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房芳 《枣庄师专学报》2010,27(3):133-137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使大量城市文化遗产遭到破坏,在分析国内城市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和借鉴日本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建立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体系、按等级保护城市文化遗产、成立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加强对民众宣传和实现传统与现代和谐统一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突飞猛进,旧城已经不堪重负。如何改造与保护旧城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本人结合明光市的实践与理论学习,进行了一些探讨。旧城改造与保护首先要以人为本,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以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对旧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旧城改造与保护必须加强整体统一规划,充分考虑城市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注重城市设计,关注原居民利益。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兰州生态建设现状和其必要性,针对兰州的环境系统的薄弱环节,从生态环境系统、生态经济系统、生态社会系统方面提出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调整产业结构和生态城市教育等相应的发展对策。就做好城市规划,加强城市环境治理与保护,提高城市生态风险防范能力,建成宜居生态城市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4.
杨彦梅 《科技资讯》2010,(28):39-39
大口径塑料排水管材以其重量轻、强度高、耐腐蚀、管壁光滑、输水能力大、接口密封性能好、便于施工、使用寿命长、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城市的雨水管道和污水管道工程中。因排水管道属城市的基础设施,与百姓的生活、城市环境息息相关,因此,加强对塑料排水管道施工的质量及环境控制,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保护城市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推动中国城市空间特色建设健康有序的发展.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城市空间特色保护及其再塑进行分析.结果 探讨了现阶段中国城市空间建设问题,历史城市空间特色形成、保护、弱化过程,城市空间特色与文脉互为载体的传承关系,城市空间特色建设应遵循尊重本地传统文化、避免不当行政干预、顺应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等原则.结论 提出保护和再塑城市空间特色应从加强规划法规的严肃性出发,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与综合考虑,系统规划,协调各种矛盾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城市地质环境及其评价与保护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城市地质环境研究是环境地质学及环境科学的重要内容。城市的地质环境及地质作用对城市规划及城市建设具有深刻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加强城市地质环境研究与评价、合理利用与保护城市地质环境,具有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生态城市是自然社会经济的复合系统。以大连市甘井子区为例研究了生态城市的特点和功能,指出了甘井子区生态环境构建决定了大连市城市空间必然向外扩展,并提出了生态环境构建的对策与措施:①强化政府的管理、监督职能;②合理构建综合治理城市生态环境;③加强教育,提高公众保护城市环境的参与意识和行动;④城市扩展与环境相协调,走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城市街道灰尘重金属类环境激素镉污染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城市街道灰尘重金属镉污染状况、潜在危害和防治对策等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城市街道灰尘重金属镉污染的来源较复杂,镉通常呈现在汽油、润滑油、工业和焚烧炉的排放物里;城市街道灰尘重金属镉污染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破坏生态系统;城市街道灰尘重金属镉污染研究为城市生态环境调控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决策依据;提高人们加强防治镉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相似文献   

