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装备制造业的创新理论出发,重点探讨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与协同创新的研究现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综述,分别探讨了装备制造业协同创新和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从两者相结合出发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创新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在把握国内外装备制造业创新最新研究动态的基础上,指出相关研究的重点与难点,并结合目前国内外研究的不足分析指明装备制造业科技协同创新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制造业的发展程度关系到我国是否能否在当今世界占有一席之地。介绍了制造业的内涵及地位.分析了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的现状,指出了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中国制造业自主创新政策的内涵,提出了加大制造业自主创新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国家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以及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等促进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的政策。  相似文献   

3.
我国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新动力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引擎,同时也是企业自主创新得以成功实现的有力保障。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整理分析,将自主创新与具体产业——制造业相结合,根据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实际,通过分析我国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的内部动力因素和外部动力因素,构建了内部驱动力引擎模型以及外部的自主创新的科学技术推动模式、自主创新的市场需求拉动模式、自主创新的政府支持模式;采用物理学中力的图示来阐释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内外部动力耦合机制运行;并为提升我国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动力机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全面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产业技术创新协同对于技术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协同视角,提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主要由产业自身创新能力和产业创新内外部协同两大方面因素构成,由此构建了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框架。以此对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进而设计了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研究的内容及主要观点。同时提出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研究的不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成果仍然有限,且定量研究的比例偏小;缺乏从投融资制度创新的角度来研究提高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缺乏通过产权制度创新来促进和推动技术自主创新的制度安排的研究;缺乏从节约交易成本的角度分析装备制造业实现技术创新途径选择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运用近期的投入产出经验数据,测算了我国工业领域22个产业的产业关联度经验值,并基于产业关联度进行了产业分类和创新转型优选产业的选择。研究显示,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度明显较高,适合于作为创新转型的优选产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度相对亦较高,亦可以作为创新转型的备选产业。当前应当着重促进优势产业的自主创新进程,通过优势产业的创新转型来辐射带动其他产业的创新转型。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已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作为基础性产业的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自然成为重中之重.基于产业经济学中关于R&D行为的相关原理,以制造业自主创新活动的数据为基础,运用统计计量分析方法,分析了制造业自主创新活动现状和行业差异,并测算了行业自主创新效率,得出我国制造业的自主创新存在着投入不足、产出低下的低效率问题,并存在明显的行业差异的结论,为相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刘小青 《广东科技》2016,(13):15-18
正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提出是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举措。自主创新示范区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核心,以自主创新为驱动,强化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创新资源集聚优势,调动相关资源形成协同创新局面。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我国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竞争战略制高点、推动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9.
增强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关系到我国能否抓住21世纪头20年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提升制造业竞争力,能否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巨大转变,关系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要战略抉择,关系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和质量。目前,我国制造业存在着创新能力差的问题,而自主创新又是企业竞争的关键所在。分析了目前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自主创新模式和创新主体的分析框架的构建,以我国通信设备产业的制度演进为例进行研究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首先,中国通信设备产业的自主创新是一个创新主体动态转换和协同的过程,是我国在自主创新这一道路上,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的体现;其次,创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系统作为我国制度转型的目标,故而在改革初始,政府需承担起创新协调和整合创新资源的工作,同时,政府对企业的支持与激励政策也不可缺少;再次,对于创新主体的选择机制,不能由政府垄断,而需要使各产业开放竞争,最终的创新主体选择机制须为市场竞争;最后,除了企业可以作为创新主体,公共科技机构也可以成为我国的创新主体.公共科技机构与企业联合成为双创新主体,构成的产业战略格局可以达成相互补充的效果,对于企业自主创新的实现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目标的达成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11.
从知识创新能力的指标来看,我国的创新能力水平与其他发达国家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采用DSGE方法分析了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的企业、政府和大学科研院所的知识创新行为。根据我国知识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其原因和提出合理的改进方向,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对我国的知识创新研究起到了一定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鄢志丹  王宇红  廖明燕 《实验室科学》2013,16(4):98-100,103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大学的本体功能和伟大使命。当前各个大学都在积极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学及实践改革模式。在简要介绍近几年方兴未艾的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及其重要意义的基础之上,我系立足于大学生创新计划的创新实验室建设状况。基于优化资源配置,搭建技术交流平台和完善制度建设的工作思路,借以创建生动活波的大学生创新实践氛围和丰富多彩的科学研究气息,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现创新实验室科学、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对国内大型的创新创业密集区的创新创业环境借助于GEM模型进行比较研究,将其创业环境划分为基础设施环境、科研实力环境、创业文化的提倡与激励、市场需求、中介机构参与及服务、资金支持、产学研的互动、法制保障八大影响模块。通过专家调查问卷的形式回收数据,研究结果表明所用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合理规范,能够用来评估创新创业环境,最后对创业环境的优化给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4.
基于协同创新的集群创新企业与群外环境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群外环境的变化不但影响集群创新企业状态,而且影响集群的内部结构和行为方式。良好的群外环境是集群企业进行协同创新的必要的外部条件。以集群创新企业与群外环境之间的协同创新关系为主线,着重对协同创新内涵、一般过程、适应机制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科学管理研究》2017,(6):78-81
民营企业自主创新与协同创新已经成为经济新常态下的新问题。如何把民营企业原有的优势发挥到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上,成为理论和实践的重要课题。在综合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归纳了民营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因素,对其各影响因素与企业创新行为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论证,从而归纳出我国民营企业在自主创新与协同创新上存在的问题关键所在,并据此总结出提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再论技术创新及提升我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技术创新的内涵,特征分析入手,阐述了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基本思路及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具体措施,从建立技术创新激励机制,调节机制和完善国家政策体系等角度,提出了完善我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立适应加入WTO后新形势需要,以高新技术为依托的主导产业群,全面提升我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实现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17.
论证了创新计划坚持以产品创新为核心的必要性,通过模型对广西创新计划的绩效进行了评价,提出了以创新计划实现自主创新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8.
国内外对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研究很多,1912年奥地利经济史学家约.阿.能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技术创新的概念,科学管理的创始人泰罗提出了管理的概念.清华大学教授李子奈在2002年进一步提出了测度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方法.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另一种测度方法,并对我国2000~2007年的国民经济进行了测算.  相似文献   

19.
首先对协同创新和国家创新体系的定义和国内外的研究背景进行了分析,然后根据其定义提出了建设协同创新和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方法,建立了国家创新体系的评估模型,并针对评估模型的数据进行了分析,最后讨论了当前研究的不足和探索方向。  相似文献   

20.
在体育教学的实践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创新教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