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碑刻文献是中国文化的独特形式,是历史研究的珍贵史料。云南佛教碑刻历史悠久、分布广、数量多、文化内涵丰富,是研究云南,乃至中国佛教历史文化不可多得的重要资料,也是研究云南与南亚、东南亚佛教文化关系的重要文献。弄清云南佛教碑刻文献的发展、分布、类型、特点、内容和研究状况,对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云南佛教碑刻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同历史上其他少数民族一样,白族也有将重大事件刻碑记之的习惯,因而历史上留下了大量内容丰富的碑刻,其中包括白族的民商事、环保及刑事等内容,从中我们可以窥见白族习惯法之一斑。  相似文献   

3.
焦山碑刻研究四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焦山四块刻石的考释,对前人屡误为唐刻的《金刚经》辨正为隋前书,对洪亮吉、张问陶、康有为与镇江文人的交游及其影响,作了考述和评析。  相似文献   

4.
冯玉祥将军在20世纪30年代曾两次隐居泰山,在泰山上下留下了大量石刻。对于这些石刻,人们长期以来只注重它的观赏性,而忽略了它的史料价值。以至于许多珍贵的碑刻长期无人研究,至今藏在深山人未知。而恰恰在这些石刻中,保存了许多重要的历史资料,尤其是在《辛亥滦列起义烈士祠记碑》等大型碑刻中,存有至今尚不为人所知的史料。因此,对冯玉祥的泰山碑刻进行研究和考证,有利于中国近代之上的一些重大问题的探讨,对研究近现代泰山祭祀、民风民俗、社会发展史等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图利用文献信息理论,从分析和研究文献和文献信息的概念入手,着重探讨文献、文献信息、图书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文献信息资源,深化图书馆工作改革,使图书馆适应社会的发展,更好地为读者服务。文献只是记录知识、信息、情报的载体和图书馆工作的物质基础,而作为文献的内容信息和形式信息的统一体——文献信息,才是图书馆各项工作赖以开展的中介,才是联系图书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初,学术界开始关注"新边塞诗"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在当下阶段,从"新边塞诗"概念的界说及渊源、"新边塞诗派"的形成及其特征、新边塞诗的评价问题、新边塞诗美学特征的研究、新边塞诗人诗作的研究五方面入手对新边塞诗的研究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新的审视,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四川师范学院图书馆刘天成副研究员主编和四川师范学院珍稀动植物研究所所长胡锦矗教授主审的《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梅花鹿、白唇鹿、小熊猫、麝文献情报》(以下简称该书)由四川科技出版社1990年出版。该书出版后1991年荣获四川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故特将该研究成果评述于后.  相似文献   

8.
文章提出了碑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重大影响,进而阐述了近代碑刻的数字化研究对碑文化的重要作用和价值,然后针对碑刻文字的特点,对碑刻文字进行了计算机识别实验,提出了适合于碑刻文字的识别方法。  相似文献   

9.
从百家岩碑刻涉及的与竹林七贤相关的遗物或遗迹来看,主要集中于嵇康淬剑池、刘伶醒酒台、孙登啸台、竹林、嵇康锻灶处、王烈泉等遗址方面,与竹林七贤有一定关联的汉献帝避暑台、明月泉、七贤乡等遗迹或遗物也屡屡出现。这些遗址虽为历代文献所记载,但一些碑刻内容无论是地方文献还是其它文献却从未著录过,为竹林七贤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0.
11.
提高期刊文献利用率,是期刊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调整期刊布局、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工作人员业务素质是实现目标的新尝试.  相似文献   

12.
杨慎,字用修,别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是明代的一位著名学者,因“议大礼案”流放云南。 杨慎居滇期间,多次来昆,其中有两次住过较长时间。第一次是1531年11月,他结束父亲石斋公的丧事后,从新都回到云南,受布政高公之聘,修云南通志,馆于小西门外之武侯祠,到1537年7月还戍所,共住了六年。第二次是1546年来昆,居高蛲,一住七年,或讲学于碧峣精舍,或优游于林泉古刹。高峣是他晚年的绿洲,秀丽的山水,温和的气候,以及朋友们的关怀,使他身心得到放松。这期间,他创作了不少好诗文,留传至今,成为昆明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3.
嘉陵江流域历代洪水碑刻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嘉陵江流域系洪灾高发区,历代洪水碑刻分布在北起广元南至重庆的16个县区市,至今尚存57条,成为研究嘉江洪灾最珍贵的材料,这些石刻弥补了文献记载的遗漏,更正了文献记载的错误,并为当今学者研究了该流域历代洪灾提供了可比性。  相似文献   

14.
《科技潮》1998,(9)
天津市文物管理部门近日在北洋海军昭忠祠遗址发现3块精雕细刻的大型石座,经考证被认定为该祠的碑刻。这一发现,对研究清末北洋海军史、揭露日军侵华罪行均有一定价值。天津河北北洋海军昭忠祠建于1898年。是中国最早由官方所设的抗日民族英雄纪念地之一,专祀在甲午海战中阵亡的北洋海军将士。被公祭者包括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总兵刘步蟾、林泰曾,副将邓世昌、林永升,参将黄建勋、林履中等,人数不详。60年前侵华日军强占该祠后,将祠中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新理念,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  相似文献   

16.
根据野外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初步分析探讨了皖西地区水利碑刻的分布、主要内容、价值。  相似文献   

17.
民族文献研究在各级、各类图书馆的长期重视下,已逐步形成一项图书馆必不可少的工作。从多学科背景下来解读民族文献,把民族文献价值再次充分呈现出来,从而更加引起人们对地方文献开发利用的扩大与延伸。  相似文献   

18.
以泰山为首的五岳山川神祀系统,自汉初确立一直由国家主导,当政者通过管理岳庙来保证祀事并维系正统。金元之际,有道士进驻东岳庙参与庙事活动,负责看护、洒扫及管理香火等日常庶务。资料显示,元代,由官方选高道主管祀事并住持岳庙。明至清,泰山岱庙成为府州道纪司的署地,道纪既是岱庙住持,又管理着泰山上下宫观祠庙。道纪们大多克勤克俭,不辞辛劳。远见者以所积香资购买赡田,借助岱庙的国家祠祀地位,上下营构,拓展守庙道众的生存空间,尽力延续宗脉。泰山(岱庙)现存碑刻中保留有部分明清道纪活动的史实,通过对碑刻的梳理分析,根据道人法名对照道教宗派谱系,可以基本确定泰山岱庙住持道人归属于全真龙门华山派,且传承有序。道士管理岳庙是政府权力的有限让渡,道众仅充当“守庙者”的角色,其影响力有限,丝毫不改变岳庙的国家祠庙性质。  相似文献   

19.
民国年间,在镇江大市口两次出土北宋时期碑刻,其内容主要记述修筑润州大市砖砌街路的事迹,它们提供了我国古代城市铺设砖街的早期实证,并反映古代民间人士积极参与城市建设的传统特色。而近些年来的城市考古,又揭示了唐宋时期大市周边的繁华面貌。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