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热处理温度对Ni—P合金刷镀层组织形貌及显微硬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分析了加热温度对P质量分数为4.4%的Ni-P合金刷镀层组织形貌的影响,测定了不同加热温度下镀层的显微硬度值。结果表明,弥散分布的Ni3P相是400℃温度下镀层显微镜硬度出现峰值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Ni-Fe-P合金化学镀的工艺条件及晶化行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硼酸为缓冲剂,柠檬酸钠为络合剂在碱性介质中化学沉积Ni Fe P合金.考察了工艺条件如pH、FeSO4·7H2O浓度和温度对沉积速度的影响.获得了沉积速度快,镀液稳定性好的工艺条件.采用差示扫描量热和X射线衍射研究了Ni Fe P合金的晶化行为.结果表明,镀层在镀态呈非晶结构,镀层在200.5℃晶化为亚稳的Ni Fe合金,310℃晶化为立方FeNi3合金,369.2℃晶化为四方的Ni3P,而491.3℃为继续生成FeNi3的吸热峰.  相似文献   

3.
化学沉积Ni—Cu—P合金镀层的组织结构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DSC和XRD研究了化学沉积Ni-Cu-P合金镀层的组织结构和晶化过程。结果表明:随着镀层中Cu含量的升高,Ni-Cu-P合金镀层向亚稳中间相Ni5P2及Ni12P5转变和亚稳中间相Ni5P2及Ni12P5向热力学稳定的Ni3P相转变的温度均逐渐升高;非晶态结构的合金镀层(质量分数)Ni-8.47%Cu-15.39%P、Ni-15.35%Cu-13.90%P及Ni-19.71%Cu-12.83%P在300℃加热后仍保持非晶态,而在363.39℃、363.69℃及370.04℃,这3种合金镀层分别转变为亚稳中间相Ni5P2及Ni12P5,随着温度的升高在428.20℃、442.54℃及453.96℃,合金镀层中的亚稳中间相Ni5P2及Ni12P5又进而转变为稳定相Ni3P;对于晶态结构(质量分数)Ni-56.49%Cu-6.01%P合金镀层,在170-330℃,镀层中Ni-Cu晶粒粗化、磷元素向晶界偏聚,在397.80℃镀层中的非晶相转变为亚稳中间相Ni5P2,在464.89℃亚稳中间相Ni5P2转变为稳定相Ni3P。  相似文献   

4.
NdFeB磁性材料化学镀非晶态Ni—W—P合金及其相转变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化学镀方法在NdFeB磁性材料表面施镀非晶态Ni—W—P合金,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X射线衍射仪对Ni—WP合金镀层的组织形貌、结构及其相转变行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非晶态Ni—W—P合金镀层是由大量不同尺寸的颗粒状或胞状突起组成,随着热处理温度逐渐升高,镀层结构由非晶结构逐渐转变为晶态结构,非晶态Ni—W—P合金镀层的晶化转变温度范围为350~380℃.  相似文献   

5.
采用旋铸急冷工艺在大气环境中制备出了(Ni0.75Fe0.25)78-xZrxSi10B12(x=0、8)非晶合金带材.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样品为完全非晶.采用Diamond TG/DTA差热分析仪测量非晶薄带的热稳定性及其相关参数Tg、Tx、Tm等.根据DTA结果分析,(Ni0.75Fe0.25)78Si10B12非晶合金退火温度为695、715、7457、65 K.在715 K和745 K退火时,非晶基体上析出单一的-γ(Fe,Ni)固溶体,平均晶粒尺寸分别约为10.3 nm和18.5 nm,在765 K退火后的结晶相为-γ(Fe,Ni)固溶体以及Fe2Si,Ni2Si和Fe3B.(Ni0.75Fe0.25)70Zr8Si10B12非晶合金退火温度为810、825、845、855、865、920 K,退火后不能在非晶基体上析出单一的晶化相,晶化析出相为-γ(Fe,Ni)固溶体以及Ni21Zr2B6,Fe5Si3,Ni3Zr和一些未知相.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化学镀Ni-Cu-P工艺及镀层性能。当温度控制在70~75℃、pH值控制在7.0~8.0、添加剂B的含量为2.0g/1、CuSO4含量1~2g/1时,所得镀层性能最好。镀层经热处理后,组织和性能将发生变化。发现Ni-Cu-P镀层出现最高硬度的热处理温度为500℃,超过Ni-P化学镀层出现最高硬度的热处理温度。经过正确的热处理后,镀层硬度和耐磨性优于Ni-P化学镀层,且应用温度范围较宽。  相似文献   

7.
采用电沉积工艺制备了Fe-P非晶镀层,并研究了Fe-P非晶镀层在加热过程中镀层结构与硬度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该镀层在300℃左右开始晶化,在330℃左右Fe-P合金开始转变为α-Fe(P)固溶体,到370℃左右铁磷化合物FexP(X=1,2,3)从α-Fe(P)固溶体中脱溶析出,由于固溶强化和弥散强化的作用导致镀层硬度增大,并在370℃达到最大值,当热处理温度继续增高至460℃后,镀层中弥散相粒子逐渐长大,即发生Ostwald熟化现象,从而导致镀层硬度快速下降。  相似文献   

