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与威廉斯的众多经典短诗相似,<春天与一切>尽管篇幅短小,却语义丰富.立足于诗歌文本细读,可以看到威廉斯是如何以想象为翼,在时空交错中,完成着此番冬与春、死亡与新生的并行对立之旅,并最终在"物"的自行言说中显现其独特的诗学思想.他的诗是对读者的邀约,希冀读者共同参与和建构其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系统研究了威廉斯和谐诗学观的影响因素之后,为了进一步深刻把握和谐诗学观的内涵,通过详实的文本细读和综合的批评研究理念,以嵇康美学中的四大和谐观为哲学基础,挖掘威廉斯诗学观相对应的和谐诗学观内涵.着重分析威廉斯诗歌中的自然母题、女性母题、追求率真与美感、地方主义和客体主义等.结果表明,威廉斯诗学观之建构深受嵇康美学思想精髓影响,是嵇康四大和谐观在诗学上的再现,他的诗歌中散发着多层次和多角度的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3.
英国文化理论家雷蒙.威廉斯结合了葛兰西思想和英国本土从浪漫主义开始的文化研究传统,质疑批判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文化的理论并对其作出新的阐释,创立了新的"文化唯物论",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作出重大的创新。同时,威廉斯也确立了文化分析的一个重要的方向,为文化研究的发展建立了重要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4.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主张“思在物中”,糅合现代绘画艺术;拒绝说教,坚持以日常事物入诗并将其陌生化,以唤醒人们重新认识生活、感知艺术。“陌生化”是用文学技巧将熟悉的文学事实变陌生,唤醒读者去感受生活的生动性和丰富性,这与威廉斯的诗歌理念不谋而合。威廉斯在《红色手推车》中,通过诗歌语言、结构,视听感官和意象上的“陌生化”手法,凸显了诗歌的艺术魅力,让读者真正听到、看到并感受到日常生活的美好。  相似文献   

5.
中国诗歌创作的主流意识是反映积极的人生理念 ,表现健康的思想情调 ,而诗歌创作在艺术上应力求达到“入神”的最高境界 ,从而使诗歌创作达到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高度完美的统一 ,充分发挥诗歌的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虽然没有提出明确系统的诗学理论,但其诗歌所蕴含的美学思想却是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本文从人格精神、题材内容和艺术角度阐释陶诗所体现出来的以自然为美、以真为美的思想及其在后世诗歌创作和文学批评中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7.
艾略特诗歌是西方诗歌中新批评的起源.他的诗歌中,有着丰富的意象,并与文化相联系.在文化方面,他由于受其师白壁德的影响,所以力图在诗歌创作上实践新人文主叉思想的灵魂.但宗教的因素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也可以说宗教是他的诗歌创作的底色.  相似文献   

8.
皎然之所以成为诗歌史上以"诗僧"命名僧人诗歌创作群体的第一人,归因于他僧人本位的身份意识。这种身份意识突出的表现在皎然的诗歌理想、诗歌创作和诗学著作中,蕴含着其处于唐代三教争衡和禅宗内部宗派分化的历史背景之下,立足僧人本位对诗、禅关系的深入思考。这种思考对"诗僧"的形成有不可磨灭的助益之功,诗僧的创作更是为"诗唐"增添了别样的风貌。  相似文献   

9.
“伤春悲秋”是文学界由来已久的一种文化现象与审美体验,也是中国历代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与之相关的诗歌创作在文学创作中具有重要地位。而有关描写夏季的诗歌并没有以主题的形式出现,且绝大多数诗歌是以一种激情与炎热并存的精神状态出现。蹇先艾作为一位以“乡土文学”创作闻名的小说家,在其诗歌创作领域开创了“悲夏”这一独特现象。“悲夏”作为蹇先艾诗歌中最具个人意识特征的体现,其所蕴含的生命思考和个人感受能较典型地反映他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0.
李福军 《科技信息》2006,31(5):96-97
佛教在与中国本土儒、道思想及中国社会相结合过程中逐渐中国化,具有了鲜明的既出世又入世的思想性格。它深刻影响了白居易的人生哲学和艺术思维,使他的诗歌创作呈现关注人生,关注社会两大取向,由此,与人文精神达到了沟通.  相似文献   

