所限。而归旗制度的废止,却为满族不同社会群体的形成,尤其是分布全国的驻防群体的形成拓平了道路。是清朝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0.
城市民俗的内容复杂而丰富,关于城市民俗事象的文艺审美有许多值得探讨的话题。细致观察从乡村集市到城市广场逐渐发展的城市民俗文化空间,城市民俗文艺审美视野中的叫卖声,是城市民俗审美的风向标,时新的、已成和未成的城市民俗事象之价值取向等民俗样本,就会发现新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1.
民俗舞蹈是指传统民间风俗舞蹈,是因民族意识而形成的现象.社区舞蹈是指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迎合社区生活的文化现象.双方文化的现实差异与如何弥合的问题是“文化嫁接”提出的前提,此前提期许农村与城市之间可以通过社会群体结构方面与思想文化方面的嫁接实施,经由第三方舞蹈院校机构的参与生成,使民俗舞蹈能够进入城市社区以促成传统文化传承机制的有效建立.鼓子秧歌舞蹈经由专业人士的改造而在社区广为流传,是个成功的嫁接例子.  相似文献   

12.
文化是体现出一个社会或一个社会群体本质力量的活动方式与活动成果,文化最典型的表现是其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对于中国而言,不论是民族的还是区域的文化,由于相通的内容和共同的运行规律而具有同一性,共同构成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内部的民族、地域文化发展形式和程度不同.使文化形态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这种多样性是促进中华文化进步的动力。  相似文献   

13.
民俗旅游场景下少数民族民俗变迁动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史中关于民俗变迁动因的两种观点实际是同一观点的两种不同方式的表达。在此基础上,在民俗旅游这个特定的场景下,民俗变迁的动因依然是社会变革这个外在的动因,只是具体体现为各级权力话语的策划和推动,而且这种特殊动因又是由权力话语发展经济的需要及民俗主体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资本的欠缺而决定的。  相似文献   

14.
《苏东坡民俗诗解》评介童庆炳近年来,随着各地苏东坡纪念馆的修复和兴建,研究苏武的学者越来越多,大有形成"苏学"之势。其中,苏词与苏文研究积有年矣,硕果甚丰,而苏诗研究作为新领域也正在全面拓展开来,这是一种好的现象。就苏诗研究而言,由于研究方法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民间文化遗产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资源与民族根基。根据文化部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保护和抢救民间文化遗产的精神,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策划“民俗志”、“史诗长歌”、“民间文学作品精选”三套丛书。三篇总序,阐明丛书之宗旨,民俗、史诗、长歌与民间文学基本知识,丛书之写作要点。  相似文献   

16.
文艺创作中艺术思维的民俗心理机制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又常常被忽略的问题。艺术思维离不开形成人类民俗心理结构的民俗思考原型;它的三个层次(类化思维、自觉思维、艺术思维)都与民俗心理积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民俗心理中的野性思维对文艺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引发艺术思维的民俗心理结构的思考原型在创作中体现为两重作用:一是制导作者构思的整个过程;二是定位作者所刻画的人物形象之艺术认知价值。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初期民俗化的乡土小说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小说通过一系列的民俗事象或民俗活动来展开矛盾冲突,在人物形象、性格的刻画,小说情节、细节的设置,以及典型环境的描写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18.
巴人避邪民俗艺术的文化寻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习惯上将民俗文物(多为民俗器用)划归民间艺术之中,视为一种类型(或某一特殊体裁)。从广义来看,自然说得过去,但如具体地分类,则民俗文物和民间艺术又是两门重叠交融的学科——民间艺术是民俗文化的成分之一。在这个意义上,民间艺术便是民俗生活的艺术再现。王朝闻先生在《论中国民间美术》(潘鲁生著)的序言中说:“品种繁多的民间美术,有的和包括迷信活动的民俗成为一体。”笔者认为,王先生这句话的前部分主要是指民间艺术的当今状貌,后部分则指往古民间艺术之传承流变。从美术史揭示的情况看,远古民间艺术是嗣后一切艺术,诸如传统的庙堂(宫廷)艺术、贤哲(文人)艺术,及于二者间顽强生续的江湖(民间)艺术,以迄综合性的当代艺术之根。而萌生这条“根”的则  相似文献   

19.
与古代民间遗存的典籍、文书、契约等文本资料不同,徽州的民俗家具作为有着固定使用功能的视觉文化遗产,其现代性的理解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在现代文化语境下,徽州民俗家具传达给人们的意义呈现出多种文化力量综合建构特征,着重对徽州家具民俗意义的组成结构进行深入分析,或可为民俗造物文化的理解另辟一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图书馆是一种社会群体。图书馆员与各行各业的人一样生活在社会之中。他们有年龄、性别、知识水平等诸方面的差异,只有弄清不同类型人员的特点,考究图书馆各种具体工作的特点和要求,并使之相互匹配、吻合、协调和一致,方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图书馆员的劳动积极性,实现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1 图书馆员的特点从性别角度讲,人类社会从开始到现在,无外乎男性和女性两种。图书馆员当然也不例外。不论社会如何发展,时代怎样变迁,也不论任何一个男性或女性,总免不了男人或女人的天性。总体上讲,女性较男性更适合于图书馆工作。但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