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织物磨损是指织物与另一物体由于反复摩擦而避渐损坏的过程.本文借助扫描电镜对涤纶纤维磨损断裂端进行观察,结合纤维微细结构的分析,讨论涤纶纤维的磨损机理;并根据实际穿着与仪器测试的结果对比和纤维断裂形态比较,提出Martindale仪与Accelerotor仪对涤纶纤维织物的耐磨试验尚可适应.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加捻芳香族聚酰胺纤维的拉伸性能进行了①定长加捻后拉伸;②定张力加捻后拉伸和③定长加捻后再退捻随后拉伸等三方面的测试.结果表明,芳香族聚酰胺纤维的强度及断裂伸长随捻度的增加而下降.对纤维断裂端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加捻芳香族聚酰胺纤维断裂形态照片显示了纤维沿轴向分裂为微纤的现象,证明了微纤间横向联系的薄弱.加捻作用更削弱了这种联系,从而使纤维强度下降.本文对芳纶纤维在加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加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采用6种不同条件,利用超声波纯水工艺处理木棉/棉混纺纱线,观察并测试处理前后木棉/棉混纺纱线外观形态、化学组成、纱线质量损失、拉伸性能、压缩性能以及浸润性能指标,评价超声波纯水处理工艺对木棉/棉混纺纱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超声波纯水工艺处理后,纱线中纤维的表面形态结构与化学成分基本没有变化,木棉/棉混纺纱线质量损失率约为6%,主要为木棉脆断后产生的短绒,木棉纤维中空度有一定的回复,纱线变得蓬松,强力损失严重,处理前后木棉/棉混纺纱线均显示拒水性.  相似文献   

4.
作者在扫描电子显微镜样品室中拉伸角蛋白纤维,观察纤维形变和断裂的过程并摄取其照片。采用低加速电压观察和适当的样品准备技术,避免了纤维在拉伸过程中出现荷电现象。该现象是非导电材料作动态观察的主要困难。从所观察到的纤维形变和断裂形态和高聚物断裂理论讨论了角蛋白纤维的形变和断裂机理。结论如下:角蛋白纤维伸长和断裂过程中出现银纹样形态,但其断裂为脆性方式;该类纤维的拉伸断裂起始于角质细胞的内、外角质层;角质与角质和角质与皮质细胞间的物质是角蛋白纤维的力学薄弱区。  相似文献   

5.
基于喷气涡流纺纱中纤维的形态结构,借助自由端纤维旋转的平均角速度建立纤维平均捻回数的理论体系,研究纤维在纺纱过程中的运动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纤维平均捻回数与纺纱速度、前罗拉钳口与空心锭入口距离、纤维旋转的平均角速度及纱线半径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在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如减小纺纱速度,或增大纤维旋转的平均角速度,或增大前罗拉钳口与空心锭入口距离,或减小纱线半径,则纤维平均捻回数增加.  相似文献   

6.
自制静电纺丝纳米纤维机械加捻成纱装置,对其电场进行模拟分析表明,单针头电场强度矢量几乎都指向接收圆盘和圆环,符合试验现象。在制备静电纺丝纳米纤维纱线时,分析各参数对纳米纤维纱线形态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圆环至圆盘距离的增大,纳米纤维纱线的平均捻回角呈逐渐变小的趋势,其直径呈增大趋势,纳米纤维纱线的断裂强度及断裂伸长逐渐增大;随着针尖与圆盘中心距离的增大,捻回角有微弱增大的趋势,而纳米纤维平均直径有减小的趋势,纱线的断裂强度先增加后减小,断裂伸长率一直呈现增长趋势;随着圆盘转速的增大,纳米纤维纱线的平均捻回角没有明显的规律,纳米纤维平均直径有下降的趋势,纳米纤维纱线的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都呈逐渐增大的趋势。研究结果对纳米纤维纱线的制备以及纳米纤维在传统纺织品上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紧密纺纱线中纤维的捻度分布及内外转移情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示踪纤维技术对紧密纺和传统环锭纺纱线中纤维的排列和转移情况进行了研究对比。在实验中,用美国科视达公司研制的Hi-scope视频显微镜观察并测量纤维在纱线中的三维空间坐标,作出纤维在纱线中的空间分布图。另外还对纱线中纤维的径向住置和半螺距进行了测量,计算出纤维的内外转移系数和捻度的径向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8.
本文回顾和总结了高分子纤维的断裂过程及机理的化学、形态学、动力学和热力学各方面研究的发展和成果,并且介绍和归纳了一些纤维断裂的数学物理模型。一般地,纤维断裂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微孔的形成、裂纹的缓慢扩展和纤维的迅速破坏。在纤维拉伸断裂过程中,由于电子顺磁共振技术和红外光谱的运用,肯定了纤维断裂时主价键的开裂,并检测出产生的自由基和末端基团。用X-线小角衍射技术及扫描电镜证实纤维在断裂过程中的结构和形态学方面的变化。所有这些实验数据用动力学方法加以处理,得到了宏观断裂动力学和微观断裂动力学相当好的一致性,同时伴随着断裂,也可测得热效应。从概率统计的观点出发,本文对这些数学物理模型加以分析,指出了不足之处。并认为随机过程应该是研究高分子纤维断裂的一个较理想的数学工具。  相似文献   

