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文讨论了灾害地理学的一些基本问题,认为地理环境既包括人类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资源和条件,又包括给人类带来灾难的灾害。灾害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灾害地理学是研完灾害的类型、发生、分布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灾害地理学的研完有助于正确地认识人地关系,为生产力布局和制定发展战略提供依据,从而达到减少灾害,避免损失,为人类造福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地理学发展的状况和一些学科对灾害研究动态,提出加强灾害地理学研究的课题,并对其目的任务,对象以及所采用的理论、技术手段作了研究探讨。同时,结合西藏灾害状况,探讨西藏灾害地理研究内容和方法,并说明了进行灾害地理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第四纪以来灾害的不断频发,除与备受关注的人类活动有关外,第四纪环境背景演化也为灾害的发生提供了必要条件.根据中国灾害类型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结合主要致灾因子和灾害损失程度,进行分区,在此基础上研究各区灾害与第四纪地质-地貌环境、大气环流环境等的关系,这将有利于减灾战略措施的正确制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灾害感知研究的地理学派和心理学派进行梳理和评价,提出在新时期着重解决的科学问题、目标以及主要研究内容。方法以灾害感知发展的历史为基础,利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对灾害感知现状进行评述。结果 1地理学是最早开始研究灾害感知的学科,其对灾害感知的研究着重于个体或群体对环境的认识和理解,着重环境的层次、感知类型以及空间差异。2心理学对该领域的介入较晚,但成果丰富,主要集中在灾害感知的测量、沟通和行为决策等方面。结论灾害是变化的极端表现,其间的人地关系表现十分突出。适应已经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新策略,而适应的前提是对变化的感知。在现阶段,结合全球变化的背景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在我国开展灾害感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系统论的方法,论述了世界陆地灾害的地理特征,从地理学角度分析了陆地灾害的预防措施,为最大限度减轻陆地灾害损失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刘学应 《科技资讯》2009,(34):105-106
水灾害总是与城市化密不可分。城市化程度越高,水灾害对其不利影响波及范围就越广,损失的程度也越大。水既是资源、又是环境要素、同时也是致灾因子。城市需要考虑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和水资源的承载力。减少水灾害对城市的影响,应完善水利工程体系和保障社会体系,并建立水灾害风险应急防控新体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森林资源灾害类型和致灾因素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提高森林资源生产能力,改善森林资源生态一半和防止灾害发生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8.
回顾了北京师范大学灾害风险科学研究团队33年来开展灾害风险科学研究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分析了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展望了未来研究与学科建设的重点.灾害风险科学研究团队先后在区域自然灾害系统理论、综合减灾、灾害风险防范研究,重大自然灾害评估与国家减灾规划编制,以及发起并组织国际“综合风险防范”核心科学计划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面对学科体系不完善、学术带头人不足、研究团队规模较小以及实验平台整合不力等挑战,亟需面向全球和国家防灾减灾、综合风险防范、绿色发展以及可持续性需求,在区域致灾-成害机制与动力学模拟、全球变化人口与经济系统风险精准评估、综合灾害(特别是碳排放)风险防范模式等领域争取重大突破,从而引领全球灾害风险科学,为建设地理学世界一流学科做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在人口与经济快速增长的条件下,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协调发展导致了灾害的频繁发生,为了拓展、良化人类生存空间,对灾害的类型与危害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提出了防减灾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关中地区旱涝灾害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采用关中地区渭南杨刘村、西安肖家村和宝鸡九龙泉3个观测站20世纪50-70年代气温、降水资料和90年代旱涝灾害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旱涝灾害的类型、发生规律及其与降水、气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春旱、春夏连旱、秋旱、夏涝、夏秋涝是关中地区主要的旱涝灾害类型;旱灾的发生具有10年左右的周期,涝灾的发生具有5年左右的周期;50-70年代关中地区涝灾偏多,气温偏低;冬季偏寒常易出现来年夏旱,冬季偏暖常易出现来年夏涝;90年代的旱灾增多,尤以秋旱为特征。  相似文献   