8.
在制得Fe-Zn合金镀层的基础上,研究二元非晶态Fe-Zn合金的显微硬度随镀液中的ZnSO4/(ZnSO4+FeSO4)的比值、热处理温度及镀层结构的变化关系。结果显示,随着镀层中Zn含量的增加,镀层的显微硬度先增加后减小,在ZnSO4/(ZnSO4+FeSO4)比值为0.47时达到最大值。在热处理过程中,非晶态镀层在400℃开始晶化,此时镀层的显微硬度出现峰值。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一种新的电沉积非晶态Ni—Fe—P合金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在室温下电沉积出的非晶态Ni-Fe—P合金镀层外观接近镜面,镀层厚度可达42μm.经X-ray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等离子光谱分析(ICP—AES)证实,所获得的Ni—Fe—P合金镀层为非晶态结构,镀层中主要成分Ni、Fe、P的含量分别为74%~83%、9%~24%和6%~10%,此外,还含有0.01%~0.14%B和C元素,这些元素的存在是导致非晶态Ni—Fe—P合金镀层产生的主要原因.文中对电沉积非晶态NI—Fe—P合金的工艺条件、添加剂HAT和光亮剂HAB1、HAB2的作用和影响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图8,表1,参14  相似文献   

10.
在镍盐溶液中利用脉冲放电技术制备出Ni-P合金粉体,并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及差热分析(DTA)等手段研究非晶粉体的晶化行为和组织结构特征.结果表明:Ni-P合金粉体形貌为链枝状,径向可达500nm左右,长度可达数微米.制备的合金粉体为非晶态结构,在280℃以下热处理时没有改变非晶态结构:在300℃开始晶化,析出亚稳相Ni5P2和Ni12P5;在320℃开始析出稳定相Ni和Ni3P;温度升高到400℃时,亚稳相消失.采用Kissinger公式计算出该合金粉体的晶化激活能为291.76kJ.mol-1.  相似文献   

11.
利用X射线衍射技术对Fe-Ni-P合金以及Fe-Ni-P-Si3N4复合镀层的晶体结构进行了分析,同时利用“单峰傅氏分析法”对镀层的“微晶尺寸”和“晶格畸变”进行了定量分析,并且讨论了部分工艺参数对镀层的微观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机械合金化强度对Fe—Ni—P—B系合金非晶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用机械合金化法研究制备Fe-Ni-P-B系非晶材料,用X射线衍射仪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经不同球磨工艺处理的Fe40Ni40P14B6及Fe61.6Ni15.4Cu1Nb2P14B6两种成分的粉末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成分为Fe61.6Ni15.4Cu1Nb2P14B6的粉末,在一定的球磨强度下,可通过机械合金化获得非晶。  相似文献   

13.
通过调整合金成分分别配制了添加Zr,AlTiB ,AlTiC和RE的AK4 1ч实验铝合金 ,经过 2种不同的工艺生产棒材 ,在室温下测量其淬火时效态抗拉强度 ,用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和分析了合金在不同加工工艺状态下的显微组织和结构 ,并判定其晶粒度 .结果表明 :在设计合金成分时 ,要精确控制Cu的含量在 2 .0 %~ 2 .6 % ,以免生成难溶的含Cu相 ,降低合金的强度 ;多向强应变可细化晶粒 ,提高合金的力学性能 ;随变形程度的增加 ,晶粒尺寸减小 ;制定挤压工艺时 ,为避免产生周期性裂纹 ,建议挤压比取为 2 5左右  相似文献   

14.
化学镀Fe-Al-P合金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化学镀方法在铜基片上施镀了Fe-Al-P合金镀层。通过改变金属盐比率AlCl3/(AlCl3+FeSO4)、金属盐AlCl3和还原剂NaH2PO2的浓度等参数,研究了合金镀层的沉积速率,成分,表面形貌及结构的变化规律,得到了最佳镀液配方,发现络合剂和还原剂的选择是提高镀层含Al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用人工神经网络处理铜合金流动注射的吸收光谱数据,对Fe2 和Ni2 含量同时进行了测定.通过对网络结构和参数的优化,提高了测定的准确性,Fe2 和Ni2 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与峰高呈线性关系,实验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6.
Fe-Ni磁性材料机械合金化的成分及组织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仪及X射线衍射仪考察分析了Fe和Ni混合粉末的机械合金化过程及其组织特征,得出结论Fe和Ni粉末的机构合金化是通过片层间的扩散进行的;球磨10h后,Fe和Ni粉末发生合金化;进一步球磨,已合金化的粉末又会发生相变。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Ni-Fe-P/Al2O3复合电沉积的工艺参数对沉积层中Al2O3硬质微粒复合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电沉积层中Al2O3微粒复合量随镀液中Al2O3含量、温度、阴极电流密度以及NaH2PO2含量的改变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在实验工艺条件下,可获得Al2O3硬质微粒均匀弥散分布的复合电沉积层,其中Al2O3的最大复合量可达13.48%(体积).  相似文献   

18.
根据化学键理论和非晶态结构的短程有序,设计了晶态团簇NNiP2,Ni2P2,Ni 3P2,Ni4P2的四种构型,并用DFT方法对他们的几何结构型进行高水平的量子化学计算.结果表明,模型体系中P原子供给Ni原子电子这与非晶态合金Ni81.5,5p18.5的实验结构一致,说明NiP2,Ni2P2,Ni 3P2,Ni4P2原子簇模型能反映非晶态Nig1.5 P18.5的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19.
非晶态镍磷和镍钨磷双层复合镀膜的耐蚀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对比研究了镍磷镀膜,镍钨磷镀膜以及镍磷和镍钨磷双层复合镀膜的耐蚀性能,分别进行了各镀膜的盐雾腐蚀试验和各镀膜的阳极化曲线的测定,然后根据实验结果,对比分析了以上三种镀膜的耐蚀性能。实验结果表明非晶态镍磷及镍钨磷双层复合镀膜的耐蚀性能优于其他两种镀膜的耐蚀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