9.
岩爆岩石断裂机理的电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岩爆形成机理,应用扫描电镜对岩爆岩石断口微观形态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岩石解理断裂存在一个明显的主断裂路径,岩爆断裂的微观机制主要是在拉伸、剪切作用下岩石发生低应力脆性断裂;从岩石断裂微观形态研究岩爆岩石断裂,可以更好地揭示岩石断口微观形貌特征、裂纹生核、扩展及断裂方式与岩爆演进过程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黄麻和红麻单纤维的形态及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化学方法把黄、红麻单纤维从工艺纤维中分离出来,应用计算机图像采集系统,对黄、红麻单细胞纤维的形态进行观察;描述单细胞躯干上的中腔、节点、单细胞直径及长度特征,并通过对截面的观察和截面细胞个数的统计,计算出胞间层的体积含量,推测出单细胞在工艺纤维中的粘结方式,提出黄、红麻工艺纤维细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采集鄂尔多斯盆地陆相页岩实验样品,制作成具有不同层理倾角的标准试样,研究其在不同埋深条件下即温度压力耦合作用下的三轴压缩破坏机理,裂缝形态、裂纹起始应力、裂纹破裂应力等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陆相页岩压缩破坏过程中不包括裂隙压密阶段,埋深为3 000 m左右时,压缩破坏过程不包括裂隙压密阶段和弹性阶段,试样直接塑性破坏;层理倾角和埋深对页岩裂纹起始应力、裂纹破裂应力和两者比例影响特别大;不同层理倾角和埋深的页岩的破坏机理和破裂后的裂缝形态差异均很大。  相似文献   

12.
DNA double-strand breaks (DSBs) are generated by the recombination activating gene (RAG) endonuclease in all developing lymphocytes as they assemble antigen receptor genes. DNA cleavage by RAG occurs only at the G1 phase of the cell cycle and generates two hairpin-sealed DNA (coding) ends that require nucleolytic opening before their repair by classical non-homologous end-joining (NHEJ). Although there are several cellular nucleases that could perform this function, only the Artemis nuclease is able to do so efficiently. Here, in vivo, we show that in murine cells the histone protein H2AX prevents nucleases other than Artemis from processing hairpin-sealed coding ends; in the absence of H2AX, CtIP can efficiently promote the hairpin opening and resection of DNA ends generated by RAG cleavage. This CtIP-mediated resection is inhibited by γ-H2AX and by MDC-1 (mediator of DNA damage checkpoint 1), which binds to γ-H2AX in chromatin flanking DNA DSBs. Moreover, the ataxia telangiectasia mutated (ATM) kinase activates antagonistic pathways that modulate this resection. CtIP DNA end resection activity is normally limited to cells at post-replicative stages of the cell cycle, in which it is essential for homology-mediated repair. In G1-phase lymphocytes, DNA ends that are processed by CtIP are not efficiently joined by classical NHEJ and the joints that do form frequently use micro-homologies and show significant chromosomal deletions. Thus, H2AX preserves the structural integrity of broken DNA ends in G1-phase lymphocytes, thereby preventing these DNA ends from accessing repair pathways that promote genomic instability.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吉木萨尔页岩油藏人工裂缝导流能力动态变化规律,基于新疆吉木萨尔页岩油藏储层条件,采用钢板、岩板和粒径相同的陶粒和钢砂,开展不同闭合压力裂缝导流能力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闭合压力增加,裂缝导流能力逐渐降低,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闭合压力小于20MPa支撑剂被压实;第二阶段,20~60MPa支撑剂随着闭合压力增加嵌入岩板深度增加;第三阶段30~60MPa支撑剂随着闭合压力增加破碎率逐渐增大。裂缝导流能力降低的因素主要有三种,支撑剂被压实、嵌入岩板和破碎,影响程度:压实>嵌入>破碎,大小分别为72.03%、14.28%、8.64%。  相似文献   