11.
虚拟现实技术在高校地理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虚拟现实引入虚拟地理环境概念,介绍了虚拟地理环境具有的特征和虚拟地理环境在高校地理学中应用的关键技术.论述了当前虚拟地理环境在高校地理学中的主要应用以及对地理教学与研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自然地理背景是一个城市得以发展的基础.基于城市发展所必需的自然地理要素,构建了城市发展的自然地理背景评价体系.利用均方差决策法,从自然地理背景角度,对山东省17个城市2006年的相关统计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各城市发展中受自然地理背景因素影响的程度不同;沿海城市明显表现出在自然地理区位条件要素上的优势;自然环境状况在推动城市发展中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但城市间差异不大;城市发展既依靠自然资源,一定程度上又受其在环境污染方面的影响;人居环境状况在现代城市发展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地理环境暴露与公众健康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环境暴露与健康领域研究在多学科交叉的背景下得到深化。概述了地理环境暴露的内涵,指出地理环境暴露关注的主要是物质性环境暴露延展为包含自然环境、建成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在内的综合环境暴露;重点关注疾病与环境关系的医学地理学也逐步转向更广义的健康地理学研究,拓展了环境与健康领域的研究;提出地理环境暴露健康效应的群体差异和环境公正问题成为本领域的重要范畴。当前,耦合时空行为和多源时空大数据的地理环境暴露与健康效应研究得到快速发展, “地理环境暴露-时空行为-健康”的研究新范式将有助于进一步拓展本领域研究。  相似文献   

14.
浅论《黄帝内经》中地理环境与人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同他所生存的地理环境关系十分密切,时刻在影响着人类健康。因此,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必然成为人们关心并且不可缺少的学科。为了发掘中医理论,本文着重探讨了自然地理环境与体质、寿命、病变等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自然地理学以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为研究对象,综合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要素,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功能、物质迁移、能量转换和地域分异规律。综合研究在自然地理学研究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本文回顾了自然地理学中综合研究的历史,分析综合研究在自然地理学中应用的现状,并对自然地理学综合研究的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6.
知识经济地理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经济地理学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地理学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分析了知识经济地理学的产生背景及其在地理科学体系中的地位,阐述了知识经济地理学的主要研究范畴;提出知识经济地理学是应用知识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研究知识产业的资源配置、空间布局及创新环境的一门学科。  相似文献   

17.
针对地理分布光网络的脆弱性,给出了构建地理灾难模型与光网络脆弱性研究的方法;提出了一种地理灾难相关故障模型仿真现实的灾难情况和相关链路故障的情况,并分析了灾难之间的相关性.围绕地理灾难相关故障和相关链路故障,通过选择高斯函数的方差、交互参数c和半径R聚类分析了2种类型(抑制型和群集型)4种灾难场景;通过计算4种灾难场景的可靠性,得出网络最有效攻击范围为200 km和攻击类型为群集性灾难;采用最有效的灾难对实际的网络拓扑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采用本方案能够获得光网络脆弱区域,且降低了算法时间的复杂度.  相似文献   

18.
论地理学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以科学理论为依据,随之运用科学技术方法与手段,由于可持续发展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矛盾激化,因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协调好人与环境的关系,为此,人类必须认识地理环境及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地理学应当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的理论基础,而可持续发展研究方向是地理学内容和方法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地理学科学研究永久的主题。  相似文献   

19.
地理和环境素质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和交际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它包括知识素质、品德素质和行为素质。高校开展地理环境素质教育课程,是全球地理环境问题出现的现实使然,是地理科学和环境科学发展的实际需要,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保证。并就如何在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立地理环境素质课程,建立一个良好完善的课程体系和计划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可以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空间技术对洪涝、干旱、森林/草原火灾、地下煤火、雪灾、赤潮、台风、滑坡/泥石流、沙尘暴等自然灾害进行监测、评估与预警研究,也可以对空气质量、水环境及生态环境进行监测与评价。为了能够实现大范围、全天候、快速、动态的环境和灾害监测,进一步提高环境监测和综合减灾能力,中国将分阶段发射由4颗光学小卫星和4颗合成孔径雷达小卫星组成的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通过卫星系统、地面系统、应用系统的建设,最终实现天地一体化的灾害及环境监测、应急、决策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