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正>近年,受国内外环境影响,中国社会开始出现不恋爱、不结婚、不生育趋势。网络上,“躺平”“咸鱼”“恐婚症”“恐男症”“厌女症”等热词频出,舆论空间掀起“躺平即正义”抑或“躺平可耻”的热烈讨论。这些网络话题或许只是一些年轻人缓解“内卷”焦虑的表现,但毕竟反映了社会心态的变化,更释放了对中国是否也将滑向“低欲望社会”的隐忧信号。日本就是“低欲望社会”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2.
台湾南岛语民族自古代至明清时期被泛称为“夷”、“番”;日本统治时期,被称为“蕃”、“高砂族”。学术界开始有六、七、八、九、十、十二等族的人类学分类。1945年以来,民族分类有新的发展,除有“山地同胞”、“原住民”等官方顽布的称谓外,“九族”分类得到确认,邵族、赛德克族重新被认定。历史上接受汉文化较多的“平埔”族群也将逐步被识别和认定。  相似文献   

3.
高校“代理族”是近几年在大学生生活中衍生出来的一种新型兼职形式。它作为联系商家与消费者中间的桥梁,凭借其日益庞大的消费群体和校园便利性受到商家和消费者的青睐,也成为高校学子锻炼自身能力和体验社会生活的重要平台。高校“代理族”在备受追捧的同时也暴露出商品结构不完善、商品宣传方式陈旧、信用保障和售后服务制度滞后等相关问题。还需要政府提供相关的政策援助和法律保障;学校参与到高校代理行为的管理中来并进行合理引导;高校“代理族”不断的完善自身建设等途径来促使高校“代理族”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相似文献   

4.
<正>低欲望和少子化是制约日本社会发展的两大难题。早在2015年,日本著名经济评论家大前研一在《低欲望社会——胸无大志时代》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日本已陷入低欲望社会"的观点,引起轰动。2019年1月,日本广播协会(NHK)放送文化研究所公布的2018年"日本人的意识"调查结果显示,92%的人对生活满意,这是自1973年开始此项调查以来的最高值。如此高的生活满意度是对日本已成为高度成熟社会的最好诠释,同时也反映出人们的生活期望值普遍偏低,从而  相似文献   

5.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核心思想是:在消费社会中,人们在对物的享受中丧失自我;提出“符号价值”,特别关注商品的符号性质;个人和集体的财富的增长是与危害的增加同步的;不平等的功能是增长的本身;人们社会“需求”的增长是没有限制的,而财富的增长是有限的;广告“通过他人来激起每个人对物化社会的神话的欲望”,不断为大众制造新的欲望需要、人际关系冷漠化等是消费社会的特征,消费社会也有问题和缺陷。  相似文献   

6.
日本资本家的四个“法宝”在日本,当一位青年走进一家公司求职的时候,被问的第一句话通常是“你为什么要到我们这里来工作?”假如他回答说“我希望有机会发挥我的才能,为社会服务”,这当然不算错,但不一定能获得满分。假如他说“我希望做更多的工作,拿更多的钱,改善我的生活”,那么,他算答对了。翻开战后日本的劳资关系史看看,资本家的确是把“小家庭主义”和“自利主义”当作鼓励职工的时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作文教学主要是通过声音和文字传递信息,对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了解都是依靠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空洞的讲解,内容枯燥乏味,形式单一,教学效率低下。学生也觉得写作文“苦”而无“趣”,没有学习写作的欲望,枯而乏材,没有写作的素材,贫而无话,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老而不新、虚而不实没有对生活的观察与感受。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网络的介入给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  相似文献   

8.
进入21世纪以后,日本对国家安全战略开始了新一轮的重大调整。从2001年10月《反恐特别措施法》的问世到2003年6月“有事法制”等相关立法的通过,战后日本近半个世纪以来的“专守防卫”和不行使“集体自卫权”的政策原则受到重大冲击。在这一轮战略调整的过程中,一批被称作“新国防族”的青年政治家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9.
日本人的美意识中“物哀”是极其重要且经常被提及的。本文通过分析“物哀”美意识产生与发展直到被明确提出的过程,阐述了“物哀”的具体含义与在日本文学、文化、生活各方面的表现,论述了“物哀”对日本人的精神世界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樊衍  刘粲 《科技信息》2008,(3):178-178
“SOHO”即“Small office home office”,是一种全新的建筑概念,其意是“小型办公空间,家庭办公空间”。SOHO将已被现代社会完全分开的现代人的“工作与生活”重新结合起来,二者合一融于同一空间之内。而将这两者合二为一的媒介就是Internet(国际互联网)。SOHO在国外已经盛行,而在中国还是一个新兴事物,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品位的提高,中国的SOHO一族也将日益壮大。如何为“SOHO一族”创造一个舒适、高效的工作环境以及怎样让工作与生活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是我将在本文中所要论述的。  相似文献   

11.
亦“布”亦“波”的“布波族”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路媒体纷纷抢注五花八门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概念、新词语,惟恐落于时尚之后。而作为媒体受众的我们则常常被狂轰滥炸的新名词搅得眩晕,刚刚消化了前一个,后一个又接踵而至。比如,我们刚刚搞懂什么是雅皮、白领、金领、小资、新新人类,等等,又冒出一个什么“波波族”,乍一听还真有点不知所云。惟恐别人笑自己老土,于是急搜资料,才知这“波波族”乃应正名为“布波族”,即“布尔乔亚+波西米亚”的意思。且不管它到底所云何物,字面上一澄清,心里踏实了许多。…  相似文献   

