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针对应用于三相四线制系统中的三相四桥臂有源电力滤波器的特点,研究了一种基于零序电流解耦的预测电流控制方法,分析了零序电流解耦的原理,设计了控制系统.该方法有效地解除了第四桥臂和前三桥臂的耦合,对中线电流进行独立补偿,与三相三桥臂的控制方法兼容,简单易行,易于对三桥臂有源电力滤波器进行改造后应用于三相四线系统.仿真分析表明,与其他方法相比,基于零序电流解耦的预测电流控制可使有源电力滤波器获得更好的补偿性能,电源电流总谐波畸变率和中线电流正负峰值均达到最小.  相似文献   

2.
提出了一种三相四桥臂电压型逆变器的新型三维空间矢量快速算法, 仅利用三相参考电压和简单的运算即可直接判断出矢量所处的四面体并计算合成矢量的作用时间, 克服了常规算法中坐标变换导致的计算复杂, 耗时长的缺点. 分析了所提3D-SVPWM算法和逆变器时域控制方程解、四桥臂SPWM、四桥臂二维SVPWM三种调制方法间的关系, 指出了四种方法具有统一的矢量作用时间模型. 分析了采用3D-SVPWM时逆变器的电压利用率. 给出了基于所提算法和其它三种调制方法的四桥臂DC/AC逆变器的仿真试验结果, 该结果显示了算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验证了等效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单周控制四桥臂三相四线制有源电力滤波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一种基于单周控制的四桥臂三相四线制有源滤波器.该控制方法不需要检测三相负载电流和三相电源电压,不需要使用任何乘法器,可以大大简化谐波检测电路和电流跟踪控制电路.整个控制电路由4个带复位积分器、几个触发器、比较器和一些模拟器件组成,控制电路简单、可靠、无延佑迟.主电路开关频率恒定,容易实现.在对四桥臂变换器的三相四线制有源滤波器进行分析、建模的基础上,进行了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单周控制三相四线制有源滤波器能有效地补偿系统谐波、零序和无功电流,而且响应快、补偿性能好.  相似文献   

4.
四桥臂逆变器的快速三维SVPWM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四桥臂电压型逆变器的一种新型三维空间电压矢量脉冲宽度调制(SVPWM)快速算法, 该算法仅利用三相参考电压和简单的运算即可直接判断出矢量所处的四面体并计算合成矢量的作用时间, 克服了常规算法中坐标变换导致的计算复杂、耗时长的缺点. 分析了所提三维SVPWM算法与逆变器时域控制方程解、四桥臂正弦脉冲宽度调制、四桥臂二维SVPWM三种调制方法间的关系, 指出这四种方法具有统一的矢量作用时间模型. 文中还分析了采用三维SVPWM时逆变器的电压利用率,给出了基于所提算法和其它3种调制方法的四桥臂逆变器仿真结果.该结果显示了算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证明了几种调制方法是完全等效的.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三相四桥臂逆变器的控制系统进行设计,建立了基于对称分量法和双同步旋转d-q坐标系的双环控制结构,电压外环和电流内环均采用前馈解耦的控制策略,使三相四桥臂逆变器具有带不平衡负载的能力.最后,以1.5 kW三相四桥臂逆变器装置进行实验,实验结果验证了上述方案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在三相负载不平衡时,传统逆变器无法控制三相输出电压达到平衡状态,因此运用三相四桥臂结构控制零序电压和电流来应对不平衡负载。通过对三相输出电压进行解耦,并增加了电压和电流的双环控制,使得空间矢量调制(SVM)对逆变器控制的稳定性增强,提高了动态响应特性,运用Matlab/Simulink进行建模仿真,分模块搭建了仿真模型,仿真达到了预期应对不对称负载和负载突变的效果,并结合仿真模型算法部分编写了DSP程序,实验观察SVPWM波形,验证了算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针对两台三相PWM整流器在并联时的环流问题,在分析其等效的平均模型基础上,建立了并联系统在两相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零序环流数学模型.分析了环流抑制的原理,详细分析了调零矢量占空比的对称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VPWM)控制策略,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重复控制+PI"的电流环组合控制策略,基于无差拍算法提出了一种可调零矢量的七段对称式SVPWM调制策略,该控制方法能有效抑制零序环流且不需要增加额外的硬件,而且具有动态响应快等优点.实验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解决了波形畸变、不均流、电感参数不对称等问题,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8.
三相三桥臂逆变器一般给三相对称负载供电,针对不对称负载和非线性负栽,我们一般采用三相四桥臂逆变器.采用对称向量法,将三相输出电压和电感电流分解正序分量,负序分量和零序分量,在正序dq坐标系(零序分量在正序幽坐标系下)和负序幽坐标系进行旋转变换,采用前馈解耦对系统进行解耦,在三个dq坐标系下对正序分量,负序分量和零序分量进行独立控制.在matlab/simulink平台下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证明上述所提方法的正确性,并且优于传统的单同步旋转双闭环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9.
直接并联PWM整流器仅以自身的零序电流为反馈控制进行环流抑制,难免造成整流器之间的零序电压竞争问题,导致PWM信号的调制饱和.针对这一问题,对PWM整流器并联系统的环流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抑制零序环流的综合解决方案.此方案引入了以交流电源中性点为参考的直流母线中点电压变量,各整流器依据其零序电流对该电压的低频分量的影响,确定其对环流的调节方式.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控制方案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作为能源路由器的固态变压器是能源互联网中的关键电气设备。为了解决高比例、大功率的含固态变压器的分布式电源并网问题,本文提出了固态变压器输出级逆变器并联的解决方案。而固态变压器输出级并联会产生子系统间的零序环流。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将反步控制运用在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pace vector pulse width modulation,SVPWM)中的控制策略中调整SVPWM零矢量分配,从而达到减小零序环流的目的。仿真结果表明采用的控制策略能够有效减小逆变器并联所产生的子系统间零序环流,从而可以提高固态变压器并网容量。  相似文献   

