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研究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ENSO)现象影响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ISO)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利用奇异值分解(SVD)、小波分析和经验正交函数分析(EOF)等方法对热带大气ISO强度指数、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及热带大气环流场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显示,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ENSO对热带大气ISO的影响较弱;70年代中期以后,ENSO对热带大气ISO的影响加强。造成上述年代际变化的原因与热带大气环流的年代际变化有关,因此,ENSO对热带大气ISO的影响也存在年代际变化。  相似文献   

2.
用1979年FGGE—Ⅲb资料,对亚洲及其邻域的总能量、大气显热源和水汽汇进行谱分析.结果表明:准40天振荡是亚洲夏季风区的主要特征振荡.振荡方差贡献的分布以及振荡源中心位置反映出在印度、孟加拉湾、南海和东亚大陆上空夏季风系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长江以北地区主要受中纬度系统影响,华南沿海和云贵地区则分别受南海和孟加拉湾地区夏季风系统的影响.振荡从主要振荡源向外传播,东亚季风区振荡主要从东南向西北传播.总能量和水汽汇振荡的传播还表明,从南半球有明显的向北传播通道.这些通道与越赤道气流通道大致相对应.大气显热源的振荡则无此特征,但它对大气环流准定常状态的维持有一定的影响,孟加拉湾湾头和南海既是热源中心,亦为准双周振荡的源区.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一包含湿过程的简单热带大气滤波模式,通过引入辐合反馈机制和下垫面的蒸发效应对凝结潜热释放的贡献的物理过程,研究了下垫面热状况对热带大气季节内尺度低频振荡的作用过程。结果表明:下垫面性质特别是暖洋面的存在主要是减小低频振荡东传相速度和增大振幅,其中 Kelvin-Rossby 相互作用模在调制相速度和振幅的变化中起重要作用,因此,下垫面热状况是形成观测到的热带大气低频振荡局地特征的主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开发的公用大气环境模式(CAM5.1)进行了中国东部大规模城市下垫面变化对南海夏季风爆发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CAM5.1模式能够很好地模拟出东亚夏季风系统季节演变过程中大尺度环流场和降水分布的变化.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大规模城市群的发展会使得南海夏季风提前1侯爆发;控制试验中5月中旬南海地区东南风向西南风的转变,以及降水量激增现象的出现,均较无城市试验中提前.同时,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与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年代际变化存在时间段的吻合,初步推断城市下垫面发展可能是1993年之后南海季风提前爆发的原因之一.对南海季风爆发影响的原因分析可以看出,城市化引起的下垫面物理属性变化,使得从春至夏的季节转变中,东部(110°-120°E)中高纬度陆地对大气的感热加热增强,减小了海陆之间的热力对比,加快陆地低层大气降压,从而引导南海季风提前爆发.  相似文献   

5.
利用1998年NCEP/NCAR日平均资料研究南海夏季风环流及动能收支的多尺度变化。结果表明:1998年南海夏季风环流在对流层高层以季节变化为主,在低空以季节内变化为主;但在整个对流层,动能收支各项的变化均表现为短周期变化过程较强,而季节变化则较弱。在夏季风爆发前后,动能收支主要取决于120d和30-60d变化,爆发阶段突出了准两周与天气尺度变化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利用NCEP提供的OLR逐日再分析资料与贵州省气象局提供的85站逐日降水资料通过小波分析、序列相关、带通滤波、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1979—2012年大气季节内振荡与贵州主汛期降水的相关性和影响区域.分析得到:大气季节内振荡的对流活动对贵州主汛期降水占主要贡献,且大值区分布在贵州省中东部.通过将1979—2012年中大气季节内振荡活跃与不活跃的年份进行挑选,对其波动特征、影响区域以及传播路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ISO活跃年时,ISO波动强度大周期较明显,6—7月上旬从副热带西太平洋向西传播到孟加拉湾北部,7月下旬—8月从副热带西太平洋向西传播到孟加拉湾西北部;ISO不活跃年时,ISO波动强度小周期不明显,6—7月下旬和7月中旬—8月底从阿拉伯海北部向东传播到副热带西太平洋.  相似文献   

7.
南海夏季风爆发与华南前汛期锋面降水气候平均的联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1958-2000年NCEP/NCAR再分析日平均资料、中国气象局气候中心常规地面观测日降水资料,从气候平均角度诊断分析了南海夏季风爆发和撤退前后大气结构特征及其与南亚季风的差异,探讨华南前汛期锋面降水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①季节转换期间南海地区大气热力结构、动力结构的配置具有与孟加拉湾和南亚地区明显不同的特征,大气低层(850 hPa以下)温度梯度的逆转(由负变正)发生在西南季风爆发之后。②850hPa西风建立在南海大气低层(850 hPa以下)经向温度梯度为弱负值的时候,是受热成风约束的结果。③季节转换期间南海地区大气热力结构、动力结构的配置具有独特性,是由于东亚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受来源于中纬度冷空气影响的缘故。④随着华南降水强度加强,对流释放潜热加热了中高层大气,有利于南海经向温度梯度的逆转,从而在热成风关系约束下使高层南亚高压的北移,因此华南前汛期第一阶段锋面降水是南海夏季风爆发的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8.
太平洋海表面温度季节内振荡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太平洋海表面温度季节内振荡的特征,利用NOAA(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周平均SST资料,采用谐波方法重构了太平洋海表面温度季节内振荡信号,针对不同海域,用小波分析等方法,揭示了SST季节内振荡的空间、频谱、季节性和传播特征.结果表明:海表面温度季节内振荡在黑潮区、黑潮续流区和赤道东太平洋较活跃,在赤道东西太平洋有相对重要的地位;在北太平洋谱特征均为单峰结构,在赤道东西太平洋呈双峰结构.不同海域海表面温度季节内振荡的活跃期分别为:北太平洋夏秋季,赤道东太平洋春和秋季,热带西太平洋活跃期较分散;在北太平洋以缓慢东传为主,在赤道东太平洋以西传为主,在热带西太平洋无明显传播.  相似文献   

9.
东亚地区汛期OLR季节内振荡型的年际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1979—2005年5—8月东亚地区向外长波辐射(OLR)主要的空间模态和季节内振荡(ISO)强度的年际变化特征,并研究了各个模态主要ISO型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5—8月东亚地区OLR存在3种主要的空间模态:西太平洋偶极型(WPD),西太平洋经向型(MWP)和东亚中纬太平洋波列(MEAP),其时间变化表现为10~20,20~30和30~70d的周期振荡,其强度均存在极显著的年际变化,由东亚夏季风区加热强迫和大气内部非线性相互作用引起。WPD的主要ISO型之间相互独立,MWP和MEAP的不同ISO型之间存在强的相互作用。深入研究这3个模态的20~30和10~20d振荡变化特征,对于东亚地区夏季10~30d延伸期预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热带海温异常与南海夏季风建立迟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NCEP再分析的海表温度场、风场、高度场的格点资料,应用合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初步探讨了热带印度洋和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与南海夏季风建立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热带印度洋和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在有些年份并不同号,从而对南海夏季风建立迟早的影响并不完全一致.进一步分析表明,热带印度洋和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可能是通过影响热带地区Walker环流建立和加强,进而南海夏季风建立的迟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