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黄瑢 《科技信息》2010,(30):39-40
林纾的翻译理论主要体现在译作的序跋上,集中在三个方面,即"忠实论"、"文风论"、"比较论"。从林译狄更斯小说可以发现林纾的翻译理论虽然生涩,其中对于狄更斯作品的评价也显粗浅,但还是触及了狄更斯及西方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作品的一些基本特征。林纾的翻译理论产生于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基础之上,结合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小说观,为后来的翻译实践和小说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林译小说是林纾的主要文学业绩,也是其文学活动中最受重视的一部分。在翻译活动中,译者有着多重身份:译者,读者,作者。林纾作为不懂外语的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充当读者和作者的身份。结合文学批评中的接受美学理论,以林纾的读者身份为切入点,从读者的主体地位和读者与文本的视域融合两个方面来探讨译者的读者身份对译文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喻梅 《科技信息》2007,(2):109-109
本文从文化角度对林纾译作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的原因作了分析,认为林译之所以能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是由于他适应社会背景和内在需求,满足读者要求和期待,对原著进行有目的的改写和再创造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狄更斯作为现实主义创作大师,林纾在对其作品进行译介与研究的过程中,对其现实主义创作特征颇多体会,多方面进行了阐述和推介。林纾在翻译狄更斯小说的同时,以现实主义为中心,对狄更斯的小说创作进行了探讨,牵涉到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文学的社会作用以及叙事艺术等很多基本的理论问题,在当时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林纾的翻译小说与近代社会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林纾被认为是守旧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实,无论是他的诗,还是翻译小说,都与近代社会思潮有诸多相因相合之处,如爱国主义,妇女解放,实业救国,改革维新等。林纾对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和社会进步是起过积极推动的作用的。  相似文献   

6.
林纤一八五二年生于福建闽候,字瑟南,号畏庐,家境贫寒,自幼发奋攻读,涉猎广博,在历史、哲学、文字学、语言学等方面造诣精深,对自然科学也有浓厚的兴趣。林纾四十五岁那年,在游鼓山的船上偶然听到留法的学者介绍法国小仲马的《茶花女》。他想不到西洋小说竟如此迷人,于是,便有心尝试进行翻译,把它介绍给国内读者。林纾不懂外文,就让精通法文的学者对照原著逐句口述,由他用中国古文的笔法记录。这部取名《巴黎茶花女遗事》的译作发表后,不胫而走,读者争相购阅的盛况出乎林纾本人意料。这一现象实际上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的。甲午战争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争相瓜分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剧。当时,不少进步的知识分子纷纷主张向西洋学习,以振兴中华。严复等人已开始翻译  相似文献   

7.
真诚的“遗老”——民初时期林纾思想重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纾其实并非顽冥不化的顽固派 ,他对封建纲常的怀恋并不真是为了回归古老的社会秩序。与那种由封建顽固派演化而成的封建遗老不同 :作为一个非政治主义的文人和一个曾热衷于维新与立宪的改良派知识分子 ,他内心里始终充满着深刻的矛盾。辛亥之前林译小说风行海内 ,但他自己从未创作过小说 ,辛亥之后兴趣陡转 ,写作了大量小说。这些作品充分反映了世纪的转折点上一个介于新旧之间 ,而又始终未能走出“遗老”阴影的文人的内心矛盾 ,这又表现为思想上愤世疾俗与政治上保守落后的矛盾 ,伦理道德上反封建与恪守封建之道的矛盾及其作品在艺术形式与美学追求上的创新性与保守性的矛盾  相似文献   

8.
2010年的林纾研究,内容丰富,成果丰硕。总览2010年世界林学,可见林纾的研究已经不囿于国内及对他的翻译的有限探讨,开始朝文化透视、多元综合的方向迈进,并愈来愈为世界各国、神州各地学人所青睐。  相似文献   

9.
林纾在翻译中面临着两难的选择:一方面,在西方的冲击下被迫接受进化的观点,大力引入西方小说以改变现状;另一方面,又不认为传统文化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这种两难的处境使林纾从传统意识形态出发论证西学可学,同时也利用西学反证自身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试说林纾     
林纾(1852——1924),字琴南,福建闽县(今福州)人。他是我国第一位以文言文译述欧美近代文学作品的著名文人(他不同于严复,他本人不懂任何一种外文,是依靠多位通外文者的口述而进行笔述的,他在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兼职时,职名为“笔述”,他的合作者的职名为“口述”),100多种“林译小说”曾风行一时,它们大大开阔了我国知识分子的眼界,促进了我国现代新文学的兴起和发展,他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不能抹煞的。  相似文献   

11.
李佳芩 《科技信息》2011,(21):232-233
在晚清时期曾有一次对外国文学翻译的繁荣发展。为了迎合预期读者,像林纾这样的翻译家在翻译过程中都更倾向于使用文言文。根据多元系统理论,翻译活动受到文化,政治,历史等等因素的影响。此外,不同时期会导致翻译方法或策略使用的差异。因此,从多元体系理论来看,林纾主要采用的归化翻译策略看似矛盾,其实是对特殊时期社会环境的一种妥协。  相似文献   

12.
李陵《答苏武书》被萧统系于《文选》“书”类之首。唐刘知己从史迁阙载和风格上首疑作者之伪,苏轼坐实之。近世以来,已成定论。其园有三:仍前贤之成说,伪托苏李赠答诗的波及,李陵其人为俘虏的道德判断所累。本文详考了辨析了作者伪托说理由之妄,论述李陵为《答苏武书》作者之由。司马迁曾园平议李陵其人而罹祸,兹后再元人为李陵置一辞。本文从忠孝的取舍与尴尬角度析李陵降胡之因由,并对《答苏武书》所披露的李陵的心路历程作了勾勒。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理论等方面概述钱宗武教授的新著《今文尚书词汇研究》的特点,介绍该书在《尚书》词汇研究上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14.
被誉为"译界之王"的林纾,具有自己独特的翻译风格。他还致力于教育事业,成为福建工程学院的创办人。福建工程学院图书馆将林纾文化作为特色馆藏资源进行开发,力图通过多种途径打造别具一格的"文化名片"。  相似文献   

15.
生态翻译学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的翻译研究的新视角。从生态翻译视角解读林译小说,可以发现其译作具有生态和谐、选择适应、译有所为、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等生态特征,由此证实了生态学与翻译学相结合的跨学科研究在实践中的可行性及其指导力。  相似文献   

16.
林纾是中国近代文坛上比较复杂的历史人物,他具有双重文化心态——“入世”与“出世一,其表现为价值观上“隐”与“见”的相互交织、为学上追求自由境界与迁就学术规范的双重意向。林纾形成双重文化心态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当时特殊的时代环境所致,二是传统儒学的价值信仰体系使然。  相似文献   

17.
周作人与林语堂是现代散文"言志论"的两大主将,"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是他们共同的美学追求。他们都致力于个人言志探源,力图为现代散文寻求历史依据。尽管同为提倡散文的个人言志,周作人与林语堂对于散文"言志论"的理解和建构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周作人主要侧重于言志之"道",以"道"明"志";而林语堂除了提倡自我的言志外,还进一步强调了个人言志之"术",并以此探索现代散文文体风格的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