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陆游168首咏梅诗中,采用了"一"与"多"的对举(对立)这种艺术手段,"一"与"多"的形态通常是以梅花与它物、时间与空间的组合方式出现;部分咏梅诗中梅花数量的多少与情感表达之间存在一种对应关系,即梅花繁多时陆游情感表现出乐观、豪放之情,梅花数量较少时陆游情感流露出孤独、寂寞之感。通过陆游咏梅诗中"一"与"多"的研究,对充分领悟诗人坚强面对生活、乐观对待挫折的精神,对深入理解和把握陆游的整体诗风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杜晓峰 《科技信息》2009,(31):I0141-I0141
二胡演奏是一门舞台艺术,也是一门综合艺术,"演"与"奏"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只有把二者把握好、拿捏好,才能使二胡的演奏水平得以质的提高,才能把二胡这门音乐艺术表现的淋漓尽致,才能称得上二胡演奏。  相似文献   

3.
原始艺术与民间美术有着血缘般的关系。其最为活跃的因素就是色彩。民间美术中的"五彩"专指青、赤、黄、白、黑五色。民间"五彩"是原始色彩观的延续和发展,其艺术表现特征以及观念、设色的形成及社会文化象征内涵一脉相承。当前,众多地域特色产品的包装设计呈现出商业化的格式设计,忽视本土艺术发展的继承性问题。民间色彩"五彩"观既幼稚又成熟、既强烈又质朴的情感对增强设计色彩本土化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风行于明清的小说选本《今古奇观》为例,从故事内容之奇、艺术结构之奇、哲学观点之奇几方面探究了在古人眼中,何人何事何文谓之"奇"。  相似文献   

5.
迟子建成长于我国满-通古斯语族的核心区域——大兴安岭,其小说在精神特质和艺术表达上都鲜明地体现出满-通古斯文化的印记。迟子建小说中的满-通古斯文化因素既是满-通古斯文化的一种存在形态又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创造,它蕴含着东北边疆地区的文化心理、价值规范和精神内核。以满-通古斯文化为视阈研究迟子建小说,不但可以系统地挖掘迟子建小说中满-通古斯文化背后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意蕴,还能阐释和把握其精神图像和风格特色。因此,满-通古斯文化与迟子建小说研究进一步探寻了东北地域文学研究的深层文化和精神维度,有着立足地域又超越地域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演书"是《杭州白话报》上兴起的一种采用白话语改写其他书籍的报刊文体。它利用传统白话小说的语言特点鼓吹维新,成为资产阶级的政治宣传工具。它接近小说,但又不是小说,伴随着小说界革命发展起落,它的最终消亡预示着梁启超倡导小说政治化的必然失败。  相似文献   

7.
实践教学一直是高师院校教学工作的最薄弱环节,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忽视实践教学的系统性,形式单一,重理论轻实践,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各自为政,缺乏整体的规划和科学的评价等。因此,地方高师院校应通过实现五个融合,逐步建构和践行(124+n)"大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8.
波普尔在《客观知识》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三个世界"的划分,其中"世界3"是指客观知识的世界,它具有客观性和自主性,引导科学知识的增长。拉卡托斯认为"科学研究纲领"存在着自主性,同样引导着科学的发展。对比"世界3"和"科学研究纲领"的自主性,可以发现二者在解决对科学知识增长问题上既存在相似性,又存在着相异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新文艺大系》与《中国新文学大系》在"十七年文学"的小说篇目编选上,表现了编选者不同的精神背景对同一段文学的不同讲述,以及编选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的规训,在"谁"的"十七年文学"这一问题上存在着归属的差异与分歧。我们应该以客观的目光去正视这段历史,靠近这段真实存在过的文学,最真实地还原这段文学的历史,从而给予"十七年文学"以更准确、更真实的文学史定位。  相似文献   