12.
清顺治年间,为封禁鄂尔多斯各部和蒙汉两族人民的交往,清廷沿晋、陕边墙以北划出一块东西长二千多里,南北宽五十里的长条形“禁留地”。“禁留地”既不许汉人耕种,也不许蒙古人游牧。康熙朝中叶,随着社会的发展,“禁留地”被开垦种植,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社会后果。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不同意把私人欲望看成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也不同意所谓“私人欲望”的发展也会带来道德进步的观点。本文认为从人的生理需要,自然属性中引伸出道德,这实际上是旧唯物主义的道德起源税。从理论上说,决定道德的基础应该是社会生产关系而不应是人们的生活水平。从道德的本质看,道德的基础不是对个人私利的追求,而是对整体利益的追求。  相似文献   

14.
正日本漫画是如此的不顾后果和责任,以至于无拘无束、个性十足,往往放任于制造快乐瞬间、迎合读者的欲望,这些恣意放纵的图画,也许正是日本漫画最强的力量。在一些人眼里,日本漫画意味着色情、暴力与怪物,它让少年误入歧途、青年玩物丧志、中年借之浇愁。但对另一些人来说,日本漫画却可能意味着爱情、励志与想象,是生命之光与欲望之火。与上述人等不同,英国作家保罗·格拉维特没有妖魔化日本漫画,也没有对其过度褒扬。在《日本漫画60年》一书中,他力图隔岸观火而又身处其中,为我们奉献了关于日本漫画的历史与现实的一幅精巧铁笔画。日本漫画有两个源头:本土与美国。  相似文献   

15.
在改革开放特别是社会转型及跨世纪的历史条件下,青年对社会发展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表现在以超常思维启迪社会、以独立人格贡献社会、以创新文明影响社会和以群体建材推动社会等方面;社会对青年进步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则表现为用生存竞争锻炼青年、用多极现象激励青年、用目标规范引导青年和用改革胜境优化青年等。把握好诸如此类的“互动律”,对社会对青年都大有补益。  相似文献   

16.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太累”、“太忙”这些话,如今已成了日本少年儿童的口头禅。追根溯源,问题还是出在大人身上。日本现在的年轻父母大部分是50年代后期出生的。那时日本的经济正处在飞速发展时期,家用电器、彩色电视机以及汽车、电话开始改变日本人的生活,蛋、奶、肉再也不是老百姓餐桌上的稀罕物了。穿牛仔裤,带葡萄酒去郊游,在电话里聊天……他们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种种需求都得到了满足。到了八九十年代,这些“享乐的一代”长大成人并结婚生子。由于每个家庭平均只有1.54个孩子,他们的子女生活更加优裕。如果问现在的小学生“有什么欲望”,他们都漫不经心地问道:“欲望是什么东  相似文献   

17.
日本一家电视台曾播放过这样一个节目:一位叫柴田的青年,从小爱玩电子游戏,从15岁开始每天闭门“练功”长达十几个小时。当记者问他为什么不去工作时,他说与人打交道麻烦。他回答问题很费劲,但长时间不张口,只是一个劲地摇头,说出来的的话又常常词不达意。这种因沉溺于电子游戏而影响智商、情商发育的现象,被专家称为“游戏脑”。据悉,目前在日本有“游戏脑”的青少年已为数不少。有关人士呼吁,家庭、学校、社会要共同努力,让孩子远离“游戏脑”。在一次研讨会上,日本大学教授森昭雄让一名13岁的女生和一名14岁的男生用手机发电…  相似文献   

18.
今年2月15日,《中国青年报》公布了该报于去年12月实施的“中国青年对日本的认识”大型读者问卷调查的结果。调查显示:中国青年对日本的总体印象,“不好”及“很不好”的为41.5%;而认为好或很好的仅占14.5%;一般的占43.9%。当被问及“日本”二字最容易使你想到什么时,回答(多项选择)是:“南京  相似文献   

19.
2006年3月20日,由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和中央民族大学期刊社联合召开“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研讨会。“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是国家“211”工程项目,教育学院已经招收多届民族文化传承方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学院的很多教师、博士生和研究生都参与了这一研究工作。从教育人类学的角度研究民族文化及其对人的智力、非智力方面的影响,是民族教育研究中一个崭新的领域,是近几年教育学院教师积极探索的结果。该课题与时下人们广泛关注的“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密切相关。从教育的角度研究“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一般的记录描述研究不同。以我国的蒙古族摔跤为例,不仅研究蒙古族摔跤的起源、形成、主要内容、特征及其社会文化功能,更重要的是研究蒙古族摔跤对智力、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影响以及传递的文化知识和技能,并且关注蒙古族摔跤的传承方式与现状、在目前社会变迁条件下蒙古族摔跤的未来发展等方面。此外,该课题还关注国外的民族文化现象,例如苏格兰的风笛、日本的柔道等等。  相似文献   

20.
每年的1月15日是日本的“成人节”。届时,凡满20岁的男女青年都身穿节日盛装,参加“成人式”,表明他们已步入成年人的行列了。日本的“成人节”始于1948年(昭和23年)。每到这一天,市区町村中年满20岁的青年,都被邀到公会堂或区民会馆等参加“成人式”,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