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Standing-Katz图版法确定天然气偏差系数是目前最常用、最基础的方法之一,但存在人工读值误差大、在超高压(拟对比压力大于15)和高CO2含量天然气使用受限等问题。设计单组分偏差系数测定实验,结合Standing-Katz图版曲线变化规律,将图版拟对比压力扩展到30,拟对比温度扩展到3.6,并将图版数字化;基于不同CO2含量偏差系数测定实验结果,推导了考虑不同CO2含量的天然气拟临界压力、拟临界温度计算新模型,与常规非烃校正模型相比,新模型计算精度更高,适用范围更广。进一步将新临界参数校正模型嵌入到偏差系数扩展图版中,得到不同CO2含量的偏差系数扩展图版,该图版在南海西部超高温高压、高CO2含量天然气偏差系数计算中误差较小(不超过3%),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针对高CO2含量天然气在气藏衰竭式开发过程中存在的溶解气释放效应导致动储量无法得到有效评价的问题,建立了考虑水侵、应力敏感效应、水蒸气含量以及溶解气释放效应的物质平衡方程。采用PVT实验研究了CO2含量分别为3.18%~53.90%的天然气混合物在压力由53.01 MPa降低至3.01 MPa的溶解度变化情况,回归得到了溶解度的预测模型。为了研究高CO2含量对气藏的动储量评价方面的影响,分别利用压降法、考虑应力敏感储量计算模型、考虑应力敏感、水蒸气含量及水蒸气膨胀量的储量计算模型,以及针对高CO2含量提出的计算模型对A气藏动储量进行计算。研究结果表明,不考虑高CO2含量天然气的释放效应计算得到的动储量结果普遍偏高,误差范围在(0.69~2.55)×108 m3,因此,高CO2含量天然气的释放效应在气藏的动储量评价过程中不能被忽略。  相似文献   

3.
 作为CO2捕集与封存的中间过程,管道输送是目前比较经济有效的CO2输送方式。捕集到的CO2通常含有氮气、氧气、甲烷、氩气、水蒸气等杂质,其对CO2性质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影响CO2的管输特性。采用Matlab 编程计算,利用Span Wag-ner 状态方程计算和分析了纯CO2的物性参数(密度、黏度、比热等),对比了PR、SRK、BWRS 状态方程应用于CO2物性计算的平均偏差,并以精度最高的PR 状态方程为基础,建立了一维可压缩流体管道模型,对含杂质CO2管道在不同输送状态(超临界、密相、液态、气态)、不同杂质类型与含量、不同管道参数等条件下的管道稳态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PR 状态方程对于含杂质CO2物性参数计算的偏差较小,在临界点附近也能有较高的精确度,可用于含杂质CO2物性参数的计算;在相同输送条件下,CO2管道密相输送的压降值最小、超临界状态输送的压降值次之、气态输送的压降值最大;杂质的存在使气液两相区的范围扩大,更容易出现两相流,增大摩阻。通过流动仿真,并与天然气管道对比,揭示了含杂质CO2管道在多种稳态流动条件下的管道沿线参数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4.
低渗透油藏CO2非混相驱不同流体间相互作用复杂,前缘描述困难。为此,基于改进的CO2驱相对渗透率模型,并考虑CO2在原油中溶解及油相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推导出低渗透油藏CO2驱分流量方程;引入渗流阻滞系数,对B-L方程进行修正,确立CO2驱替前缘移动速度及饱和度剖面计算方法。通过与CO2驱实验数据获取的含气饱和度剖面相对比,验证了计算方法的准确性。分析CO2溶解作用、不同原油黏度及注入压力对CO2驱前缘移动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考虑CO2在原油中的溶解,前缘移动速度降低幅度超过50%;原油黏度越高,前缘移动速度越大;前缘移动速度随注入压力的增大而减小,并在最小混相压力处出现拐点。针对吉林、胜利与延长油田典型CO2驱试验区,通过对比3者含气饱和度剖面分布,对3个区块CO2驱的适应性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5.
结合天然气液化储运过程中低温与常规变压吸附(PSA)工艺,提出低温变压吸附净化天然气工艺.用椰壳活性炭对CO2和CH4单组份气体进行静态吸附,以及CO2/CH4二元混合气体动态模拟吸附分离.利用静态体积法研究-30~25 ℃,1.2~2.5 MPa下CO2和0~4 MPa下CH4在椰壳活性炭上的吸附行为,椰壳活性炭对两者的吸附量均随温度降低而增大.动态吸附分离实验压力为0.45,0.85,1.85 MPa,随温度或压力的降低,椰壳活性炭对CO2/CH4二元混合气体的分离因子不断增大,温度对其影响效果大于压力的影响,且在实验温度范围内CH4的动态吸附量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椰壳活性炭对天然气脱碳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通过实验对不同含量CO2天然气偏差因子、密度的相应高压物性变化规律进行相态变化研究,针对沿井筒相态的关键参数压力、温度等变化规律复杂,而多个参数关联起来变化可能性更多,不可能通过实验一一测定,对不同含量CO2气井应用常规天然气井压力温度计算模型加不同CO2含量状态方程修正偏差因子,从而通过数值方法对非线性方程编程计算压力温度分布,并进一步计算相态参数偏差因子、密度分布。通过相关实例研究混CO2气井相态特征,得出混CO2气井流动气柱时成饱和蒸汽相、不饱和蒸汽与气相分布;而静止气柱时成液相、液气过渡相、气相,呈现重上轻下的倒置现象,实验结果与相关油田测试结果比较,相态特征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7.
天然气是一种环保型能源并且可被广泛用做化工原料,但是其中的CO2会严重影响天然气的热值与输送性能,因此对天然气中的CO2进行有效脱除尤为重要。选用Mg-MOF-74作为吸附剂,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方法分析Mg-MOF-74对CO2/CH4吸附分离性能的影响。模拟计算结果显示,在一定的温度、压强条件下,CO2比CH4更容易与Mg-MOF-74的金属位点相结合,Mg-MOF-74对CO2气体的相互作用力更强,从而证明Mg-MOF-74对CO2的吸附能力也更好。为验证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制备了Mg-MOF-74并测试了其CO2/CH4吸附性能,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一致,证明Mg-MOF-74对CO2有很高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8.
可燃极限是表征燃烧特性的重要参数之一.本文以5L圆柱形反应器为基础,搭建了可燃极限实验系统,对O2/CO2气氛下乙烷的可燃极限进行研究,并与空气气氛下乙烷的可燃极限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高浓度的CO2降低了可燃气的可燃上限,提高了可燃气的可燃下限,分析了高浓度CO2对可燃极限的影响机理.根据热理论,推导出C2H6/O2/CO2可燃极限的计算方法,将实验值与计算值进行比较,平均绝对偏差在2.2%以内,两者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9.
 基于Vesovic-Wakeham理论,建立CO2/HCs二元混合物黏度预测模型,对CO2/CH4,CO2/C2H6,CO2/C3H8,CO2/n-C4H10和CO2/iso-C4H10这5种重要CO2/HCs二元体系的黏度进行了预测,温度范围为273.15~973.15 K,压力范围为0.1~200 MPa,最大黏度预测值达140 μPa·s。与大量文献实验数据的比较表明,所预测的黏度计算值具有较高的精度,可以满足工程应用的实际要求。  相似文献   