10.
毛帆陵 《科技信息》2012,(12):30-31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生力军,虽然培养了大量的"下得去、留得下、用得上"的人才,但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理论讲授,轻实践环节,这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相差甚远,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必须以社会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为培养依据,强调应用性,突出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本文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例,提出高职院校必须树立"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建设"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构建"教学做"合一的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的实训基地;完善"教学做"合一的评价体系,并落实于教学改革的实践。  相似文献   

11.
迟子建小说具有浓厚的故乡情结,这种情结是她作品的艺术特色,也是其小说具有亲切感和持久感的重要因素。她的故乡情结主要体现为乡恋情结,在表现上采用了三种手段:对故乡景色的唯美描写,对故乡人丑的温情包容,对都市文明的情感疏离。  相似文献   

12.
迟子建是新时期文坛的代表性作家,其创作具有浓郁的东北地方色彩。通过对迟子建作品的解析可以看出,其清新创作风格正是通过质朴的人性描写、朴素的风俗景物描绘及纯朴的儿童叙述视角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北女作家散文创作成果斐然,研究者多集中于素素《独语东北》系列和迟子建散文,探讨散文创作的艺术技巧、文化内涵、女性创作特色等问题,但也有很多不足与缺失,为今后东北女性散文研究留下了空间。  相似文献   

14.
迟子建以《北极村童话》为代表的早期小说基本属于故乡题材小说,从90年代初开始,迟子建的小说题材日趋扩大,由从前单纯描写故乡风情逐渐转向关注都市社会,风格也由单纯明净趋向浑厚成熟;题材的扩大没有改变迟子建的文学理想,在小说中建构温情与爱意的家园是她对理想的执着坚守;迟子建的小说包含对人性最深刻的洞察,她笔下人物浓郁的忏悔意识体现了最丰富、最真实的人性。  相似文献   

15.
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描述了我国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生存现状及其百年沧桑的历史。小说写出了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悲哀,具有形而上的生命哲学内涵:“生”的存在意义,“死”的终极关怀,“爱”的生命哲学。其文学主题具有史诗的品格与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6.
蜕变、逆转中的现代曙光--论苏曼殊小说的现代性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曼殊小说在民初文坛别开生面,独标一格。它自觉融合了西方的现代观念,以对“人”的关注、悲剧意识的显现以及艺术形式现代转型突破并超越了中国传统小说观念和艺术技巧,隐现出鲜明的现代意识和现代性品格,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萧红、迟子建的乡土小说为中国乡土文学提供了一种带有女性特征的抒情文体.儿童视角、散文化结构和自然明朗的叙述语言,赋予了萧红、迟子建小说生趣盎然的迷人意境和诗意的抒情气氛,构成了两位女作家乡土作品特有的价值追求和美学风格,为现代乡土抒情小说开拓了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8.
迟子建是东北作家群中的佼佼者,自进入文坛以来,20多年一直笔耕不辍,创作实绩斐然。她也是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作家,始终用一以贯之的人文情怀、以忧伤而不绝望的写作态度探寻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以迟子建的新作《额尔古纳河右岸》为切入点,可以探寻她对忧伤的体现和超越以及蕴藏在作品背后的作者深层的创作心理动机。  相似文献   

19.
萧红、迟子建两位女作家的创作都表现出浓厚的乡土意识,但她们的作品在相似之中又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萧红的作品着重于乡土文化的审视批判,迟子建的作品着重于乡土文化的眷恋缅怀;萧红突出表现的是乡村自然风俗的荒凉冷漠;迟子建刻意描绘的是边地自然风情的宁静淳朴.萧红的创作体现出明显的现代性,迟子建的创作却有向传统回归的倾向.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和迟子建分属中国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两个时期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在思想艺术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其中悲悯情怀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他们小说悲悯情怀的成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在都市和乡村文明的冲突中,他们坚守乡土文明立场,但又对乡土文明救赎无力;男一个是在主流和民间文化的选择上,他们都坚守民间文化立场,关注平民的生活,而平民的生存境遇和命运又充满了悲剧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