9.
根据泰安市的生态环境特点,对建设泰安生态城市进行可行性分析,并提出如何建设该生态城市的建议:(a)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确定泰安市生态城市的总体框架;(b)加强生态绿地系统规划和建设,初步建立起生态城市的基础支撑体系;(c)保护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d)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和提高城市居民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10.
粤港澳大湾区水环境状况分析及治理对策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梳理粤港澳大湾区河流、水库、近岸海域的水体污染现状, 分析城市内涝、河流及入海口水量变化问题, 发现湾区水体污染主要由大城市密集的人口和工业活动造成, 不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和管理体系使水体污染进一步加剧; 对生态用水的过度侵占是水量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通过总结国际先进湾区完善立法、提高标准、控制排放和保护生态的水环境治理经验, 对粤港澳大湾区水环境的进一步治理提出对策: 1) 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 加强污水处理; 2) 加强海绵城市建设; 3) 控制围垦, 加强生态保护; 4) 加快推进社会经济转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综合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景观生态风险评估,更好地为长江流域安徽段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也为跨江区域生态环境管护提供一定参考。【方法】基于1995年、2005年和2015年安徽省土地利用数据,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景观生态风险评估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等方法,分析长江流域安徽段生态服务价值、生态风险时空变化及其关联特征。【结果】①1995—2015年研究区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减少趋势,减少率为0.54%;研究区以较高和中等生态服务价值等级为主,主要分布在长江沿岸、大别山区及皖南山区。②近20年长江流域安徽段生态风险整体呈升高趋势,以中、较低和低生态风险等级为主;空间上,较高和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沿岸及巢湖区域,并由集聚分布趋于连片扩张。③长江流域安徽段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生态风险之间存在空间正相关性,主要关系为高价值-高风险相关,即生态服务价值高的区域也是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区域,应特别关注。【结论】必须重视对湿地和林草景观的保护,加强以长江沿岸、巢湖区域为主的湿地生态保护和对大别山、皖南山区自然山体林草景观的保护与修复,将对提高长江流域安徽段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保护长江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安徽省森林生态网络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安徽省林业生态建设的现状和制约因素。依据现代林业理论和系统工程的理论,以森林生态网络理论为指导,提出了安徽省森林生态网络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总体框架,以及相应的建设内容;并按照分区构建的原则,将全省划分为5个生态类型区,分别研究出各类型区森林生态网络体系的建设思路和重点。  相似文献   

13.
试验研究了长白山区林下参的生态栽培模式.在保存原始森林植被生态系统完整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安全性的前提下,采用自然生长模式,不施用化肥、农药,只辅以近自然化的诱导性人工干预.结果表明:与同期采用的传统种植模式相比,生态栽培模式下的林下参保苗率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14.
天然林保护依据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森林生态环境价值的角度,说明了天然林的生态环境价值远大于其实物形态的经济价值,并大于人工林的生态环境价值;提出了建立森林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是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保障,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一项基础工作,并构建出区域水土流失潜在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框架和评价方法。最后提出了确定天然林保护对象的三个因素即生态脆弱性,天然林保护目标和社会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上的东北少数民族生存于森林环境,森林环境培育了各民族森林生态文化。其基本特征是各民族对其森林生态环境的保护和适应,形成了与森林生态系统相协调的生计方式、社会规范、信仰体系和价值观念。提出传承森林生态文化,促进城市化发展与建立区域广大的森林自然保护区相结合,是东北各民族建设生态文明的制度途径。  相似文献   

16.
全面总结了近年来中国在岩溶森林生态保护修复理论与技术实践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在理论方面,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岩溶森林生态保护修复政策支撑体系,基于岩溶地区小生境高度异质性的多物种共存与生物多样性维持理论,基于岩溶地形地貌、土壤和自然干扰机制下的隐域性植被演替理论,基于岩溶植物萌生特性的群落构建机制和岩溶生...  相似文献   

17.
蒲县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的效益和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然林保护工程是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项目之一。详细介绍了蒲县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的环境及成效,分析了工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蒲县生态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中下游四省森林植物多样性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长江中下游湘、赣、鄂、皖四省的森林植物多样性现状和潜在危机。统计结果表明,该区植物(包括种子植物、蕨类植物和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水平估计为1万种,具古老性、特有性、稀有性和复杂性等特点。该区生物多样性现状是不容乐观的,物种、基因和生态系统诸层次的多样性均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它对经济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有潜在的负面影响。提出了该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9.
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与林业经营管理思想的变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是在世界生态环境保护、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以及1998特大洪灾的背景下启动的,是林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工程的全面实施,将带来林业经营管理思想的重大变革:在林业经营观念上要树立现代林业的经营理念;在管理体制上要实行林业分类经营管理;在企业运行机制上要建立适应现代林业发展要求的林业企业制度。  相似文献   

20.
北京昌平区大杨山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其开发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大杨山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形成条件包括自然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该区天然植物和人工果园并存,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互融合。景区客源以城区居民为主、外埠旅客为辅,未来旅游发展策略在提高景区知名度的基础上,应突出生态旅游特色,积极发展观光创江农业,保护和开发人文景观,建立和谐的旅游与环境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