10.
利用自主搭建的可燃极限实验系统,对含有CO2和N2的合成气可燃下限进行实验研究,并对Le Chatelier公式进行校核.结果表明,合成气可燃下限随含氢量的增加而降低,由于反应控制机理的影响效应,少量氢气的加入对混合物可燃下限具有显著影响;合成气可燃下限随N2和CO2比例的增加近似线性升高,而CO2较强的热效应及化学效应使其对混合物可燃下限的影响更显著;由于Le Chatelier在推导过程中对化学反应作用的简化及忽视,使其对含氢量较低及惰化比例较高的合成气可燃下限的预测准确性较差,且计算结果不能区分不同惰性气体对合成气可燃下限的影响差异.  相似文献   

11.
以燃煤烟气为研究对象,利用鼓泡反应器进行化学法吸收CO2的半连续实验研究.通过正交试验及脱除率的计算,考察了吸收剂种类、吸收剂浓度、烟气流量、烟气温度及液面高度对CO2吸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氨水吸收剂的吸收效果最好,烟气温度对CO2的脱除率影响较小.选择氨水作为吸收剂进行单因素实验研究,得到了吸收剂浓度、入口处CO2浓度、烟气流量、液面高度与脱除率、吸收能力及吸收速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缝洞型碳酸盐岩稠油油藏以大型溶洞、溶蚀孔洞及裂缝为主要储集空间,非均质性极强,针对此类油藏,注气吞吐是一种有效的开发方式。为了探索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注气吞吐开发效果,设计并制作了适用于缝洞型油藏吞吐室内物理模拟实验装置,从换油率、产气速率、产气量等方面对比分析了4种吞吐介质(CO2、N2、先注CO2后注N2、先注N2后注CO2)的吞吐效果,分析了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注气吞吐提高采收率效果显著,最低换油率的N2吞吐也能达到0.422;CO2与N2混合气吞吐中,CO2溶于原油中能使其黏度降低,N2由于重力分异作用占据缝洞高部位形成气顶,这种协同作用使得CO2与N2混合气吞吐效果好于单一注气吞吐;而在注气顺序上先注N2后注CO2吞吐效果更加明显,换油率可达0.861。缝洞型油藏注气吞吐开采是一种行之有效提高采收率的方法,先注N2后注CO2混合气吞吐可获得更显著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3.
实验利用固定床反应法,通过改变气体成分单一变量的方法,研究了无尘条件下与含尘条件下高炉炉顶煤气的气体成分变化对低温钙基脱氯剂脱除HCl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炉炉顶煤气中,CO2含量增加,含尘条件下与无尘条件下脱氯剂的脱氯效果均明显变差;CO含量和N2含量增加,含尘与无尘条件下的脱氯环境都有着明显的改善;H2含量变化,含尘与无尘条件下脱氯剂的脱氯效果均没有明显的变化;含尘条件下脱氯剂的穿透时间比无尘条件下高出40~60 min左右,穿透氯容量百分比高出6%左右.  相似文献   

