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加强和改善财政支农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政支农是我国政府在农业领域中的公共支出,加大对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的监督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是公共财政体制下财政支农管理工作的主要目标.投入不足以及由于监督不力导致财政支农资金损失、浪费甚至被挪用及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仍是我国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财政支农是我国政府在农业领域中的公共支出 ,加大对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的监督力度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是公共财政体制下财政支农管理工作的主要目标。投入不足以及由于监督不力导致财政支农资金损失、浪费甚至被挪用及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仍是我国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财政支农支出是政府为了扶持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的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城乡之间协调、稳定、可持续发展,将财政用于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建设性资金支付给农业领域而形成的支出。本文介绍了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财政支农支出规模、财政支农支出结构以及现行财政支农政策和方式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财政支农的国际经验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农业都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因其特殊的地位和自身的弱质性受到了特别的支持和保护.近几年,我国每年全国的财政支农投资规模都在加大,但由于资金总量不足、支出结构不合理、管理体制不完善等诸多原因,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很低,极大地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对农业的高额财政投入、多种财政支农政策工具协调使用和对农业科技进步高度重视等多方面的支农经验,对我国改进支农的政策和措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财政支农工作 ,应按照公共财政要求 ,界定支农支出范围 ,确定有效的扶持重点 ,保持对农业投入的持续稳定增长 ,大力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支持农业科技进步 ,加强支农资金管理 ,切实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相似文献   

6.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我国1978—2010年的财政支农资金的效率及其影响进行了分析评价,并对其中纯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均小于1的年份的投入产出投影值进行测度。通过研究发现,在这33a间我国财政支农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分别有8a、22a和8a是完全有效的,有11a的投入产出项目存在冗余,支出结构不尽合理,资金使用效果欠佳,应着重提高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和农业科技三项费用这两个方面的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7.
"十一五"期间,福建省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要点,加大了财政支农支出,其增长速度有较明显的提升,本文从结构角度出发,把财政支农支出分为农业、林业和水利支出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制定合理的财政支农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进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生产结构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新型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与政策的支持。在农业的金融支持中,地方财政支持是最重要的一种方式。该文以衡阳财政支农支出绩效管理情况作为具体的研究内容,分析财政支农资金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以更好地促进衡阳农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基于相关分析、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以及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财政农业支出与城乡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财政农业支出与城乡经济一体化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2)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支出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互为原因,第一产业是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支出的原因;(3)支农支出对城乡经济一体化的作用最大;并且对第一产业的影响最大。另外,加大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支出也能够加快城乡经济一体化。  相似文献   

10.
该文依据西藏1991—2013年财政支农政策的有关数据,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滞后变量回归的方法分析了西藏财政支农的各项支出对西藏农牧民收入的具体影响程度,得出的结论是:西藏财政支农支出是西藏农牧民收入增长的格兰杰原因,且影响的滞后期一般为两年;同时,西藏财政支农支出对农牧民收入的影响可以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方面,直接影响方面,西藏农业事业费的投入对农牧民收入的增长的影响作用最大。间接影响方面,西藏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对农牧民收入的促进作用相对较高,其次是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投入,且这些项目的推动效应一般在2~4年内能够发挥出来,最后,该文依据得出的结论提出了促进西藏农牧民收入增长的相关政策建议,以期为政府制定科学的财政支农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完善我国财政支农补贴政策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政支农补贴是各国为保护农业、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而普遍采取的政策手段之一。针对现阶段我国财政支农补贴存在的问题,要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农补贴政策,遵循直接受益和简便合理的原则,增加财政补贴的资金投入,改进财政吏农补贴方式,合理确定财政支农补贴重点,增强财政补贴的支农力度。  相似文献   

12.
通过剖析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在赶超阶段科技投资的重要特征,包括数量特征和投资的重点,从财税政策和金融政策两个角度,分析了促进科技投资的政策。得出的启示主要有:加强科技计划与财政预算制度的衔接,落实财政科技经费的稳定增长机制,财政科技投入方式要更加注重资本金投入,协调财政投入与税收引导,更加注重向“人”的投入,完善支持技术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大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的风险投资和完善支持自主创新的多层次金融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3.
农村金融改革与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建设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金融业应该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强大的资金支持作用。然而,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弊端大大制约了其作用的发挥。建立健全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已是当务之急。应从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健全农业保险制度等方面入手,进行农村金融改革,使金融业能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4.
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农业增长、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迫切需要金融的大力支持。针对西部地区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着的诸多问题,笔者建议:强化政府引导作用。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加大支农投入力度;调整农发行职能定位,拓宽其业务范围和资金来源,强化其支农作用;加快农信社的改革和创新步伐,使其真正成为金融支农的主力军;建立资金回流农村的长效机制,多渠道解决“三农”经济发展所需资金问题;合理引导、规范和发展民间金融;大力发展农业保险,为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5.
2000年8月,在对我国人口结构发展趋势开展深入研究之后,国务院决定设立全国社保基金作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后备基金,以满足未来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的养老金支付需求。自建立之初,全国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参考我国近十年的金融市场数据,运用均值—方差模型对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现金资产、国债、金融债、企业债以及股票五种传统金融资产的有效投资边界进行实证分析,并借鉴澳大利亚未来基金资产配置的经验,提出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应逐渐摆脱本土化投资偏好,将更多的资产投资于海外发达市场;并在保证股票和债券投资为主的基础上,尝试另类资产等多元化投资,以寻求投资风险的进一步分散和较为丰厚的投资回报。  相似文献   

16.
根据公共财政体制和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协议》中“绿箱”政策的要求,通常所说的财政支农支出应该用财政对农业投资来代替。在对公共财政对农业投资的基本理论进行阐析后,提出了优化财政对农业投资行为的对策措施,即必须遵循正确的原则、确定合理的投资重点领域、切实转变财政对农业投资的职能、加强财政对农业投资效益的评估。  相似文献   

17.
"绿箱政策"与中国财政支农方式的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WTO(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协定》的“绿箱政策”的要求和中国当前的财政支农现状,认为中国财政支农改革的出路在于依据“绿箱政策”做出如下调整:财政政策目标由一元转向多元;支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继续加大农业科技、农业教育、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变价格保护为对农民进行直接补贴;推广绿色农业、环保农业、改善农业条件等。  相似文献   

18.
金融、财政支农水平提升有利于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以市场主导的金融支农效率高于以计划主导的财政支农效率。利用川、陕、渝三地1985—2008年的时序数据,对金融、财政支农的经济效应从农村产值、粮食产量、农民收入三个维度进行实证研究,实证分析的结果支持了理论假说。最后,提出应进一步优化金融支农的结构功能和制度安排,提升金融支农力度,同时扩大财政支农中生产性支出比重,提高财政支农的效率。  相似文献   

19.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国家财政支农倾斜政策的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60年代的农业调整中,党和国家提出和实施了对农业的财政倾斜政策,加大了对农业的投资比重,增加了对农业的贷款,发放了大量的农村灾区救济款。对农业实行财政倾斜政策,是财政支农的主要方式,对于帮助农民解决生活、生产困难,促进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城市和乡村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两种基本地域类型,城乡资源互补、生态共生,经济发展相互依存,构成了二者相互作用的前提。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意义重大。实现县域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必须从基础抓起,努力构建县域城乡协调发展的实现机制,创新县域城乡协调发展的实施机制,加大对促进农村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尽快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并且努力推进城市化建设,实现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