11.
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三相四桥臂有源电力滤波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现有有源电力滤波器数字化控制方法对模型依赖性较强的缺点, 在介绍了正负序系统和零序系统解耦控制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种三相四桥臂有源电力滤波器的模型预测控制(MPC)方法, 以差分方程作为预测模型, 保留了常规MPC中的反馈校正和滚动优化环节, 推导出了最优控制率. 与常用的预测电流控制方法做了对比, 得出了带电源电压观测器的预测电流控制只是模型预测控制的一个特例的结论; 详细分析了参数对稳定性的影响, 修改MPC的参数, 可以在省略带通滤波器的情况下, 允许更大的连接电抗参数建模误差, 鲁棒性比预测电流控制更高.此外, MPC和重复控制相结合消除了MPC所固有的稳态误差. 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12.
提出一种基于规则采样的空间电压矢量PWM随机控制方法 ,可运用于三相电压型逆变器的控制 .介绍了在低开关损耗模式下的一种快速SVPWM算法 ,通过DSP数字信号处理器随机改变每个开关周期中零电压矢量的位置 ,实现 2种低开关损耗模式之间的随机转换 ,使逆变器输出谐波均匀分布 .  相似文献   

13.
在强耦合、高精度控制等场合下,传统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基于VSG的逆变器并网时会存在动态响应速度慢、抗干扰能力差的问题,由此提出基于VSG的新型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策略,将线性自抗扰控制与重复控制相结合作为电压外环控制,电流内环仍采用PI控制,其中线性自抗扰控制抗干扰能力强,且加快了基于VSG的逆变器并网动态响应速度,重复控制提高双闭环控制跟踪精度。首先详细分析基于VSG的逆变器并网系统数学模型;其次进行线性自抗扰控制与重复控制的设计;最后在MATLAB/Simulink平台下搭建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在功率扰动与三相短路故障工况下,所提控制策略加快了基于VSG的逆变器并网动态响应速度,且抗干扰能力强,跟踪精度高,验证了所提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逆变器输出电流的跟踪控制是光伏并网功率调节(PVPC)系统的重点,首先对三相PVPC进行数学建模并分析其动态结构,引出电网电压扰动的前馈补偿策略。然后进一步简化系统的电流闭环,分析PI控制校正技术后,引入无静差的电流跟踪技术,使得系统电流输出实时跟踪并网指令电流,电网电压的扰动影响为零。最后,为了验证提出的控制方案,进行了仿真实验与实验室样机实验,表明了方案的合理性、可靠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解决大功率三相光伏并网逆变器在不平衡跌落时网侧电流所产生的畸变及不平衡,保证在电网不平衡下电压的正、负序分量提取的准确性和实时性。方法采用前馈解耦的空间矢量的双闭环控制算法抑制负序电流的控制策略搭建仿真模型。结果提出了基于正、负序d-q坐标系下的二次陷波器滤波法正确提取电网电压的方法。结论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法能有效地对正、负序进行分解以及抑制电网不平衡跌落导致的系统的不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6.
三相不平衡低压配电网中含有负序、零序分量以及谐波,导致有功和无功功率波动的电能质量问题.为更好地抑制谐波,提出低压配电网三相不平衡下的DSTATCOM优化控制方法:DSTATCOM输出端选用LCL滤波器对电流进行滤波;选用PR控制电流环对正弦量直接进行跟踪调节.控制系统可以省去多个Park变换,避免解耦控制.由仿真分析可知,PR控制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达到与PI控制相同的补偿效果,验证了本文控制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