14.
为了厘清注CO2促排煤层瓦斯机制及主导作用,采集了豫西荥巩煤田二煤层构造软煤煤样,利用大尺度煤层注气促排瓦斯模拟实验平台,进行了注 CO2促排瓦斯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注CO2促排煤层瓦斯是一个动态演化过程,结合国内外专家对煤层注气驱替瓦斯机理的认识,给出了置换效应和驱替效应定义.以出气口CH4体积分数的变化规律,将注气过程分为3个阶段对煤层注CO2驱替瓦斯机制转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在CO2突破腔体以前,主要表现为置换效应,注入CO2的置换效应占主导地位;CO2突破腔体之后,注入的CO2一部分与CH4发生置换吸附,另一部分与CH4流出腔体,此时置换和驱替效应共存.针对整个实验过程,CO2置换效应表现得更为明显,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天然气偏差系数是气藏储量计算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数据,可通过高压物性PVT 实测取得,也可以通过计 算方法计算求得。针对在川东北地区各计算方法的适用条件及计算精度不是特别明确的问题,开展了各种计算方法 的评价研究,研究中利用4 种常用计算方法的预测结果分别与Standing–Katz 天然气偏差系数图版中不同拟对比压力 及拟对比温度下对应的偏差系数及川东北地区实测天然气偏差系数对比分析及评价,获得各种计算方法的适用范围; 认为DAK 及DPR 方法实用范围较宽,有较高的计算精度,适用于川东北地区高温高压条件天然气偏差系数的计算。  相似文献   

16.
采用2次水热合成法在多孔莫来石支撑体外表面上制备高硅SSZ-13分子筛膜,考察了合成溶胶中的Si/Al比、晶化时间、晶化温度、H2O/SiO2比对合成高硅SSZ-13分子筛膜的单气体渗透性能的影响.高硅SSZ-13分子筛膜的CO2和CH4的单气体渗透性能依赖于合成溶胶中的Si/Al比,Si/Al比越高,越有利于气体分离.其次,合成溶胶中H2O/SiO2比和晶化条件也能够影响分子筛晶体形貌、分子筛层厚度以及分子筛膜的单气体渗透性能.当合成溶胶的摩尔配比为1.000 SiO2:0.100 Na2O:0.100 TMAdaOH:80.000 H2O:0.005 Al2O3,晶化时间和温度分别为48 h和160 ℃时,制备的高硅SSZ-13分子筛膜具有最佳的单气体渗透性能,对CO2的渗透速率可达到3.0×10-7 mol· m-2·s-1·Pa-1),CO2/CH4的理想选择性为39.  相似文献   

17.
天然气水合物是新型清洁能源,围绕CO2置换CH4水合物技术的研究对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开采和减少全球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其中,置换机理的解析是CO2置换CH4水合物技术的关键问题,对提升置换效率具有重要作用。为深入阐述置换机理的本质,采用量子力学(QM)方法对水合物中主、客体双分子聚体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模拟。利用不同的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对双分子聚体的结构及单点能进行计算分析,在对CO2置换CH4水合物过程的研究中,获得QM方法下进行几何结构优化和单点能计算的较优的计算参数。采用对称性匹配微扰理论(SAPT)进行能量分析,解析主、客体相互作用中各分子的贡献,并通过计算波函数信息分析约化密度梯度函数(RDG)、独立梯度模型(IGM)和静电势,定向研究主、客体分子间最主要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CO2置换CH4水合物过程中主、客体分子间的作用主要由静电作用贡献,色散和诱导作用占比较小;在置换过程中,客体分子由CH4转变为CO2时色散作用影响减弱,静电作用影响加强。因此,静电作用是置换过程的关键,提高与H2O的静电作用是提升置换效率的有效方法。所得结果为CO2置换CH4水合物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