14.
纤维结构弱节决定纤维的力学性能。本文提出的断裂端特征的SEM观察及该纤维对应拉伸性质的组合分析方法,可获得羊毛纤维结构弱节及破坏的特征与证据。实验证明,依据拉伸曲线和断裂端形貌特征可知羊毛纤维的弱节结构主要表现为集中缺陷结构、细颈弱结构、机械损伤弱结构和散布缺陷结构,其与力学行为和形态弱节存在很好的相关。缺陷散布性弱节结构,应该引入曲线的抖动特征或临界断裂功判定依据。  相似文献   

15.
摘 要 为明确热塑性塑料塑性变形阶段加载-卸载-再加载的力学行为,采用注塑成型方法制备了哑铃型聚丙烯试样,进行了单轴拉伸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试样具有良好的性能稳定性,试验结果重现性好,应力-应变曲线符合部分结晶热塑性塑料的一般行为。通过不同应变速率测试结合断口形貌SEM观察,表明应变速率超过50 mm·min-1时,试样由韧性断裂转变为脆性断裂,断口形貌由穿晶断裂形貌转变为河流花样形貌。聚丙烯的加载-卸载-再加载测试表明,在低应变速率情况下,塑料在再加载之后的应力-应变曲线存在明显的再屈服行为,与金属的包辛格效应存在明显不同。加载-卸载-再加载的应力-应变曲线会出现第二个屈服点,其屈服应力低于第一屈服应力,并且其数值与卸载点应变无关。研究结果为热塑性塑料塑性阶段的加工和使用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针对防汛金属网在装载过程中易出现网结断裂的情况,通过对不同编织工艺参数的试样的拉伸性能测试,分析了金属网结拉伸断裂的机理和破坏模式,为进一步研究防汛金属网的强度失效问题奠定基础。结果表明:网节的编织工艺参数对其抗拉强度影响较大。编织角越大,网节结构紧密,网丝无滑移,但一定程度上减低了网节的抗拉强度;网节编织长度小,可以充分发挥网丝的抗拉性能,但结构稳定性较差。  相似文献   

17.
针对骨折发生随机、 相互接触碎骨的边界分割困难、 小碎骨丢失导致碎骨拼接困难的问题, 提出一种基于模板引导与数据驱动的三维碎骨修复方法. 首先利用神经网络训练初步提取碎骨外表面, 并计算碎骨与模板外表面特征; 然后基于特征对每个碎骨外表面与骨骼模板进行匹配; 最后根据碎骨与模板间的距离和碎骨表面曲率信息确定断裂边界, 实现碎骨修复拼接. 实验结果表明, 该方法能有效进行碎骨分割与拼接, 分割精度达98.44%, 拼接平移误差为9.218 mm, 旋转误差为1.298°.  相似文献   

18.
均布荷载作用下两端固支梁的弹塑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单位荷载法分析了两端固支超静定梁在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弹塑性加载及变形过程,并给出了加载各阶段的弯矩和位移计算公式.分析结果表明,受力变形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弹性阶段:固支端附近产生塑性变形阶段;固支端为塑性铰而固支端附近塑性区卸载阶段;固支端保持为塑性铰而梁中部部分区域产生塑性变形直至形成塑性流动阶段.  相似文献   

19.
我国城市正面临存量精细化建设的新阶段,城市街道景观的破碎化导致了部分街道忽略了其承载市民公共活动的重要功能。以破碎环境织补和连接为理念的景观织补理论对街道景观建设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总结了街道景观织补理论的特征,使用金字塔场景分析网络(pyramid scene parsing network,PSPNet)分析哈尔滨市1098条街道的街景影像,并以景观织补理论为视角分析哈尔滨市街道景观质量,最终发现研究区域内建筑与天空界面的变化剧烈程度、街道围合度、线密度、建筑可视因子、步行道路、各类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的密度分布相似,均呈中心高四周低的分布态势,而植物界面变化剧烈程度、天空可视因子、植被可视因子、交通标识在图像中的占比、机动车道路在图像中的占比分布相反。本研究揭示了哈尔滨城市街道景观织补理论特征的分布和内在关系,丰富了景观织补理论研究体系,以期为城市视角下街道景观织补策略提供一定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