11.
唐代进士试诗一般是指由尚书省主试的诗歌,是唐代科举的常考之体。其谈理悟道诗,表达对天地人生的感悟,是进士试诗中较有特点的思想内容之一.具有较大的思想价值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2.
苏轼的人格具有十分典型的意义,他通过自己的生命实践达到了中国士大夫人格的最高境界.苏轼的这种人格境界使他在文学上作出了卓异的贡献,尤其表现在对词的雅化方面.苏轼使词雅化的方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词来表现深厚的文化意蕴;二是"以诗为词";三是词中富有理趣.苏轼使词摆脱了乐曲附庸的地位,成为独立、自由的新诗体.  相似文献   

13.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因为阐发人类行为的理性特征,从而具有了哲学的意义;又因为结构安排、语言修辞等方面的美学特征,从而成为一个文学读本。由此,《诗学》并不仅仅是研究悲剧艺术的文艺理论经典,更是"哲学之诗"。对《诗学》"哲学之诗"本质的认识有助于人们重估《诗学》之于西方戏剧史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研究离本体研究较远,高度不够.李娓教授的<古体诗歌艺术研究>以诗情道性阐说的方式达到了诗歌艺术本原的新发现,从哲学的高度和新的角度开辟了古典诗歌研究的新途径.该著以"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为立论根基,从天道与诗道的形而上品质的高度,以新的角度审视并研究诗歌审美体验、诗歌语言、诗歌炼意、诗歌旋律、诗歌修辞诸多方面的表现特征及其形而上渊源,提出了一系列的新命题与新观点,为我国诗歌艺术的理论研究草构一个新框架.  相似文献   

15.
将冯雪峰的诗歌创作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1921年到1923年,也称湖畔时期;第二个时期,从1941年到1942年,也称上饶集中营时期;第三个时期是1963年间。三个时期的诗歌分别呈现出清新美、沉雄美、哲理美。  相似文献   

16.
从哲理美、形象美、意境美与历史感等方面,探析了袁枚山水旅游诗歌所蕴涵的山水审美意境,及其给旅游者的审美启示及现代旅游业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鉴于学人或有把翁方纲诗学主张“肌理说”与他的创作实践“以学为诗”混为一谈的倾向,文章对翁方纲“肌理说”的本来面目作了探讨。认为翁方纲“肌理说”是一种在修正补充“神韵说”基础上提出的、探讨如何创造出具有“神韵”艺术境界,探讨义理、文理之“理”的诗法理论,而其诗学指向则在实境宋诗甚至是学问诗。  相似文献   

18.
人格与艺术的相生相济成就了魏晋文学的独特魅力.本文主要对陶渊明人格范型与文本模式的相似性进行了探讨.在文本模式的考察中,结合此前对"南山人格"特质的归纳总结,从文本的哲学内质(结构模式、审美意蕴、句式节奏)与外在形态两个方面证明了它与"南山人格"的同构对应关系,正是在艺术形式的生命性这一点上,陶诗显示了高出时人的深度和恒久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在爱尔兰诗人叶芝的早期诗集《玫瑰》之中,诗人采取了多种不同的诗歌表现手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诗歌中“赋”的手法的运用,二是哲理意味在诗歌中的传达,三是通过直白质朴的诗歌语言达到独特的诗歌效果。多种手法的并列使用既造成了叶芝诗歌纷繁多变、关不胜收的奇丽景致,又为我们理解叶芝后来不同时期诗歌创作风格的变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王维的山水诗,不仅为我们呈现了无与伦比的画面境界,而且无不刻有他儒、释、道兼容的哲学心理印迹。结合王维所生活的时代,从其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作品来细读、探究其山水诗,不难感受到这一文学巨匠的孤独、探索、愤懑、挣扎、不遇、无奈、逃避的心理以及转而对理想的追求与追求无法实现后的深深自责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